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跑”书的诞生——《跑步,向着光的方向》出版手记_跑步,向着光的方向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生活 > 跑步,向着光的方向 > 一本“跑”书的诞生——《跑步,向着光的方向》出版手记
李寅初 跑步,向着光的方向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7-02-03 13:02:54

一本“跑”书的诞生——《跑步,向着光的方向》出版手记

今天下午,送出了最后一份参加众筹活动的礼品蛋糕。到这一步,我的第一本书《跑步,向着光的方向》(点我!)的众筹活动算是彻彻底底结束了。“跑”这本书,从最初实质性的投入精力,到最后的出版上市,历时超过一年。一年多里,对我个人来说,有颇多可供总结之处。现从六个方面简述一二,聊做纪念。

 另外:如果你需要购买签名本,豆邮我即可。

一、市场:7年前的种子

 2012年之后,中国大陆地区的马拉松赛事呈现井喷之势,总参与人数以千万计。与跑步相关的衍生市场,如跑鞋、手环、运动水壶、培训、书籍也随之兴起,市场潜力巨大。短短数年之间,跑步,成为了时尚与潮流的代名词,跑马拉松也成为了一种所谓的新兴的中产阶级的宗教。

我在09年开始跑步,2015年伤退。恰好见证了跑马从小众到潮流的过程。因为个人喜好阅读的缘故,在跑马之初,我即有目的性的找了一些跑步的书看。但可惜当时市场上可供阅读的跑书非常之少,大概也就不到二十种。寥寥几本跑书,大都是教你如何跑步的教程、教材一类,阅读快感并不强。尤其是像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样讲述跑者体验、故事的书,更是罕见。本土作者撰写的跑书几乎没有。

我非常喜欢村上的“当”,也相信在那些喜欢阅读且热衷跑步的双料爱好者心中,喜欢村上者远过于钟情枯燥的教程者。(事实上,这些年,以我的观察,村上的书在双料爱好者中,几乎是人手一本。)

那时,我朦朦胧胧的意识到,跑步这件事在中国的兴起,几乎是不可逆的过程,还将持续很长时间。从市场来说,将来可供开拓的空间也是想象无限。我应该尝试记下一些个人的跑步感受与经历,说不定有一天集腋成裘,也许可以出版。即使不能出版,作为个人的记忆存在也不是一件坏事。

更甚至,后来,在跑步时,我曾经很多次很多次的想,也许将来我应该从事与跑步有关的职业。当时,市场需要马丁路德金,而布道者尚未出现。即使在今天,我还依然这样认为。坦率地说,在中国这几百万乃至上千万的跑步爱好者中,能够将自己的跑步经历,跑步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敷衍成文者,不说是凤毛麟角,也是屈指可数吧。

可惜,这些梦随着我后来的受伤,最终不了了之了。当然,2009年,那些都只是一种朦朦胧胧的念头。但不管怎么说,在以后几年的跑步过程中,我几乎是压迫式的逼着自己,在每次赛后,都记一下一些文字,能发表的就发表,不能发表就存着。2009年至2014年,我记下了不少关于跑步的三言两语。我也不知道它有什么用,会成为什么样子。

这算是7年前的种子。




二、文本:365天的煎熬

大约从2014年下半年起,有那么几天我重读了村上的“当”,又想起了当年动过的那个念头。于是,没经过多少犹豫,我着手搜集了以前写下的各种与跑步有关的随笔、博客、日记了,并且拟定大纲,有意识地开始集中系统地阅读跑书。——不夸张地说,截止2015年底,市面上出版的跑书,我至少读过9成。2015年之后的新书,我就几乎没有读过了。因为自己没跑了,也没有心情了。

拟定写作大纲和搜集整理旧资料、阅读新书和几乎是同步进行的。最初的大纲比较简单,大致是跑过哪些赛事,有哪些与跑步有关的书、电影这种模块,预计大概15万字左右。把自己写的各种东西哗啦啦堆在一起,有时间了就删删改改,没时间了就仍在那里。

整理文本之初,心气比较高。总觉得自己可以写出一个很牛逼的东西。最初以村上春树“当”为目标,想从跑步体验,跑步修行的角度出发,要求自己要写得细腻、动人、有趣味,让每一个有过跑步经历的读者看的心有戚戚,没有跑步经验的读者有立即穿上跑鞋的冲动。

但,正如俗话所说,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挑担步步歇。我低估了写作长篇的难度。在写作“跑”之前,我写过的最长的东西是毕业论文,只有三万多字。而且那三万多字里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直接摘引的史料、文献。

