今年眼看着自己也迈入25-26的大关了,每次遇到长辈或者朋友的时候,寒暄上两句,不管之前在怎么聊的天南海北,最终的问题总会绕到男朋友身上来,台词也无非就是那么一句:“今年多大了啊?怎么还没有男朋友啊?”
其实类似的话从我大学就开始被问出来了,而我对于这种话的反应也是随着年龄而变化的。20岁出头的时候,听了总是羞涩一笑:“那个我是没人要啦”,大学毕业之后,听到这种话则是淡漠的抿抿嘴:“嗯可能我比较挑吧”,等到终于到了父母辈已经把自己生出来的年龄,同学们当中开始有人步入婚姻,至少也都有男友陪伴的时候,再被问到这个话题,竟然觉得无法适从,手脚都不知道怎么摆合适,心里竟然生出一丝丝的愧疚感来。到了这个时候,我发现我已经没办法找到合适的说辞去应对对方善意或者不善意的提问了。
但是陈愉给了我一个完美的答案——我正在享受生活,我正在寻找生活的诸多可能,我还梦想着能够找到一个适合我的丈夫,所以我不急。
中国的女孩子,其实有一个最大的毛病,那就是不能不去依附别人。我指的不仅仅是生理,更是心理。这也许是我们的文化背景决定的,父母们强调保护,女孩子要富养,要做小公主。小时候爸爸妈妈来保护自己,已经形成了习惯,到了20岁,就得赶紧找到一个男人继续保护自己,一旦过了25,还找不到就麻烦了。为什么麻烦?因为你将会缺少一个自己的家,你将一个人孤零零的过完下半辈子,没有人能照顾你,没有人在你失意的时候安慰你,想想看,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我们不习惯孤独的生活,不相信自己能有着支持自己的实力。于是,我们一定要找到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丈夫,成为支持自己的一部分。
可是问题来了:你找的是个人,还是个你的物品?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爱,给你欢乐,给你支持。那么物品出了问题怎么办呢?它功能不再齐全了,给不了你想要的东西了,作为一件物品,它是不是已经寿终正寝,可以扔掉换下一个了?
当然,你可以说你也付出了那么多的爱和关怀,明明都是有感情的人,可不是什么物品。嗯,也对。可是是什么促使你去寻找他?是单纯的为了这个人?还是为了你的感情有处可落而不至于无处可寻?你爱的是你丈夫这个人,还是爱情本身?如果这个时候,换一个能同样让你的爱情有落点的人,是不是也同样可以?
所以说,这就是问题所在了。我们压根儿没看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被社会和家庭推着走,自己到底为什么去爱?我们的追求是否还是和上一代的人相同?如果是,那么大可以去爱上爱情。但如果不是,那么就得好好思考一下了。
可能每个人的追求都有所不同,但是就我而言,我可以说,我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和我搭伙过日子的人,我需要的是一个成熟的、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成年人,而不是想着时间到了就要结婚的闹钟。闹钟是很准时,但是它得由别人给他上发条,闹钟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虽然在现在的中国,结婚已然不是一锤子买卖,但却依旧意味重大。一段失败的婚姻带来的很可能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损失,更是自我的折损,甚至是对祖国花朵的摧残。结婚是一个慎重的决定,而这个决定,必须是由两个成年人做出的,而不是两个闹钟。
不过,这本书绝对不是单身狗的遮羞布或者能守卫的最后一片国土。作者也说了,结婚前约够100个男人才够本,这固然得看你的单身年限和个人境遇,但是这本书是在说结婚,不是在说谈恋爱。与其说她是给结婚设定一个年龄限制,倒不如说是设置一个心理限制——成熟。其实这本书说的,是心理成熟之前别结婚。因为一个在心理上没有长大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又应该为了自己的需求而做出怎样的努力。陈愉说的,是要求女人成长,成长到不依附别人,成长到能够自立,而这时你的姿态注定让对方能够足够尊重你,你也就能得到一份你需要的爱。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任何时候,你太在意一个人的认可,就会失去那个人对你的尊重,你要让他来争取你的爱。爱情是自立且自由的,不是依附与被依附,这才是它的本质。成熟自立起来,找到让你舒服的婚姻是最好的,但是要想达到最好的效果,那不是一直做单身狗就能找到的。所以单身狗依旧还是错。
然而遗憾的是,我也不得不承认,从来都是被推着走的我,对于自己想要的人也甚是模糊。所以还是赶紧照着书上说的,别想着找一个王子,或者找一个老爸,抛弃那些不切实际的要求,仔细想想自己希望有一个什么样的男友,以及他作为一个人究竟怎样,这才是马上应该去做的事情。毕竟,我更希望从25起正式成为一个成年人,而不是变成一只闹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