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靠积累_把时间当作朋友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成长 > 把时间当作朋友 > 一切都靠积累
赤鹿子 把时间当作朋友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4-05 13:04:33

一切都靠积累

阅读说明:非成功学、非时间管理、非励志、非心灵鸡汤的书籍。

第0章 困境

总管不住自己浪费时间,在时间所剩无几的时候浮躁不已,“既勤奋又懒惰”,即使看了一堆时间管理、成功励志的书籍,过不了两天还是一切照旧继续堕落继续后悔继续浮躁继续忍受自我良知的折磨(不管你刚看完的时候被打了多少鸡血)。

为什么?

因为时间不可能被管理,我们要管理的是自己本身;即使成功励志书再怎么激动人心,心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问题出在我们本身,所以不要再沉迷于时间管理成功励志的书,好好开启心智,好好把握时间,因为一切都靠积累。深信积累的力量,时间就能成为朋友,否则时间就是敌人。
——————————————————————————————
第1章 醒悟

不要让自己成为自己大脑的奴隶,而是要翻身做主人,有意思地控制自己的大脑。

心智就是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也包括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
同样一个“不知道学这个东西有什么用”的原因,却能成为一种人学习而另一种人不学习的理由,为什么?就是心智在起作用。

结论:要用开放的心态来学习,“技不压身”,因为你不知道以后有可能会用到,而且你也不知道学了之后可能会对你后来的人生会有作用。
——————————————————————————————
第2章 现实

(1)速成绝不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戒躁了,成功了,才有机会戒骄;人之所以期望速成是以为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的天性(欲望无限+完成的事情太多=自我满意度不断下降,每天活在纠结和悔恨中),但有些阶段是不能马上跨越的,期望速成只能让自己更浮躁更不注重实事。

(2)交换才是硬道理:速成不可能,那怎么办?——换。用时间换,用精力换,换取积累和经验,先换小件的东西,等积累够了,再换大件的东西;而不是让欲望和焦灼烧掉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不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在悔恨当中)。对于正常人来说,还有时间,还有精力,还有正常的智商就足够了。

(3)完美永不存在:没有什么事情可以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等学习方法都装备好了才开始(不能以这个为借口,这个也不做那个也不做,什么都没做,导致一事无成),要通过不断努力,不断积累,来做到接近完美就可以了。

(4)未知永远存在:要学会忍受未知带来的恐惧和焦虑(因为他们会损耗你的时间和精力),学会在未知中不断前行。有的问题可以先放着,暂时不去问为什么。

(5)现状无法马上摆脱:不要凭空生出一个根本不属于自己的“目标”,心怀所谓“梦想”的时间越长,它的沉没成本越高。如果被自己所谓的梦想奴役,骑驴找马,不做好当前要做的事情,不满现状,就会掉进梦想的漩涡,迷失了方向。——接受现状,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逼,要学会在任何情况下找到快乐,只要积累够了,现状就可以有能力改变。

(6)与时间做朋友:判断所做事情是否正确——看它是否现实。只有接受现实,才能做到脚踏实地,避免心浮气躁;世界上的资源都符合正态分布,要在承认资源稀缺性的前提下,研究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
第3章 任务管理
(1)估算时间。完成任何一个任务,往往都需要三倍于计划的时间,即便,从一开始就考虑到这个因素;在几乎所有的各种领域,大约要十年才能培养出专业技能;要想出类拔萃,就要努力至少一万小时。

(2)及时行动。现在就开始。拖拉的最本质原因是恐惧:内部的恐惧是要面对做不好的风险;外部的恐惧是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

(3)直面困难。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专做简单的,回避困难的。

(4)关注步骤。三思而行:WHAT, WHY, HOW?最重要是HOW,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过关注HOW而反复拆分任务,最终确认每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这是不可或缺的功课,这种习惯,可以使人变得踏实。

(5)并行串行。尝试并行两个任务(主动并行):尝试着把一个复杂而又有机的任务与一个简单而又机械的任务搭配在一起做,如跑步+audiobook。同时,避免被动的并行,这会使效率低下,如工作时被电话打扰。另外,CPU处理方式:20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能保持相对长时间的高效率工作(说的是番茄工作法吧)。

(6)感知时间。学做“事件-时间日志”(event-time log),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