从3万字跳到15万字,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挑战。更重要的事情,我发现自己前几年写下的东西,几乎都没有用,因为太过流水账了。如果要写成村上那种文本绵密,感情内蕴的东西,对我来说几乎是要全部推倒重来。

只能推倒重来。这整个写作过程,无异于与一次漫长的凌迟。我无数次拿起,又无数次放下,有时觉得自己写的一无是处,有时又觉得还不错。当然更多的时候是沮丧,偶尔还会泛起恶心。这种折磨相信有过中长篇创作经验的人都可以体会。为什么会时时气馁,大概就是因为在写的过程中,回过头来阅读别人的作品,才会发现自己当初指手画脚,以为别人傻逼的地方,其实也是经过了千锤百炼,不是作者傻逼,而是我傻逼。

种断断续续的修订大概到持续到了2015年下半年。从2014年下半年算起,到2015年下半年,前前后后搞了大概有1年,就算是365天吧。2015年下半年的时候,我真的是彻底失去了耐心,面对打开的文档,真的真的不想再看第二眼。而最后的10万字成稿,与最初的大纲虽然说不上是南辕北辙,但也差不多是面目全非。至于质量,它与村上“当”的距离,大概比南京于东京的距离还要大。如果说刚开始我以村上为目标,觉得自己至少能拿个A,那么,最后发下来的卷子上,有没有C都是一个问题。

现在人评论电影喜欢说“这部电影的完成度如何如何”。比如大家就觉得韩寒的《乘风破浪》比第一部《后会无期》完成度要高。这个完成度的意思大概是指故事完整,该说的都说了,想说的也说了,逻辑合理,没有什么特别大的硬伤吧。以此而言,“跑”的完成度并不高。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

另外,这本书原定的名字是《跑步是一场修行》。但编辑觉得不够响亮,于是换成了现名。

 

三、出版:6个月的等待

在修改文本的过程中,我也在积极联系出版商。这里有个插曲,事实上,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虽然有了出版的念头,但最多也只是抱着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最终促使我下定决定要出版此书,一个很大缘故是2015年下半年,我得悉本地文联有一个出版基金项目可以申请。当时的想法是,申请上了资助,那我就彻底安心,可以一分钱不花。如果没有申请上,那就走市场化出版的路子。

但最终这个项目申请失败了。项目申请失败了,我也有些意兴阑珊,差不多有三四个月没有想过出版的事了。我以为这一茬就算翻过去了。中间忙着小孩出生,工作调动等等一堆杂事。2016年5、6月份,不知道哪根筋抽了。我又动了心思,总觉得自己无论如何要把这件事情做结束,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出版方,我就自己掏钱算了。

中途朋友介绍了几家出版社,但都没有谈拢。最后,承蒙师弟吕征援手,书稿交到了“紫云文心”。与他们商定了一种介于自费与市场化之间的折中的方式。自费出版的作者,一般就是给一笔书号费用,印个三五百本,回家自娱自乐。市场化的,则一般是作者交稿以后,出版商负责出版发行,给作者版税。

我们的方式介于两者之间,我给了出版商一笔费用,但在印量、销售渠道上做了要求。相当于我提供了启动资金,然后等待上市分成。为什么会采取这种模式,这一是因为我看过不少人做了自费出版的人,很没有意思。印了几百本书,家里堆得满满的,只要见到一个人,就送上一本,送了十几年还没送完。这在我看来,无异于一个笑话。我不能因为了一桩心愿,把自己搞成笑话。二是我始终相信跑书的市场在趋热,长尾效应之下,这本书应该能卖掉。

所以我给自己的最低底线是,无论怎么出,品质要做好,绝对要发售到正规渠道。这些最后,吕征这边的承诺基本都做到了。一切还算一切顺利,只不过原定3个月左右出版上市的,但等到我拿到书,已经是2017年1月18日。再过9天就是春节了。等京东、当当、亚马逊之类的电商上市,已经是2017年2月了。

而且我第一次发现,原来书稿交出去以后,作者除了问问进度以外,基本就没有什么事情了,只有发言权,而无决定权了。比如封面、纸张等等,我在事实上处于旁观者的状态。瞬间我就原谅了那些内容不错,但印制粗糙的作品。

还好,在出版方负责尽心之下,“跑”还算印的不错,原来打算只印三五千册的书,但因为编辑尽心,卖力推介,最后征订效果大大超出预期,印量远超估算。如果这些最后能够顺利卖掉,那我还能拿到一点版税,大家都算没有白投入精力。





四、众筹:2万元的意外

准备出版之始,我就准备要做众筹。目的有二:一是筹集资金,给亲友一个公共的参与平台;二是尽力扩大传播力度,策应将来的销售。众筹于我有百利而无一害,众筹成功,可以大幅降低我个人出资压力。众筹不成功,也于我无损。

