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之书_把时间当作朋友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成长 > 把时间当作朋友 > 心智之书
陈昌辉 把时间当作朋友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11-13 07:11:55

心智之书

开始时间:2016年10月21日 22:37:15(其实是到12点20多的时候开始写的,之前花了100分钟的时间重新翻了一遍这本书)
结束时间:2016年10月22日 01:46:36
警句摘抄:当你把时间花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身上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反正,哪个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不管最后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个人解读:特别喜欢这句话,在内容简介中看到了这句话,就注定不管怎样也要耐下性子把这本书看完了,第一感受,想到了蔡康永在奇葩说中的那句:我不喜欢人生云淡风轻的过,我喜欢我的人生每一段经历都刻骨铭心。人生中经历的每一件事情,都有一定的含义,并且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考模式。现在也不能准确的描述出,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一种一以贯之的做事状态?全力以赴?用心?吸引力中的因果关系,说不出来,总是感觉很美妙)

其实书中传递的第一个观点:一切都靠积累(不解释)
第二、时间不可管理,我们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想明白:问题出在我们自己的身上。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有意识的控制你的大脑,你的行为,而不是被大脑左右。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纸和笔思考。(个人理解:在生活中出现过太多的跟着感觉走的事情了,比如有的时候下班回家,习惯性的打开QQ空间,刷新朋友圈,完了以后打开视频开启看起来,潜意识中的行为,根本就没有经过大脑的行为,更多的是一种习惯。。但有的时候,有计划的开始做一件事情,比如回来以后计划,看1小时书,然后锻炼,然后巴拉巴拉,这是用我们显意识,用大脑来控制我们大脑的动作,有目标计划的做事,很多时候总是痛苦的,或多或少会造成不适,正是因为这样,管理自己才显得格外重要,而且还有成就感,需要刻意练习这块。既然要管理自己,很自然的引出了昆虫学家柳比歇夫,精准感知时间,事件-时间记录,基于过程的一个记录。 )

道理还是比较浅显的,要做到也不容易,就会引出一个叫做心智的概念。
何谓心智:一个人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综合(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式、思维模式)。开启心智、提高思考能力之后-->才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用正确的方式思考、观察、记录、总结、分享、行动)
(个人理解,有个词叫做心智阶梯,在人和人交往的过程中经常会用到,凭什么出了一件事,我能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你,找你帮忙。额,好像有点不太一样,心智呢,觉得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看这本书的时候,没有怎么出现过这个词,一直到最后才看到的,不过不重要。对于价值观而言,就看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我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比如我想成为一个有趣的人,那我就会不自觉的看一些有趣的内容,增加自己的情趣、兴趣,比如看钱钟书先生的趣事觉得很有趣,很多行为就会往这方面靠;比如看糗百,结果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色迷迷的大叔,跑偏了。对于价值观,也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只能说在面对一件事的时候,会有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就像王阳明的致良知一样和金鹏远说的底线一样,都是特别有感觉的,所以这条线我一定不会碰)

说到心智,就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平时的时候很容易陷入的误区。
1、“既勤奋又懒惰”
(解读:肯定都遇到过这种人,说不定就是我们自己。就好比上学的时候,有的同学明明很努力,结果是考试每次都是不及格。根本原因是:他们实际上并比努力,知识做出了努力的样子或是显得比较努力。我们是不是也经常被自己所谓的努力所感动呢,太经常了,但这努力是建立在平懒散的情况下的,比如平时都在打游戏,结果某天看书看到了凌晨2点多,打了鸡血了,很努力,并没有任何的作用,所以还得借用李笑来的那句话:一切都靠积累。记得以前看过两句话:1、不要用行动上的勤奋来掩盖思维上的懒惰 2、716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精神。你还不够。那时候还在吭哧吭哧的看稻盛和夫的敬天爱人,知道有不足,但是改进不了,卫涛的那句话,受益良多,感谢)

2、人们可能会基于一模一样的原因,做出截然相反的决定。
学这个东西有没有用呢?答案是不知道,
学,经历改变,新世界
不学,没改变。
所以:千万不要拒绝学习
(解读:这个用损失厌恶术来解释最为有效不过了,如果你要问我一件事做或者是不做的话,我肯定是选择做的。现实呢,我不一定做。大家都知道做的好处,无可厚非。但是你不一定会行动。就好比我觉得一件事很重要,但是我没有采取行动的话,本质上我是认为这件事不重要的,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职业生涯规划,不知道浪费过多少光阴,现在很多时候还是摸着石头过河,骑驴找马的状态,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题外话了。针对原来的那句话,的确是应该采取积极正能量为导向,不多做事,多经历,以后怎么好意思吹牛逼呢。就向在公司玩命干活,真的不一定能给你加工资,但多了一条,就是能在你换工作的时候,在简历上添加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相当划算)

