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无意在知乎上发现了张译的回答,眼前一亮。最先看的是他的第一个回答,关于演员演电影和电视剧有什么不同,他回答的细致、周详且专业,是非常“知乎”的风格,换句话说就是干货。我特别欣赏专业的人。张译作为一个演员,清楚地知道表演之外的那些东西——介质、屏幕尺寸、和观众的距离、表演的空间与时间条件——会深刻地影响最终呈现出来的表演效果。而这些影响条件,其实就是不同的媒介种类(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相声、小品)所带来的限制与发挥空间。当演员清楚地知晓这个中的差别,知道不同的媒介所期待的呈现效果的差异,就会有更收放自如的表演余裕。
这个回答除了体现出他的认真和专业,也能看出来他是个表演经验非常丰富的人。我特喜欢听经验老道的人讲自己的本行,说话的语言和神气儿里那种自如、熟练、如数家珍的感觉,本色当行,特别有魅力。王安忆写过,她特别不喜欢有人过分煽情渲染劳动人民辛苦劳作,这样说话的是没见过真正的老把式干活。看那些行家做事儿,又快又妥帖,挥洒自得且乐在其中,非常舒展。
觉得张译文笔颇不错,是看完他写的另一个知乎回答之后。那个问题是“作为演员拍吻戏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是个数十年来人民群众都兴致勃勃的问题。但凡演员在作品里有吻戏,接受采访的时候一定会被问感受,当然演员基本会回答大家都是很专业地投入表演之类的安全答案。但其实大家更感兴趣的是那些私人的感受,是不是有瞬间的化学反应,是不是有忘我,是不是有尴尬和笑场,又是怎么化解的。文字这种载体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更容易承载私人的情绪,更可以表达细腻的感受。很多话,说是说不出口的,会因为太书面而显得矫情,但写下来却有真诚的质感。
看完张译几年前出的《不靠谱的演员都爱说如果》后再来看这个知乎回答,会发现他的文笔进步了很多,对文字节奏的把控明显比过去要老练多了。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明显感觉到,文字方面有没有受过训练,差别其实很大。或者换一种方式说,拿张译自己的知乎处女答来做比,文字和表演一样,也有不同的体裁,这些体裁对文字的结构和文采也各有不同的要求。网络上的个人日志或者博客,和杂志刊登的随笔,和出成书籍的散文,要求会有微妙的不同。博客是一种非常自由的文体,基本来说什么都可以写,虚构的非虚构的,长的短的,严肃的不严肃的,毫无限制,开头结尾全凭心情,也不需要对读者负责(当然很多明星还是有对粉丝负责的心情。不过粉丝和读者显然还是两个群体,区别在于对作者的期待不同。粉丝的期待是一切与博主有关的点滴,而读者到底还是被文章起承转合的水准所吸引),因此博客这种文体可贵在我手写我心。而作为完整的散文,就得用对文章的标准了。
文章有没有标准呢?理论上来说没有,但是从经验和人们的阅读习惯来讲,还是有。比如要是文章里写件事儿,得有开头结尾,尽量不要写一半儿忘了或者悬置;比如文章的结构,还是讲究个起承转合。起承转合原本是用来要求诗歌的,所谓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不过诗文不分家,文章结构也是一个道理。再比如文章的语言,优美不优美倒在其次,在我认为,生动准确是更重要的。还有文章的节奏,什么地儿该展开,什么地儿该收得头紧脚紧,也有微妙的线在,就跟说相声抖包袱是一个理儿。包袱抖早了,张力不够,就砸地上了;渲染太多抖晚了,观众早已失去耐心,即使最后笑也带着勉强。两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要克制对自己的兴趣,更多地关注读者与观众的可能反应,站在自己之外的角度里。
讲上面这段儿是因为在读张译的文集的时候,有个非常明显的感觉,他文笔不差,很多描写都非常生动,感情也诚挚,如果文字篇幅不长的话结构也很利落,但篇幅一长明显控制力就弱了。问题就出在节奏上。
一般来说节奏强弱不合适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缺乏经验;其二就是对于自己的感受和兴趣过度关注。作为一个资深话唠,我对第二点深有体会。当一个人沉浸在讲述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情的时候,往往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张译可爱就可爱在这儿,文章不足也在这儿。