在众筹平台的选择上,我选的是众筹网。从实际接触来看,工作人员尽职负责,给予了我很大的关注和支持。尤其是具体负责出版的张雁,从接触到最后上线,始终保持了关注与帮助。

目前的众筹平台很多,大大小小超过几十个。众筹网是其中成立较早的一家,其口号是:中国专业的一站式综合众筹融资服务平台。但诸如众筹网这样的专注于众筹业务的平台有一个先天性的不足,即流量较小,却远逊于京东、淘宝此类开设了众筹频道的大型电商平台。

事后来看,一个众筹项目能否成功,有两个因素非常关键。一是平台自带的流量。二是项目的话题性。平台流量大,曝光率高,转化率也会水涨船高。话题性强,则易引发媒体传播,吸引陌生网友主动寻找平台,参与众筹。当然,发起者自身的名气、动员能力也非常重要。

观察各大众筹平台数据可以发现,如果选择了大平台,且具有话题性,那么众筹结果会非常完美。京东上的众筹出版项目,募集资金量位于前列者都过百万,参与人数过5000。当然这也并非绝对。众筹网虽然流量相对较小,但众筹出版项目,位居前列的成功者募集的资金也超过百万,参与人数最多的超过1.6万人。在与我差不多时段做众筹的著名体育媒体人杨毅的《永远20,我们的NBA》即募集了超过105万,支持人数超过1.4万人,超募3515%。

我观察了一下几大众筹平台上的出版项目,发现大部分众筹成功的出版项目参与人数都在200左右。这应该是一个普通人能够动员的最大极限了。以此来看,大部分众筹项目,其实面向的群体,主要还是身边人。选一个众筹平台起到的作用,是一种宣示,意在告诉大家“我要做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作为我的朋友,你来支持一把吧。”陌生网友的转化率其实非常低。

《跑步,向着光的方向》项目上线后,我最初定的筹集目标是1万元。我不是一个长于社交,有蛊惑力、号召力者。所以心里期望值不高,众筹之始即做好了不成功的准备。但意外的是,在向身边亲友发动一圈后,第三天就达成了目标。于是调成了两万。后续的一个多月里,陆陆续续有人参与进来,真实的参与人数大概在260左右,金额大约在1.7万,剩下的3000块是我自己刷单的。

有意思的是,当初的目标受众里,我并没有充分估算同学群体。但事实上,我的高中、大学同学这个群体参与度较高。这中间有好几位失去联系很多年的朋友也参加了。而且金额都不低,这是完全没有预料到的。

 




五、故事:一个亲情

众筹的成功,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项目的话题性。

话题性的核心是什么?是故事,以及故事传达出来的情感。19世纪英国作家毛姆在说到小说这种题材时曾经说“故事其实是小说家为拉住读者而扔出的一根性命悠关的救生绳索。……听故事的欲望在人类身上就像对财富的欲望一样根深蒂固。有史以来人们就一直聚集在篝火旁或者市井处相互听讲故事。这种欲望始终很强烈,这可以从当今侦探故事的泛滥中得到证明。虽然把小说家仅仅看作故事员是对他的轻视和侮辱,但小说家要讲故事仍是事实。”

这句话放在众筹上,同样适用。在发起的众筹项目中,你必须讲述一个足够打动读者的故事。在这个被许多人认为是浮躁,感到茫然无措的时代里,如果你的故事有传奇性,有温度,有情感,并且励志向上,那么在项目启动之初,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找故事的过程相当难。需要将书的精华、亮点提炼出来,并且配上足够打动人的故事。我最后选择的是“给儿子一个礼物”,宣传策略也是“新手爸爸送给新生儿子的一本书”。(但事实上,必须承认,在这本书萌芽之初,乃至于决定要出版之初,这个故事都不在我的计划之内,更谈不上是送儿子的礼物。但在出版进行的中途之时,他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在众筹文案里所言,“人们这时去繁衍后代,与其说是赋予孩子生命,倒不如说是因为新生儿点亮自己的生命驱散开死亡的阴影。我看到朋友们情深入许,为孩子写下深深浅浅的文字,其实也都是为了自己,给自己中年的生命一次重新赋值,似乎和更为遥远的未来扯上了什么关系,自己因为责任而拥有了某种价值。”——和菜头《生日快乐,和菜头先生》

众筹故事有两条线,一条是我个人跑马的线,一条是亲情的线。从事后来看,我知道的这个故事基本上是成功了。因为有不少人在参加众筹之余,都特别提到了文案打动了他。

整个众筹过程,从礼品选择、文案撰写、页面设计等等方面来说,都是一个资源动员的过程。这个环节是我体会最深的,很感谢那些出手助我一臂之力的朋友们。最后有一个遗憾的是,忘记在书的扉页上写上“此书献给李危”了。

