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发愤的草莓(公众号neverstop201508)
最近,有一篇名为《生5个娃、上着班、考上哈佛,明明没有时间,可她却什么都做到了》励志故事在朋友圈火起来。
故事是主角是日本一位的妇产科医生吉田穗波,她用半年的时间完成了从申请入学到被哈佛录取的故事。
更让人佩服的是,她带着3个年幼的女儿踏上美国波士顿求学之路,并且期间生了第4个孩子,等到自传书籍付梓之时,又生了第5个孩子。
但是这些事情一点儿都不耽误她的深造,吉田穗波依然顺利取得哈佛学位。
真的难以想象这个故事就是在邻国发生的。
要知道现在我们国内全面放开二胎,不少妈妈因为“生不生二胎”的问题而纠结,很大程度上是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而吉田穗波呢,不仅是工作非常忙碌的医生,还腾出时间学习而考上哈佛,并且能带着这么多个孩子,真的要顶礼膜拜。
然而,没过多久,其他的声音横空出世:《去你的“她能你也能”,这些“时间管理法”我们都懂,那又怎样?》。
一篇和前文唱反调的文章,洋洋洒洒几千字批评长文,文笔犀利、直抒胸臆,表达了另一批小伙伴的心声:她们认为吉田穗波的活法,客观上给了其他女性造成压力,让别人无法专注一件事,也觉得要“什么都得做到”,弄得人心惶惶。
到底哪一篇更有道理呢?
口说无凭,还是得还原故事的真相才行。
其实早在看到吉田穗波医生故事时,我已经下单了她写的《就因为“没时间”,才什么都能办到》,到手后立刻开始认真寻找答案。
利用蜀地行之途中坐飞机的时间,把此书啃完,在飞机上因为无法用手机做记录,随手抓了餐巾纸写了一些感触,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一、精心打磨的“吉田三宝”
那篇在朋友圈疯转的励志文章,虽然把吉田医生的时间管理法浓缩成一则又一则的干货,可是一眼扫过去,因为没有细节的支撑,反而让人觉得“好像道理都懂”,没什么特别。
直到我看到她的书,才从白纸黑字了解了她做事的细节,以及内心的剖析,才知道人家真得把那些时间管理法则用得很到位。
吉田穗波有几点特别出彩的。
我把它总结成“吉田三宝”:
o 时间的保障
o 明确的使命
o 铆足的动力
1.时间的保障——挤时间
挤出大时间:
她巧妙地制造出自己更多的“生理黄金时间”,可以用于学习。比如,早晨醒来会头脑比较清醒,学习和思考效率高,于是,她选择“晚上8点多和孩子一起入睡、凌晨3点起床学习”,趁着孩子起床前有整段集中精神的时间,因为孩子6点多才起床,这样无形中就逼迫自己要全神贯注,高效起来。
这是她决定考前的一日时间表:
善用小时间:
她会“自订规矩”以最大化时间的使用价值,把那些看似没办法使用的时间,想方设法用在学习上,她认为:“不坐在书桌前也能念书”(书中p19),“时间无法节约,只能提升价值”(书中p9)。这类似于日本理财天后胜间和代在《时间投资法》说的,尽量把“浪费”、“消费”两种性质的时间转化为“投资”自我的时间。
比如:
o 利用坐车去上班的路上学习;
o 利用晾衣服的时间一边给孩子讲故事;
o 在洗碗的时候一边听学习音频;
o 利用坐车的时间去填写那些厚厚的《奖学金申请表》;
o 在整段时间到来之前,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前置思考以提前给大脑“热机”,缩短进入专注状态的起跑时间。
利用零碎时间做事这点,是和她父亲学的,因为她知道父亲当年在带她时,也是一边折尿布,一边朗读论文。
2.明确的使命——知目标
她认为“少”而没得选择,才足以让人觉下心来专注,所以那时候她的目标很简单,考上哈佛留学深造,以及生女儿(她挺喜欢女儿)。
并且在准备考试时,她也只是专注做好一本题库。等到考上哈佛时,她意识到无法兼顾工作,遂将当时的医生工作辞去,专心求学。
另外,她为了提升对考哈佛目标的专注,在考前还特意去哈佛研究所参观,用真实的场景把自己的“斗志开关”打开。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梦想板”、“愿景板”的作用。
3.巧使爆发力——有契机
早些年,吉田的生活也是自我感觉混乱的,工作评鉴也不佳。
后来为什么突然间有冲劲呢?
