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应该读读_把时间当作朋友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成长 > 把时间当作朋友 > 每个人都应该读读
天天 把时间当作朋友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5-24 22:05:28

每个人都应该读读

关于心智非常好的一本书。大概是笑来老师自己的经历总结。

人们可能会出于一模一样的理由却做出截然相反的决定。
当有机会学习一项技能的时候,人们常常问“学这东西有什么用呢?其实,在尚未学习之前,对于提问者来说,答案只能是“不知道”—尽管很多书籍上都已经花费大量的篇幅去论述这个问题。而“不知道那东西(对自己)有什么用”是一部分人(更多一些)决定不去学的原因,同时,它也是另外一部分人(更少一些)决定去学的原因。
为了表述方便,让我们把“因为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而决定学习的人”称为甲,而把“因为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拒绝学习的人”称为乙。更可能的是,甲很可能连想都没想过,他从来都不曾问过“学这东西有什么用呢?”只是自顾自学去了。许多年后,他自然而然地找到了那项技能的用处,享受其已有技能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于是,他这个既有经验成为他们心智的一部分,下一次遇到新的学习机会之时,他会自然而然地再次采取同样的策略:管它呢,学呗,学了总有用处。他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并相信“技不压身”的道理。另一方面,乙当然永远不会知道那东西究竟对他究竟有什么用处—因为他从未拥有过那项技能,不可能有机会亲身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凭自己经验能够得到的结论只能是“我没学那个不也没什么么?”也许有一天,他会遇到一点尴尬,这样的时候,他可能会慨叹一下,“当初不懂事,要是好好学就好了⋯ .”然而,这对于他来说,仅限于慨叹而已。再次遇到学习机会的时候,他依然会选择放弃。只不过,除了“不知道学它有什么用”之外,还多了另外一个理由:“现在也来不及了⋯ .”这种拒绝学习的判断,渐渐融入他的心智,根深蒂固,最终,当他面临同样的机会之时,他会仅凭直觉再次做出同样的选择。
认真审视一下自己,再观察一下身边的人群,你就会发现像乙一样的人更多,要比像甲一样的人多得多。P33
============================================
记录的重要性
一个相对有效的解决策略是:有问题解决不了时,暂时先把它记下来,而后继续前行。注意,一定要记下来。很多人没有记录的良好习惯,以至曾经有过思考(有疑问,就是思考的起点)不过后来却仅因为“忘了”而失去获得答案的机会。继续前行,并不意味着忽略这些问题和疑问,因为它们被记在本子上;而又因为它们被记录了下来,所以可以经常被拿出来重新审视,不一定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因为什么由头,它们之中的一部分就突然有了清楚的解决方案。当然,更可能的原因只有一个:你一直在前行,你一直在积累,你一直在成长;所以,到有了答案的那一刻,你不再是当初无能为力的你。你已经再次重生。P47
================================================
猴子实验
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挂着一串香蕉。实验人员准备了开水,一旦有猴子碰香蕉,马上就会有滚烫的开水浇向那只猴子。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被开水烫,之后每只猴子在几次同样的尝试后,发现莫不如此。于是猴子们不再试图去拿香蕉。然后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换走,换进去一只新猴子。这只新猴子看到香蕉,当然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还没等科学家浇水,其他四只猴子就对那新来的猴子一顿暴打。新猴子挨了几次打之后,也不再试图去拿香蕉了—怕再挨打。此后,实验人员再把另一只猴子换走,换进去另外一只新猴子。这只新猴子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当然,一切如前,等待它的是其他四只猴子的一顿暴打。于是,这只新来的猴子也不敢碰香蕉了。最好玩的是,上次挨打的猴子,这次出手最重。(其他的猴子也许出于爱护,这只猴子肯定是出于报复),因为它并没有被开水浇过。最终,笼子里最初的五只猴子都被换走了。现在的这五只猴子并不知道开水的存在,它们只知道一件事情—谁要敢碰那串香蕉,上去就是一顿暴打。(它们的行为与爱护无关,全都是出于报复!)
 
这个故事据说可以说明传统是如何形成的。事实上,这个实验只能部分说明某些荒谬的传统是如何形成的。很多今天看起来没什么道理的传统,当初确实曾经正确或者曾经最接近正确。P128
=========================================
自卑
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让我们假设某人—姑且称他为A—非常优秀。那么有一点是很容易想象的—A与所有的人一样,不大可能是完美的。更可能的是A在某方面非常优秀,而其他方面并不是非常优秀的,或者是一般而已,甚至低于平均水平。可是问题在于,优秀的人往往对自己的标准过高,甚至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都应该相当优秀。于是,A所拥有的非常优秀的那方面(姑且假设100分制下可以打99分)相对于他所拥有的一般的那方面(65分)来看,差距太大—差距高达34分。而另外一个没那么优秀的人—姑且称他为B—在某个于他来说还算优秀的那方面(80分)相对于他所拥有的另外一个一般的那方面(60分)来看,差距仅有20分。于是,从自我满意度来看,更优秀的A要比B承受更大的落差,如果只考虑落差本身的话,那么更优秀的A会感受到更多的痛苦,尽管他无论在哪方面都实际上要比B更优秀。从这个角度出发,反倒是资质在各方面都处于平均水平的人更不易自卑。通常来看,一个人差也差不到哪里去,因为差到极致的难度绝不亚于好到极致的难度。所以,资质处于平均水平附近的人,从概率角度出发,几乎不会遇到极大的落差。P258

全文心得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9385b001015o89.html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