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工作狂的当头棒喝!_每周工作4小时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生活 > 每周工作4小时 > 给工作狂的当头棒喝!
emily 每周工作4小时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8-03-20 10:03:10

给工作狂的当头棒喝!

包立德


多年来,美国加州的硅谷流传着这样的“敬业佳话”:许多成功人士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仍感不够;他们恨不得把家安在办公室里,在电脑桌上面搭个双层床,从而能够从每天24小时中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工作。但近几个月,一本名为《每周工作4小时》的书成了硅谷的热门谈资,风气似乎为之一变。这本严重挑战主流工作观的著作成了全美国畅销书,其题目中的“每周工作4小时”也不是空虚的噱头。中国将推出这本书的中译本,大家真的不该错过。
此书的作者名为蒂莫西•费里斯(Timothy Ferriss),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刚到而立之年,在网上经营营养补品生意。在书中,费里斯详尽阐述了自己如何从一个每天工作12小时,每周工作6天的工作狂蜕变为每周仅工作4个小时的有闲人士——与此同时,他的月收入上升到5-10万美元。当然,他的闲暇时间根本没有浪费:网上经营的便利,让他能够舒舒服服地环游世界,成为一个“超级漫游者。”在过去的几年内,他在阿根廷赢得了探戈比赛冠军,在欧洲玩摩托赛车,在巴拿马潜水,在日本学习马背骑射,悠哉游哉,不亦乐乎。
人比人,气死人。这家伙为什麽能够享受如此丰富的生活,而我辈却像傻瓜一般在办公室小隔间里累死累活?作者费里斯在他的博客www.fourhourworkweek.com 上面传授了一些免费的建议,但要真正了解他的制胜秘诀,恐怕读者们还是要等到购买湖南文艺出版社的中文版《每周工作4小时》。但大家不妨在这里先睹为快:
秘诀之一是,要麽自己开公司,要麽让你的老板相信,你在家里工作比在办公室里效率更高。当然,多数人既没本钱开公司,也没胆子跟老板耍嘴皮子。不过这本书好就好在,你并不需要原样照搬费里斯的模式,即可从他的经验中获得灵感。实际上,他传授的更多的是实际的人生哲学,在这个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速发展的今天,对人们的工作和休闲观提出了不乏尖锐的挑战。
费里斯在书中提出的反传统的观点之一是,知道的少一些反而有助于增加生产力。他认为,如今人们接触的信息日益浩繁,我们每天把大量时间不必要地浪费在筛选这些信息上。他对此提出“选择性无知”,有意识地降低自己每天的信息消费量。比如,他过去每天查看电子邮件100多次,现在每天只在固定时段看两次;而他了解国际新闻的办法就是每天在走过报摊时瞄一眼头条新闻,以及在餐馆里与服务生聊天。
费里斯在信息传播方面的理论尤其让人百感交集。一方面,我们对最近的高科技通讯工具,例如黑莓(Blackberry)和iPhone趋之若鹜,因为它们让我们永远“在线”;另一方面,当这些工具开始蚕食我们的正常生活时,我们又渴望“断线” 的生活。但到目前为止,在美国还是“在线”的力量取得了胜利。200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23%的美国人即使在下班之后仍旧不断查看他们的公司邮件和语音留言,相比2005年16%的数字上升明显。而另外一项调查则显示,60%的美国人即使在休假期间仍旧要查看邮件。这些调查结果已经促使一些公司强制性限制员工对邮件和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
而费里斯每天能够迅速处理自己的电子邮件,其主要原因是他根本就收不到多少跟工作相关的邮件——他把这些工作都“外包”给印度和菲律宾的低工资、高技能的助理,让他们来处理。书中题为“外包生活”的一章其实是“书眼”所在——费里斯不但把工作外包,甚至试图把私生活外包,让他的远程助理帮他在网上找合适的女朋友。
此书一出即激起强烈反响。首先,“全球化即是剥削”的论调自然会出现:看看这个年轻的美国佬,自己在安第斯山滑雪,却奴役一群每小时挣4美元的印度人给他打点生意。当然也有更加理智的声音,讨论如何让全球化更加公平。不过在费里斯的例子里,他的印度雇员可是心甘情愿地为4美元一小时而工作。
另一方面,即便商务外包的拥趸们也可能对费里斯的生活方式感到不爽。为了节省开支,节约时间,将工作外包是有道理的,但这家伙并没有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去增加产量,扩大收入,而是去跳探戈!这简直是太……太不负责任了!他怎么敢如此享受生活!
费里斯的生活方式其实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他一度以“玩命工作”的职业道德为自豪,直到自己意识到这种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同时,他也通过自己的实践提出了对生产的另一面——消费主义的质疑。他的书副题为“告别朝九晚五,旅居世界各地,迈入新贵阶层”。所谓“新贵”阶层的财富,在他看来不是金钱,而是时间和自由。他在博客上说,“梦想中的生活”的代价实际上“比你预料的要低”。他在书中还给出了相当实用的提示,例如“如何免费住遍全球,以及如何买到2-5折机票。”
费里斯对消费主义还提出了更加深刻的批评。对他来说,“新贵”生活方式贵在经验,而不是物质。他请读者好好想想,奢侈品给他们的生活究竟带来了多大价值:对价值7万块钱的爱马仕手包垂涎欲滴?那就想想,7万块钱够你在东南亚的蓝天碧海间徜徉多少个月? 在他的博客上,费里斯把他的观点又推进一步:如果你一年不买新东西,你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其中有多少是好的变化,多少是坏变化?笔者曾经谈到,“值得记忆的经验”实际上比物质财富更能给人带来幸福的感觉。尽管费里斯没有引用同一个调查结果,但他实际上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但是,换个角度看,费里斯的生活方式还是有问题的。他的观点是,如果我们不消费太多东西,就没有必要生产太多东西。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所谓的“新贵” 们就不能真正漫游世界,“想住哪就住哪”,而是只能住在发展中国家——因为费里斯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汇率差异带来的优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简直就是殖民者余孽的慵懒生活方式混杂美国人傲慢的产物。对于当今世界来说,这并不陌生:即便美元币值不断下跌,濒临彻底崩溃的边缘,傲慢无知的美国青年们仍旧在世界各个角落游荡,寻求廉价的刺激。
总的来说,这本书提出的一些基本问题还是具有相当的价值。费里斯写道:“生活的真谛就在于享受它。”但他也描述了人们试图减少工作量时遇到的困难,毕竟,工作是我们自我身份的核心内容。费里斯本人在辞去全职工作之后,一度濒于精神崩溃。他的书中也有这么一章,题目是“填补空虚:缩减工作,丰富生活。”我感觉这章对中国读者尤其有帮助。
根据调查,大多数中国中产阶级感到他们工作太多,压力太大。 《法制晚报》和零点调查公司联合编制的2005年度中产群体的生活方式及消费形态调查报告显示,目前该人群的生活压力较大,主要来自于工作,比较突出的是工作时间长、强度大、业绩提升困难、工作中不进则退不能松懈、工作中人际关系紧张等。
与中国其他社会阶层相比,中产阶级在“外包”方面早已是轻车熟路——打扫卫生有阿姨,照看孩子有保姆。但他们节约出来的时间,多数是用在办公室里工作,赚更多的钞票。所以,要在中国推行“新贵”生活方式,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说服他们,用金钱来交换空闲时间其实是值得的。归根到底,这取决于人们如何打发他们的空闲时间。我的一位中国朋友对我说:“中国人根本不懂得如何休闲。” 这种疯狂工作的热情是否是中国大陆当前经济腾飞必需的因素?香港的经济已经很发达了,但很多香港人仍然周六都去上班,以至于香港特区政府不得不鼓励人们少工作一点。在过去一年内,特区政府就取消了公务员礼拜六加班的制度。
这不禁让我浮想联翩。我现在整天搜肠挂肚写专栏,已经有些江郎才尽了。倒不如开家公司,通过互联网手把手地教中国人如何放松,如何休闲:“每周工作4小时学习班”。如果我的学员们有什么问题,欢迎随时来email。我即将雇佣的外包秘书将第一时间做出热情解答。如果您真的参透了休闲的秘诀,那就来跟我一道游玩吧。我正在越南玩帆板呢。
(本文作者为路透中文网cn.reuters.com专栏作家)