(7)记录开销

(8)制作预算。给任务表上重要或不重要的标志,但要会分辨,要强迫自己做重要但枯燥的事情,少做无用但有趣的事情。

(9)计划。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但更多时候,如果不开始行动,根本就无从判断目标是不是可行,或者反过来,目标是不是确实不可行。——计划固然重要,行动更为重要。短期清晰的目标更容易实现。
刚开始没有足够的能力做出合理有效的计划,但你想改变你自己,或者你目前的处境并不令人满意,那么一切从简吧,找一个你觉得该给你带来改变的计划,然后去做就是了。

(10)列表。分类:任务列表(task list),待处理列表(to-do list),核对列表(check list)等。最好的列表工具是纸笔。列表没必要工整。
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真正对实现你的目标有帮助的任务。紧急却不重要的,大可不必理会;重要却不紧急的,反过来要优先处理。
利用核对列表来避免遗漏节约时间。
一事无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放弃,最常见的是“换一个更好的方向”,大家都在这样做,但是怎么不见大家都成功呢?关键在坚持。

(11)流程。为常见任务制定流程。

(12)预演。把将要做的事情的整个流程在脑子里预演一遍甚至多遍。任何的动作演练到一定的次数,就能做到甚至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都可以准确完成。之所以可以显得“显得”游刃有余,是因为之前做过太多的准备。必须非常努力,才可以看起来毫不费力。
——————————————————————————————
第4章 学习

(1)效率本质。千万不要拒绝学习。痴迷于学习的人,每次掌握了一门新的技能(是否足够精通,或者是否比别人强实际上根本不重要),就感觉自己重生一次,这么看来其实人的一生原本可以有很多辈子的,只是大多数人放弃了而已。那些拒绝学习的人,每天都在挣扎着想要管理时间、提高效率、节约时间,却不知道他们因为当初不肯花费十几二十分钟而其后一生少做了很多事情,错过了很多机会,并且,一生只有一次却都没有过好。

(2)基本途径:体验——试错——观察——阅读。维基百科,最直接也是意义最重大的产物。只要有足够的阅读能力,任何人都可以获得过去难以获得的“博士”级的知识。阅读的重要性:电影《基督山伯爵》。

(3)经验局限。除了基本途径,“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求知的过程,某种意义上是探求因果关系的过程,但人往往由于自身或者群体的经验局限,会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存在困难。几乎所有的困难都来自如何正确地理解“甚至可能与现存经验相悖”的知识。

(4)自学能力:本科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论上说,本科毕业之后,学生应该有能力自学自己需要的任何科目。

自学能力=A阅读理解能力+B检索能力+C写作能力+D实践能力+E开放的心态+F了解学习的过程
A——甄别所输入的信息是否可靠,如何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
C——不是写小说、诗歌、剧本、散文,而是写出简捷、有效、朴素、准确、具体的说明性说理性文章的能力。“文学”之外,文字还有更多的其他责任,即传递信息、积累经验、共享知识。
D——一个人如果不是懒惰的话,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真正的学习才开始。(人人都能用英语)完全靠自己学一样东西吧,管它是什么,并且一定要学好,学到比相当数量的人都好。(完整的人)
E——避免成为“选择性输入”的受害者。
F——时间和进展之间的关系。
——————————————————————————————

第5章 思考

1.勤于思考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极少数想明白的人在不停地挣扎的同时被绝大多数想不明白的人谩骂、侮辱、陷害、谋杀的历史。
独立思考:只不过是“当别人告诉你一个结论的时候,你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得到结论的过程,看有没有漏洞,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那结论到底有多少道理”。没那么复杂,没那么玄妙,这只不过是一个正常有脑子的人应该做的事情而已。

2.思维陷阱

(1)最常见的思维陷阱
A.概念不清,比如分不清政府与国家,上学和学习。
B.拒绝接受不确定性,比如仓促的结论、仓促的概括、过分简单化、粗暴二分法,都是拒绝接受不确定性的结果。

(2)因果关系

A.基础
分析任何因果关系,比如,针对“因为A,所以B”,最基本的只需要从三个层面去审视:
A不一定是B的理由(双盲测试?自证预言?);
A不一定是B唯一的理由;
A不一定是B最重要的理由。
最夸张、最误导人得把互为因果的关系缪解成因果关系的例子是课本里向学生灌输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B.双盲测试
(H.K.Beecher,1955,The Powerful Placebo,安慰剂效应,为了消除安慰剂效应的影响,甄别医疗方法的真正有效性,人们进一步发明了双盲测试检验方法。)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双盲测试检验方法标志着现代医学文明的开始。
尽管双盲测试很难用来检验教学手段,但是,这种思考模式毕竟给我们提供一个审视各种教学手段、学习方法的理论基础。无论是什么样的方法,都有可能有1/3的人群基于“安慰剂”效应而宣称自己确实受益。

