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学习再学习 Notes II_把时间当作朋友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成长 > 把时间当作朋友 > 学习学习再学习 Notes II
一个仙女 把时间当作朋友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7-02-09 14:02:45

学习学习再学习 Notes II

多到一定程度才有能力“融会贯通”…

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写出简捷、有效、朴素、准确、具体的说明性说理性文章的能力。

除了“文学”之外,文字还有更多其他的责任——传递信息,积累经验,共享知识等;b.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后者可能更重要一些。

一个人不是很懒惰的话,那什么时候开始学都不晚啊!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真正的学习才开始。

那你就应该认真想一下自学能力了——而自学能力的打造就是从你认真对待它开始,它就像你的恋人一样,你对它好,它才对你好。完全靠自己学一样东西吧,管它是什么。并且一定要学好,学到比相当数量的人都好,如果你真的做到这个地步,那,你不仅已经是一个完整的人,还是一个相当优秀的人——哈,你可以对你自己说“你太有才了!”

我个人的建议是去自学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因为,关于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文档,互联网上有最广泛最全面的资源。并且,优秀的资源往往是英文文档,所以,顺带还练习了英文阅读理解能力——想想吧,肯定不仅仅是一举两得。

有空的时候,或者干脆定期找出一段时间,把那些目前暂时无法理解的,或者支持的,或者反对的,或者无所谓的论点观点记录下来。无法理解的,写下自己当时的疑惑究竟在什么地方?支持的,记录下几个自己的支持理由或者实例;反对的,也一样可以记录下几个自己的反对理由或者实例;甚至那些无所谓的,也可以写下为什么自己觉得这完全是无所谓的。这样的记录会使任何一个有着这样良好习惯的人获得他人无法拥有的处理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反刍”。这种“反刍”能力,是我们避免成为“选择性输入”的受害者的重要保障。

在任何一个阶段,总是有一段时间进展缓慢,许久过后,所谓量变到质变的效果才会出现,才可能有突飞猛进的感觉。

可是人们往往在行进一小段时间之后,就因为觉得进展“过分”缓慢而产生动摇。所以,从来都没有体会过突飞猛进的感觉。然而这样慢慢动摇直至最终放弃的人,在漫长的一生中总是会遇到身边的某些人在“突飞猛进”——于是,在不愿意承认自己曾经的错误的情况下,当然貌似“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呀,他肯定有什么诀窍!”

“别装,千万别装。你也没什么可装。”

内心脆弱,无法接受现实却又急于摆脱尴尬的同时竟然不愿意付出代价。

要明白“做得最好”和“教得最好”往往根本不是一回事。

越是基础差的班级,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就越高。

见识越少的人越喜欢用自己所有的见识作为判断依据,并且完全不顾自己见识的局限,也不知道自己的见识有局限。

老师之于学生,往往正如医生之于患者。

患者的病是否可以根治,不是医生可以决定的——患者可能得的是绝症,或者患者能够康复的前提条件是他要积极配合治疗。

你能不能只判断一下我说的这事儿究竟有道理没有?有的话就听,没有的话就算了。

所以,遇到猴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憎恨或者厌恶,放弃自我进化的权利和意愿,最终至死只不过是只猴子。另外,千万要记住,即便是猴子,也有非常正确的时候。

有的时候改变态度确实能够改变世界,准确地讲,当你改变你的态度之后,你的世界就会因此发生转变。

你冷静衡量你自己的资源,发现你必须通过考试的方式获得通行证的话,那么,你最好从今天开始热爱考试。

如果你连这样愚蠢的考试都无法通过的话,那么愚蠢的不仅仅是考试本身。

你有个这样的成绩单:大一各科目平均70分,大二各科目平均80分,大三(都是专业课了)各科目平均85分甚至95分,那么,你在申请留学的时候,将获得极大的优势。

很少有什么考试考验你的智商,本质上来看,谁准备得更久,准备得更充分,谁就更可能胜出——尤其是像SAT、托福、雅思、GRE、GMAT这种设计精良的考试。

多问别人,但是在提问之前,一定要尽量自己找答案,实在找不着了,记下来。

反复的次数越多,错误存在的可能越少。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被教者的提问,往往会令你发现你的想法还有很多不全面的地方。不要吝啬你的时间,不要吝啬你的精力,更不要目光短浅,记住,教别人等于自己学,只有学好的人才可能教会别人。

一旦陷入“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境地,就已经无从解脱。

“学东西,就要好好学,不能只学样不学本。”

1.可以使自己保持参与状态。

2.提供一个完整的捕捉灵感、疑惑的机制。

3.可以用来与其他参与者沟通、讨论正确的信息。

到今天,也随处可见那些无法接受的人。对那些无法接受现实的人来讲,其实只剩下了一个选择,即,逃避。

—换言之,要在承认资源稀缺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提高“效率”。

”细观很多人所定义的“成功”,归根结底其实只要四个字就可以概括——“高人一等”,即,市井语言中所谓的“牛×”。

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另外一些人也看透了这一切,却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坦然地接受。他们运用自己的心智力量去分辨哪些快乐或者幸福是必须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之上的,而哪些快乐或者幸福是无需比较同样可以获得的。然后,把时间花在寻找甚至制造那些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的快乐与幸福——当然,同样要付出很多代价——然后无怨无悔地生活,尽情地欢乐,平静地痛苦。

生活无法彻底回避比较,但是,事实上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的欢乐和幸福也确实太多太多,只不过常常被人们忽略。