她是这么说的:“ 我何曾有过这么强烈的冲动,想要做点什么事来着?越是没空,就越想做事...或许,没空正是某种“新契机”呢!”(书p12)
于是,吉田趁着这股能量来临,把它发挥到淋漓尽致。
让我想起成长沙龙的组建,也是在我身怀六甲时突然想要做的事。现在想想都有点疯狂。而那时候呢,正是觉得生完孩子后可能会没时间做这件事,才生成这股劲。
“时间越自由,越容易一事无成”,当我们闲的时候,觉得时间有的是,等等吧,这事缓一缓。每当时间紧迫,人更有爆发力,这股能量一定要好好利用起来,不能浪费了。
另外,她会给自己补充“燃料”,抄摘一些正能量的句子放在身边,想要退缩时就看一看,立刻像大力水手吃波菜那样有精神起来。
二、化拦路石,为垫脚石
吉田医生在哈佛求学过程中的困难,在朋友圈疯转的那篇文章没有展现出来。
期间她和先生遇到的困难,如果不是亲历,肯定不会知道有多么恼人。
这些烦恼包括了“大女儿肺炎引发气喘而住院”、“孩子上托儿所的费用高昂”、“听课程的英文像鸭子听雷”,“多次申请奖学金无果”、“快到毕业时突然被告知学分不够”等等。
每一个困难都那么棘手,换作是你,你会怎么应对?
而吉田又是怎么做呢?她选择“戴上只能看见成功的眼镜”(书中p7)。
她说,“张罗情绪,比张罗时间和金钱更重要(书中p8)”
看到困难时,不是把关注点放在困难上,不是想到坏的一面,而是乐观主义,把关注点放在“现在最重要是做什么”上,开动脑筋寻求解决之道,勇于向他人开口求助(她提倡的“受助力”),“厚着脸皮喊救命”(书中p28)。
于是,困难一个个被她按倒了。
她说,“只要还有心情笑,就要持续努力”(书中p73)。而她的照片上呈现的,也总是那么笑靥如嫣。
正因为此,她在哈佛求学的经历变得更为特别,有圈有点,从而形成经验,出版书籍。
我想,出书之事本不是她早计划好的,也许正是在解决这些困难中汲取的经验变成了“财富库”,水到渠成地写成了一本书,从而通过文字的传播,成就了她自己。
当困难来临时,不惧怕太多,往前冲,把所有的逆境化为动力,困难就变成了垫脚石。
因为困难不是在这里成就了你,就是在那里成就了你。
三、突破“大众常识”的围墙
在书中,吉田医生在一开篇的序言里也表示,自己并非别人眼中所谓的女强人。
比如说,在传统的观念来看,女性较男性会承担更多的家务,在带孩子方面也要亲力亲为。而吉田在每天工作、育儿、家事(家务)的轰炸下,并不是选择全部都包下来。
比如面对一日三餐烹饪等一些家务时,她特意请了雇工来完成,用钱买时间。一方面减轻了自己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减少和伴侣为家务问题争吵的可能。在吃饭上,周一和周三是新鲜的,周二和周四是吃剩菜,周末会自己小小地开工。在有些人看来,这可以给予“这女人好懒”的评价。
比如在带孩子方面,主要是由长辈在帮忙,自己则是每天固定18至20点为亲子时间,陪陪孩子。在有些人看来,这可以归为“生而不养”的调调。
另外,她只要天气允许,不需要每天都洗澡,把每天洗澡用的几十分钟节约出来可以看书。在有些人看来,会觉得“这怎么可以!太脏了”。
她说:“不要让‘常识’偷走你的时间(书p93)”(这里的“常识”指的就是大众的惯性思维和看法)。
为了获得更多的时间用在梦想之上,她选择放弃一些“别人眼中的常规看法”。
• 精心打磨的“吉田三宝”
• 化拦路石,为垫脚石
• 突破“大众常识”的围墙
这是我在书中看到的三大亮点。
好了,在看完吉田的书后,回到本文开头的那个疑问。
到底谁更有道理?
真相是——
疯转的文章略有点“标题党”的嫌疑。
吉田穗波并非什么都做到了!
而把精力投入在自己最期待的事情上。
她不是大包大揽,而是有选择地付出,有选择地牺牲,
才能在“大的方向”上做到了“实现自我”与“完美家庭”二者兼得。
她是一个聪明(智商高)的妈妈,也是一个懂得调节心境(情商高)的妈妈。她知道如何去处理俗世对女性的定位、标签和要求,也懂得调整对一些事情的标准要求。
正如宇宙间的能量守恒定律,有舍才能有得。所以,她也是有舍,才有得,不是全部都做得无比完美。
她的故事,与其说是鸡汤类的,更像是鸡血类的,如同一本妈妈疗愈手册那样,让更多找不到自身价值的妈妈看到曙光,看到希望。
关于她的文章,和她自己写的的文章,看或不看,它都在那里,并没有苛求任何人需要像她那样。
只是亮出一个闪耀的样板,向其他女性同胞们传递正能量——
世界上,还有的妈妈是这样的。
亲爱的,请不过早地放弃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