C.自证预言
罗伯特•莫特教授,Self-fulfilling prophecy:当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事实上那件事情并不见得一定会发生),那么此事最终真的会发生。

小结:分析因果关系是我们在决定是否接受某个观点之前要做的功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或被灌输的每一个念头,甄别其中的因果关系,把以上提到的种种标准逐一应用。

(3)逆命题
原命题为真,逆命题不见得为真。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调查,经过几年的统计,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大约与79%以上的人分不清楚原命题和逆命题之间的区别。

(4)举证责任
必须坚持“谁主张谁举证”,不懂“举证责任”是思考上误入歧途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举证的难度:受举证人能力的影响(学识和专业);需要证明的结论与当时普遍接受的事实相符程度的影响。
当有一方有意或无意拒绝承担举证责任的时候,讨论就没办法正常进行下去。拒绝承担举证责任的方法:提出一个观点之后,要求对方进行反证。他们的逻辑是,既然你无法证明我是错的,那么我就是对的,这是一种典型的逻辑错误,学称“Argument from ignorance”——“他的对”与“他的错”并不是“对错”那么简单的“非此即彼”的情况(比如错误的解释可能有无数个,即便全然不能证明其中一个是错的,它依然是错的,而非正确的那个);证明肯定论断与证明否定论断的难度也非常不同,在更多数情况下,证明否定论断要比证明肯定论断难得多。

(5)案例局限
用案例说明道理的时候,时时刻刻要注意案例和结论之间的实际逻辑关系,避免以偏概全。

(6)对立论证

(7)张冠李戴
远离那些充斥着赤裸裸的厚颜无耻的逻辑混乱的书,比如什么格言,之类的所谓心灵鸡汤书。

(8)感悟与道理
道理应该是普适的,而感悟却只不过来自个体经验,要甄别道理和感悟。

(9)克服恐惧
强与弱才是自然界中真正存在的本质,善与恶更多的时候只不过是弱者一厢情愿的定义。

(10)辅助工具
避免说“本来就是嘛”,“难道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要是......就好了”。
——————————————————————————————

第6章 交流

(1)学会倾听
走神的原因:讲话速度远远低于思考的速度。
大脑的模式拼接功能会让我们产生并没有错过什么有效信息的错觉,人们只能听到自己想听到的,只能看多自己想看到的。
利用B类知识(眼见不一定为实),甄别自己大脑中所存储的A类知识(已知信息)。
需要克制“过早质疑”。需要质疑也要等到对方说完。在倾听过程中,用多余的脑力“回顾”与“预期”。

(2)说与不说
你要根据你的情况选择你能说的话、该说的话,你说出来别人能听的话。
通过努力、通过积累成为能说那话的人。

(3)共生状态
如果不经教化,不经训练,或者不经过自我挣扎的话,人有可能一生都无法从思想上摆脱共生状态。
如果你作为讨论一方,发现自己或对方不再“遵守理性讨论之基本原则”时,那么马上停止讨论。无论是谁最终拥有的能力都是依赖积累获得的,积累是个过程,不是结果。
要避免“自以为是”。退出“自以为是”者的讨论;为了自己的“有知”平静接受自己的“无知”。
讨论的意义:剔除“看法”,萃取“事实”,把理解之中的不可靠因素过滤掉。
心智成长是自己的事情,根本就是一个人的奥赛罗。所有来自外界的教化与训练也通常只能不了了之,在这件事情上,几乎只有一个手段——自我挣扎。那股力量若非完全来自自我,就根本无法强大到能够忍受那把自己从外界分离开来的痛苦。

(4)正确复述
用“你的意思是......,是吗?”或“你的意思是......,你看我的理解得对吗?”,而不用“那你的意思是......喽!?”