 




六、3个点滴体会

一、产品要足够好,才能够理直气壮。《跑步,向着光的方向》中途一度搁浅,这主要是产品和我个人耐心的问题。客观说来,在当前的出版市场已经非常市场化的形势下,一本书能否顺利出来,主要取决于作品本身的质量。假如你做了一件足够过硬的产品,绝对不用担心找不到出版商。如果再加上出版商操作能力强,那几乎是板上钉钉,一定能成为畅销书。

另外,一件产品好不好,能够打多少分,目标受众是谁,其实,有时候作者比做者还要清楚。作者该坚持的时候,要有坚持。但这种坚持的底线仍然取决于产品。从这个层面来说,我没有必要为我的没有坚持而后悔,毕竟我交出去的文本并不算好。

二、善待自己的每一个小心愿。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09年走上操场的那一刻,我根本没有料到自己会跑马拉松,更没有料到那些当初在博客、日记本写下的那些碎碎念,最后会变成一本书。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那次著名演讲里曾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如何串连生命中的点滴,当时乔布斯在大学里学习了看起来很无用的美术字课程,后来十年之后,他忽然发现:

“当时看起来这些东西在我的生命中,好像都没有什么实际应用的可能。但是十年之后,当我们在设计第一台Macintosh电脑的时候,就不是那样了。……你在向前展望的时候不可能将这些片断串连起来;你只能在回顾的时候将点点滴滴串连起来。所以你必须相信这些片断会在你未来的某一天串连起来。你必须要相信某些东西:你的勇气、目的、生命、因缘。这个过程从来没有令我失望,只是让我的生命更加地与众不同而已。”

三、拉了弓,就要把射出箭。在出版这本书之后,对我的最大的影响是:无论做什么事情,既然开始了,就不要中途放弃。如果热爱一项事业,要么孜孜不倦,投入精力,想尽一切办法逼近极致,要么就不要说你热爱。

去年(2016)我强烈意识到,无论如何,我一定要在本年度内将这本书出出来。这是因为我朦朦胧胧的意识到:Buildingstuffs(做出东西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今年,我在李笑来的书里看到一段话,印证了我的这个念头。他说:

“从一开始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做出完整的作品来,哪怕最初的作品很差——但必须完整。那些有完整作品的人,能力、耐力、学习能力都会超出他人许多倍。无论看起来多简单的作品,只要是完整的,其表面之下的复杂程度是那些没做出过东西的人全然无法想像的。……少废话,少吹牛逼,给我看看你的作品。这个原则可以一下子过滤掉所有的废物。”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在意识到,或者说有点小懊悔自己写了一本可能不及格的书的同时,实际上我并没有,也不会“悔其少作”。在搜集资料、写作、修改、出版、众筹的过程中,我学习到非常非常多,如果你不迈出第一步,永远体会不到的,你不坚持走到最后,也很难意识到这点。坐而论道者众,起而行之者寡,我还是希望自己是后者多一点。




(谢谢你们)








后记

这是我的第一本书,说不定也是最后一本。它不够好,我知道。但怎么说呢?它是我的经历,是我在许多个日日夜夜里,一字一句亲手敲下的记忆。

我不是跑步大咖,没有冠军的传奇经历,也不太懂如何抬腿、迈步、呼吸的跑步教程。我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跑者,成绩普通、相貌普通、生活更普通。所以,这本书里的点滴,只是一个普通人在跑步时的一点普通感触罢了。

我开始跑步已经六年了。因为跑步,我熬过最低迷的日子,遇到过很多有趣的人,看到了从来没有想过的风景。它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要列一个清单,写下一生中想跑过的地方,想看的风景,那么,我还远远没有到停下脚步的时候。

我想祝愿那些跑在路上的朋友,永远燃烧着好奇的火花,遇到逆流浅滩时奋力抗拒,千万别屈服、别放弃。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想跑步,想要给人生一点改变,那么就迈开脚吧。

这本书能够出版,需要感谢很多人。这个名单很长,原谅我不能在这里一一列出,因为那将会冗长到令人绝望。因为这次写作,我感到了写作的艰难与友谊的可贵。谢谢大家。

李寅初
2016年9月

一本“跑”书的诞生——《跑步,向着光的方向》出版手记1
扫码关注我的公号,有更多信息……

展开全文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一本“跑”书的诞生——《跑步,向着光的方向》出版手记”的回应

柒月 2017-02-17 15:18:22

呀!作者现身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