读张译的书,非常直观的感受就是他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小太爷真的是天生的演员,戏精,drama queen,内心戏不要太丰富。印象很深的是他写自己淋雨的时候,内心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这俩人在闹分手,他就上一句扮演男人,下一句扮演女人,一人撑起一台雨中分手的狗血大戏,特别喜感。
我喜欢关注自己内心感受的人,这样的人活得认真,对自己诚实且负责,虽然他自己心里可能有很多拧巴,但是即使这样的复杂与纠结,在我看来,也是敞亮的。幽幽暗暗反反复复,看上去错综复杂,其实都指向一个出口,就是忠于自己。
这种忠于自己的特质,和张译的军旅生涯,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反差萌。我自己也是大院儿长大的,太了解部队的价值观了,也是我自己不选择这条路的原因。我也是一个极为忠于自我的人,重视个体的感受与体验。而这种个性,在一个强调集体文化的氛围里,是会受到压抑的,也会带来质疑与沮丧。张译的拧巴,一部分大概是天性,还有一部分,可能也来自于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张力中。部队生涯无疑带给他非常多美好的回忆和优秀的品质,但也给他带来过压抑、挫折感和困惑。
张译自己说,他演过的所有角色,史今、孟烦了、何莫修,都不是他,而是他的创造。但我觉得,这几个角色比较而言,只怕他对孟烦了的认同度最高。史今是表,温和,厚道,坚毅,内敛,还有点儿蔫儿坏,这些是不是张译?是,但不全是。张译的内心是有非常朋克、非常叛逆的一面的,不过这和他本性里的善良与厚道乃至细腻完全不矛盾。我非常欣赏他的一点在于,哪怕是在部队这样限制多多的环境,他也总能迂回前进地找到路,并且在求索的过程中保护自己内心的那点儿叛逆,坚持自由与反抗权威的精神(哪怕是暗暗地)。
不过说回到文字水准上,有时候太关注内心感受,表达出来就需要有所克制。这里举两个例子来做对比,都是张译知乎上的回答,一篇是他写关于得肾结石是个什么体验,另一篇就是他写吻戏的体验。前一篇儿是引自书里,后一篇想是近日写的。
在我看来,吻戏这篇比肾结石这篇就要利落得多。
他一上来先没有写具体的事例,而是写整体,写大部分男演员对吻戏是什么反应,女演员又是什么反应,以及与吻戏相关的常见技术手段。这种一上来先不说主题而是东拉西扯三纸无驴的画风,我看着真是异常亲切,姆们喜欢长篇大论的话唠都这样,下笔千言,虚无一字不用典,离题万里若等闲。然后像收网一样,范围缩小,开始谈他自己的吻戏经历,一句一部戏,简洁又幽默,突出一个反差:接吻这种极亲密的行为和接吻双方极不熟的事实形成了鲜明对照,因此营造出来一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喜感。接下来再重点写他第一次吻戏的回忆,就显得水到渠成。这段回忆写得特别好,把俩人的紧张和不知所措铺垫了个十足十,后面简短的对话因此显得特别逗,一个煞尾,非常漂亮。不多说,推荐大家自己去知乎看。
但是写肾结石这篇,好处在生动,不足在冗长,一冗长就导致重点模糊。像我们学剪辑,剪辑老师上课会强调,始终要让观众的眼睛有落脚点。剪辑界的大神,科波拉的合作伙伴Walter Murch在和翁达杰的对谈录里也强调了这点,你每一个frame里都得有所强调(通过构图、明暗等等各种方式),如果观众老不知道看哪儿,他的注意力就会涣散,就会觉得电影无趣。写文章也一样,读者在读一段文字前是有期待的。如果把读者的期待——譬如事件发展的高潮与结局——抻得太长,就会让读者丧失注意力,进而失去耐心。老练而自信的文字操弄者,非常善于调度读者的阅读感受,有时候作者和读者的之间微妙的角力就像处于暧昧游戏中的男女一样,狭路相逢,娴熟者胜。
看张译的有些文章,会想到我妈,都是喜欢写生活中的一些趣味小事和自己对此的一些思考,都是对文字特别认真的人。我觉得这份认真和诚恳特别可贵。在写文章,或者叫码字越来越轻易的今天,很多文字工作者都没有了对书写的虔敬心。因为社交网络遍地,表达也变得无足轻重,因此,当看到了有人在任何平台——博客、微博、知乎——都那么认真地坚持着“我手写我心”的时候,真的很感动的。作为一个读者,我所能回馈的,也是我的认真,不因对方是演员而不是专业文字人而降低标准,却也不会看不到字里行间的诚意、热忱和活泼泼的心魂。
这并不能算一篇安利,但也带着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