(5)勤于反思
深刻了解经验的局限;
时刻保持警惕;
使用记录使自己能够记住更多的经验;
用观察和阅读汲取他人的经验,这是扩充有限自我经验的最好手段,多想“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看、做”;
经常使用类比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
运用时间积累,耐心等待不能跨越时间的经验,在有能力解决前把问题记下来。
——————————————————————————————

第7章 应用

1.兴趣
有些人并不是对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因为最终没有人喜欢自己做不好的事情。
人们总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别的事情,可事实上,那应该仅仅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开始做那件事情,所以还没有在那件事情上遭受挫折而已。(避免将自己的这种行为“合理化”)
只要一件事情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谁都要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你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有兴趣。

2.方法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

3.痛苦
大脑出于自我保护,会淡忘“痛苦”的事情,所有要把经验教训记下来提醒自己,把要做的事情想得快乐,才不会忘得快,比如记单词,。

4.比较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
优先标记并实施那些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欢乐和幸福的行动方案。

5.运气
尽管不应该盲目乐观,但一定不能悲观地生活。
努力往往真的会改变一个人的运气。
对你来讲,当你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不存在任何机会;而当你准备好的时候,随处都有机会,而且所有的机会都是切实的,都是可以把握的。

6.人脉
某种意义上,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他们所谓的“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交换关系。”可是,如果自己拥有的资源不够多、不够好,那么就更可能变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换”,最终成为对方的负担。这个时候,所谓的“友谊”就会慢慢无疾而终。也有持续下去的时候,但更可能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一次交换。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量力而行”是如此高难度的行为模式——a.承认自己能力有限;b.不怕在别人面前露怯;c.敢于不去证明自己是“好人”。

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并且正因为这些人随时随地可能要回避“不公平交换”的企图,他们才更加注重自身的质量,知道不给他人制造麻烦,独善其身是美德。

整体上看,人脉当然很重要。不过,针对某个个体来说,更重要的是他所拥有的资源。一个人心智能力一旦正常开启,就会发现自己在这个信息唾手可得的世界里,只要正常地努力,并且有耐心和时间做朋友,很容易成为至少一个领域的专家。努力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艰苦,只不过是“每天至少专心学习、工作6小时”;耐心却远比大多数人想象得巨大,“要与时间相伴短则5年,长则20年”。

当一个人身边都是优秀的人的时候,没有人求他帮忙——因为身边这些优秀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以耽误别人的时间为耻,同时,这些人恰好是因为遇到问题能够解决才被认为是优秀的。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而把那些不能改变的暂时忽略掉。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如果人脉真的像他们说的那么重要。事实上,我总觉得关于人脉导致成功的传说其实非常虚幻,只不过是不明真相的人臆造出来的幻象罢了。

别高估自己,误以为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妥善地处理好与身边所有人的关系。事实上,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个表现:为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7.自卑
8.灵感
所谓知识渊博的人,就是那些存储于脑中的信息量超常地多的人,这些人总是可以“融会贯通”,于是,超常地充满了“智慧”。这样看来,很多人讨厌死记硬背的想法是肤浅的。
灵感这东西就算存在,也不会是平白无故出现的,肯定是有来历的,只不过是我们经常说的“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突然绽放的铁树之花。——李敖读书法

9.鼓励
10.效率
如何摆脱大脑的控制,成为大脑的主人:看看每天做的事情里,有多少事尽管无趣但却是非常重要的,有多少是非常有趣但是不重要的。如果你一整天都在做那些非常重要但可能并无乐趣的事情,那就意味着,你已经完全摆脱了大脑的控制。

如果满分是100分,做到61.8分是恰好的。

不管怎样,挑出一件你认为最重要的事儿,然后,给自己做个时间表,在未来的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至少专注于这件事儿2个小时。当然,如果你能做到专注3个小时更好。相信我,大多数情况下,2个小时就已经基本足够了。如果,需要你每天专注4个小时的事儿你竟然做完了,那你肯定会被你身边的人羡慕的。更重要的是,你会因此赢得尊重——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自己做不到,尽管你并没有,也没有必要提醒他们。
用时间分割法,分成6块,休息5分钟。


11.节奏
正确的减脂跑步方法应该是慢跑。慢跑道稍微气喘的地步,就改为快走,等气匀了再改为慢跑,这样就很容易坚持到30分钟,然后,在接下来的10-15分钟之内,如果体力允许(通常要经过一两个月的适应),就尽量快跑,或者至少强度比前30分钟再高一点,以便消耗更多的脂肪。

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