3、独立思考:从别人哪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的结论的过程中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
(解读:这个是作者的一个观点,部分认同,也是前一段时间,接触到这个词,另一个哥们的解释是2个观点:1、有自己的观点和洞察;2、从现象入手思考本质,可以提出别人没有想到的角度和观点;就算是分享已知的观点,也会加上自己的分析。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补充说明。那问题就很明确了,我们不要拒绝独立思考巴拉巴拉之类的,摘抄文中的一句话“拒绝独立思考、把思考的工作交给别人,不仅不省时间,恰恰相反,非常浪费时间——甚至浪费一生的时间 ”,我们需要“勤于琢磨,思考该任务的目标、实质、意义,再据此思考完成该任务的方法 ”。但有的时候我们也想独立思考,是真的想,根本不想偷懒,结果还是拒绝思考,就像拖延症一样,明知道拖延不好,照样拖延,知识因为我们长期养成了一个习惯。所以一直要求我们做一个用心的人,“要做一个用心的人,要用心做事,因为这个世界也是有心的”,实干那边也说过一句话“你今天不用心,明天不用心,当你想要用心的时候心已经死了”。“用心”的人,哈哈,用心不是张俏吗→_→,标志性动作来一个。独立思考有的时候真的很累但是很值,迈过那道坎,什么时候开始行动,答案是现在,理解行动,这个对于上面的学习也是如此。)

4、很多时候,我们喜欢做某件事情,很可能知识因为那件事相对简单、容易获得奖励而已。很多人是用几乎所有的时间处理简单的部分,至于困难的部分,干脆掩耳盗铃,视而不见,暗地里希望困难消失。
(解读:的确是这样的,做困难的事情会让我们感到不舒适,这也是当时突然间就不做助理的原因之一,太习惯于那种简单的事情了,对自己肯定没好处的,要刻意的避免这个,有一个词叫做“舒适区”,在很多地方都出现过,让我们走出内向的舒适区,就是这个道理吧)

5、兴趣,很多时候我们说没兴趣不是真的没兴趣,有人就选择离职或者是不继续做,本质其实是没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
6、正常的生活,这个章节其实看的是特别有感觉的。
做一个正常的人——这是每一个人的权利,工作和学习之外的事情,例如:喝点茶喝点咖啡;读读报翻翻闲书;看看电视看看电影;散散步爬爬山;健身;偷瞄一下帅哥美女P276. 确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选择意味着放弃。(适当的均衡一下工作、学习和生活,不需要任何套路,没有什么招式,就是一种非常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7、证明自己,而不是证明给别人看(鸵鸟、火鸡、鸡的故事)
8、有些知识,哪怕是简单的常识,需要亲自经历后才能真正体会。
9、不做没用的事,这也是一种价值观导致的选择
学识影响价值观。,一个人的性格是长期自我选择的结果。


好下面增加些技巧、或者说是一些比较有道理的话(写到这里的时候1点半有点困了,头晕乎乎的,所以以摘抄为主)
1、任何任务都最好在特定的某个时间点之前完成,设定deadline
2、沟通
沟通的基本原理;(人家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挺傻的)
一方面,我们倾听任何人讲话的时候,都不应该带着防备、质疑的心态,那样可能会让我们遗漏重要的信息,因为心态会成为有色眼镜,使得我们只能收到过滤之后的信息。(我们只能听到自己想要听到的,知恩那个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
另一方面,我们最终若是对所获得的全部信息不加分析、不加思索地全盘接受,同样是危险的、有害的。
瓦茨拉夫科威尔《对话守则》P219
3、不要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没必要在意他人的非建设性的负面评价。
4、与其关注成功者,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5、

最后一些关键词的罗列(提神醒脑啊,这些话)
努力: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
专注:专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努力、认真、热爱生活、专注、心无旁骛
快乐是一种本事
接受(现实 、现状、自己)
理想的一种状态:从容、优雅、善于化解各种压力,安静地去做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你爱与不爱,它就在那里,不卑不亢,不离不弃(这句话忘记在哪里看到过了,顺手摘录)

注(后面几点都是可以单独拉出来说的内容):
1、所有的社交都是平等的,在不平等的状态下,没有有效的社交。
2、现实:当今我们很容易浮躁、焦虑,这种情绪没有半毛钱受益,对现实不满,急于摆脱现状,但是又无能为力,那何不接受现实呢,一切慢慢积累,一天一个脚步,少就是多了。(脚踏实地、避免心浮气躁,好高骛远)
3、问问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

结尾:
第一个七天,总算把一本书看完了
有几点需要改善的,
第一、记录看书的时间,总共花了多少小时,
第二、20号那天总结里提到的,先花一点时间在工作上的书籍上面,也是一星期一本的节奏,甚至可以更快一点。
第三、这本书很明显还没看透,需要是不是的温故知新,就当枕边书了。
第四:没看透,缺少有效的沟通,看这本书的时候,豆瓣的书评?QQ群?还有很多人也看过这本书呢,还是需要碰撞一下的。

写于毛家里39号-陈昌辉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