作者邮箱:baolidelutou@gmail.com

作者简介:包立德自耶鲁大学毕业后来华,曾在广州中山大学任雅礼协会教师,并在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他还曾任当代国际事务研究所的研究员,在中国和国际媒体发表多篇文章及评论。

纸媒采用请E-MAIL联系。

本文转自路透中文网,转帖者略有技术处理。

展开全文
有用 68 无用 6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给工作狂的当头棒喝!”的回应

曹sir 2014-02-11 17:05:48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样,高智商奴役低智商,高生产率奴役低生产率。吃力不赚钱,赚钱不吃力。

geeksun 2011-12-29 11:24:32

有句话叫做指出问题是水平,解决问题是能力,无疑,这位包立德先生是有水平的人,而《每周工作四小时》的作者是有能力的人,我们想成为有水平还是有能力的人呢?相当答案不言而喻。

zchao 2011-12-20 09:57:49

学习了,包立德的文笔真犀利

moi™ 2011-10-18 00:40:35

跃跃欲试,只是——不知跟国情有无关系?(⊙_⊙)

JOJO是珏珏 2010-06-13 11:44:06

这些都是建立在信任他人的基础上
那些成天怀疑别人的人 心眼小的人 做不到

Strong 2009-05-03 21:45:46

其实,我已经在慢慢的实践了,包括现在也开始请阿姨来打扫,很便宜,节省的实践可以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豆花 2008-06-13 22:10:46

我想试试,造就自己的商业模式来支撑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 2008-06-07 10:53:34

包立德,这个人的评论比较帅 。

安歌 2008-04-22 11:08:28

我有个朋友根本不工作--当然我是指社会意义上的,我非常敬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