对这些处于顶部的人来说,保护属于自己的资源本身就已经艰巨无比;并且,资源越多任务越艰巨;资源多到一定地步,保护任务就可能性命攸关——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另外,他们更需要心智上的成熟,这也是物质上的丰足带来的必然结果之一。

现实条件都迫使他们更加努力,只不过,努力的方式可能不一样罢了。

但可惜却不是天生的。每个人天生所拥有的是与“努力”相悖的一个习惯——“懒惰”。

该自卑的时候正常地自自卑,是“该自信的时候正常地自信”的前提条件。

接受自己与别人没什么不同,至少没什么本质性上的不同,是心智正常成长的重要前提之一。

告诉自己遇到这种麻烦的人并不只我一个,所以只要想办法寻找解决方案就好。

如果仅仅用财富、权利、地位来衡量成功(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的话,那么,所有的成功背后都有数不尽的磨难的同时,也往往充斥着大量完全不可告人的细节。

他们这么做,还有另外一个潜意识的根源,为了保护自己。每个获得巨大成功的人,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平平淡淡的,甚至包括那些成功者中的大部分。

事实上,对那些渴望成功而又尚未成功的人来说,成功人士的“苦大仇深、血泪斑斑的经历”是一种多大的安慰啊!

成功者在给他人讲述自己成功经历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无意掩盖那些令他们至今都追悔莫及的错误。因为那些经历太痛苦了,乃至于他们的大脑自动把那些记忆抹去了。

那他们有没有到现在都无法解决的困境呢?我不相信他们没有,除非他活在另外一个世界。

人类拥有的普遍的认知偏差之一就是:把成功揽到自己身上,把失败归咎于别人或者坏运气。

有一个很实用的建议是: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但观察失败者却要相对容易得多,因为他们的失败往往是显然而确定的,而失败的原因往往很容易确定,尽管失败者会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并且,你身边失败者的数量,显然要多于成功者的数量,于是,你就有了更多的观察机会。

浪费时间虚度年华的人,有个共同的特征——他们拼命想控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却在自己真正能掌控的地方彻底失控。

一定要想清楚并记住这件事儿: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其实只不过是人们在面对自己完全无法控制的现实时所表现出的软弱无奈的另外一种方式。

好运气发生在你身上,你当然应该非常开心;坏运气降临在你身上,你应该平静接受——无论怎样你都要继续生活,当然就还要继续面对你不能控制的事物。其实,这是苏轼早就总结过的生活态度:“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清楚“所谓的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了的时候机会来了”。

天下所有的骗子下手的时候,第一步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受骗者相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千万不要相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你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对你来讲,不存在任何机会。机会时时刻刻都会出现在你身边,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足够努力,可以做到像诸葛亮那样,“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现实的例子,有相当数量的人,不管是古今还是中外,都确实通过“努力”最终改变了他们的“运气”,进而改变了他们孩子的“出身”问题。

所有的人都喜欢并重视甚至偏爱一种交换,“公平交换”。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

a.承认自己能力有限;b.不怕在别人面前露怯;c.敢于不去证明自己是“好人”…

然而有些资源却可以很容易从零开始,比如一个人的才华与学识。才华也好学识也罢,是可以通过努力必然获得的东西。一个人心智能力一旦正常开启,就会发现自己在这个信息唾手可得的世界里,只要正常地努力,并且有耐心和时间做朋友,很容易成为至少一个领域的专家。

当一个人身边都是优秀的人的时候,没有人求他帮忙——因为身边这些优秀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以耽误别人的时间为耻,同时,这些人恰好是因为遇到问题能够解决才被认为是优秀的。

你已经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你会惊喜于真正意义上的有价值的所谓高效的人脉居然会破门而入。你所遇到的人将来自完全不同的层面,来自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不同的方向。而你自己也不再是过去一无是处的你,你不再是“索取者”,你扮演的是“乐于助人”的角色——很少有人讨厌善意的帮助,更何况你是被找来提供帮助的呢。

最终皆大欢喜,只因为“沟通成本几近于零”,同时的效果自然是“交流收益相对无穷放大”。良性循环。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而把那些不能改变的暂时忽略掉。

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如果人脉真的像他们说的那么重要。

事实上,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个表现:为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

除非有特殊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尽管甄别起来比较困难。

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第一,因为他们拒绝学习就不可能有机会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第二,进而由于他们并不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是什么,于是当然不知道那收获有多好多大;第三,既然他们对学习的好处无从了解,于是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进取之路上的人可能往往觉得更吃力而并非轻松,为什么呢?因为在那条路上“一山更比一山高”,“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在平庸之路上的人可能往往并非自卑而是洋洋自得,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总是会遇到比自己更差的人。

就知道在习得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都会为之而变。

就是,你比另外一些只能讲母语的人多拥有一个世界。

每次我掌握了一门新的技能(是否足够精通,或者是否比别人强实际上根本不重要),我就感觉自己重生一次。

我的理解是,他们演一出戏就等于重活一辈子,而他们早已经活过不知道多少辈子,他们的眼神不深邃才怪,那眼神想要没有穿透力实在是太难……

学会起码一种技能很重要,无论它多简单,多没什么大不了,学会它总是可以让习得者了解到习得之后与之前的大不同。

一旦拥有了一个起点,学习欲望就好像是发了芽的种子,无论多大的石头都压不住它——它会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坚强。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