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得太快,有点头晕。不管怎么说,一切比我有钱的人,比我牛逼的人,都一定有他值得学习的地方。即便他不是个伟人,有各种各样的槽点。还是个巨蟹座。希望在未来某天,能有机会结识笑来老师。
--------------------------------
不思考的人是没有问题可问的。会思考的人有问题却往往并不去问他人,因为他们最终能够自己解决那些问题。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不管什么方法,都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效果。有没有用,不去做怎么会知道呢?所有的方法无非两种:正确的,或者错误的。作为学生,其实只有一个有效并且合理的选择,那就是按老师说的去做——确实去做了,并且坚持到底,那么方法是对是错,自然就会明了。因“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而选择努力学习的人,每时每刻都充满了收获,并且会在将来的某一天获得更多的“意外”收获,哪怕他们可能显得“漫无目的”——结果真的是天壤之别。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做事的话,是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的,因为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暴露缺点。
在任何一个部门或团队里,上司做的事情全部是显性的,所有下属或者成员都可见的;而下属和成员之间往往并不相互非常清楚对方正在做什么。于是,下属们更容易“共同”地看到上司的缺点。
那些少数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人,是不会抱怨“上司很愚蠢”的,因为,他们要么想办法帮助上司解决问题,要么就在爱莫能助的时候选择离开去自行其是。
心智能力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作出截然相反的选择。
我不喜欢做这件事情有没有可能仅仅是因为这件事儿我并没有做好?要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而不喜欢,就要分辨另外一件事儿了。
做好这件事情究竟对自己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那就要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
人们总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别的事情。可事实上,那应该仅仅是因为他们还没开始做那件事情,所以还没有在那件事情上遭受挫折而已。因为还没有遇到过挫折,还没有证明那件事情他们做不好,所以,那件事儿对他们来讲确实具备很大的吸引力。
只要一件事儿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你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至少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他们都是非常用功的人。是啊,我一直想说的是——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最重要的只不过是:重复,不间断地重复,重复一年以上。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策略。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我是说,大量的时间投入。有那么多的人在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是件非常可笑却又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
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
重要的是,他每天都在“反省”。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好像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
事实上,没有什么要比发现、培养、呵护、调整自己的心智更重要的事情了。
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a.获得知识;b.应用知识;c.抽象推理。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与他的心智直接相关。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学习能力”因此会发展得更为迅速。
我们竟然可以用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一个人智商很高,可能会被我们形容为“聪明”。然而,一个人的心智能力非常强大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用另外一个词去形容——“睿智”。
“即使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被自己的大脑所左右。
对痛苦的深刻感受会扭曲或者抹煞我们感知其他事物的能力。最常见的误解就是,当我们觉得自己痛苦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想象成全世界最痛苦的人
如果我们真的明白自己所面临的痛苦并没有所感受到的那么强烈,我们就很容易,或者起码是比较容易忍受那些痛苦。我经常这样提醒自己,我再痛苦,在目前这种状况下,肯定还不是最痛苦的人。
一旦我们竟然能运用心智把我们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上去的时候,痛苦就会几乎自动消失,在你重新注意它之前,它不会回来。
我们的大脑有一种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有两种办法很简单却又非常有效。第一种办法是当你面临尴尬的时候,记得一定要拿出纸笔来,把你所遇到的尴尬记录下来。另外一个办法是,在面临尴尬的时候,尽量弱化你的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你的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要知道,你所面临的所有尴尬,最终肯定有一部分原因是你自己造成的。所以,没必要找借口,没必要抱怨别人,没必要觉得这世界就对你一个人不公平,要记得“你并不孤独”——肯定还有别人也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遭遇过同样的尴尬和痛苦。但是有多少人能像你现在这样平静地对待痛苦,而又清楚地意识到你不能被你的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呢?你这样一想,就释然了。
正因为他们把背单词当作痛苦的经历处理的结果是,每个单词的记忆都包含着痛苦——我们的大脑为了保护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这些单词遗忘!一定要想办法由衷地把这件事当作快乐的事情来做。
他不仅是个有能力自律的人,还是个有能力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他用自己心智的力量把抽象的目标赋予了实际的意义,于是,拥有了比那些无法感知抽象事物的人更多的动力。坚持不懈是什么来着?——策略加上重复。
平静接受并且正确认识自己的天性是改变天性的第一步。就算有些时候天性难移,无法彻底改变,那么也起码还可以稍加控制,略微改善
控制这种天性正确的方法是,仔细审视一下自己在哪方面这种天性尤为强烈?再一次拿出纸笔罗列。经过几天甚至几个月的长期反复审视,你会发现那个列表变得越来越长。别怕,相信我,谁都是这样的——至少99.9%的人是这样的。然后从列表中挑出一个最重要的(如果你有野心的话,再挑出一个也很重要的),写在随时可以看到的地方,不停地提醒自己在这方面一定要控制这种天性。但是,在工作和学习上,坚决不要放纵。工作和学习都是艰苦的,路程都是漫长的,成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他们最终表现为比绝大多数人“更有耐心”——甚至,惊人的耐心。这些耐心被用来不动声色地承受更多的打击和挫折,轻松坦然地面对更多的威逼和利诱;甚至,可能会仅仅因为他们惊人的耐心,那些打击和挫折对他们来讲不再称得上是打击或者挫折,那些威逼和利诱对他们来讲根本并不存在……
你会变成一个守时的人,一个生活有规律的人,一个身边的朋友都信赖的人。
与所有人一样从小自命不凡的我当然也给自己贴过各种各样的标签,我崇尚公平,向往自由,渴望平等,憧憬希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跟大多数人一样,可我看到的是不公平,感受到的是枷锁,体会到的是不平等,慢慢消失殆尽的是希望。现在我会猜想所有人都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只不过只有少数人能够度过这一阶段。
万念惧灰的同时竟然能体会到烈火中的重生。
逃避责任就会带来轻松,可那恰恰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啊!
基于过程的记录要比基于结果的记录只会更为详尽。
养成任何非天生的习惯,都是需要挣扎才能做成的事情。
“心智开启”的起点是“意识到可以自律”,而心智发展的过程就是克服懒惰的过程。需要五年的时间。
你反正是写给自己的,不会让别人看到的,所以,一定要如实记录。我建议最初的时候,只要给每个任务非常简单地标注“重要”和“不重要”就行了。修改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很多人一生最终一事无成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是脆弱的完美主义者,天真地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完美地生存——所以注定以失败告终。(我现在写的这些文字,最终也是注定要反复修改许多次的……)
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重要”,其实只需要一个标准:就是看这项任务的完成是否对你的目标达成是否确实有益。无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应该去做;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无趣,你都应该做。
不管是什么所谓的“理想”或者“痴心妄想”。那你现在就开始参照着那个你自己的哪怕是“不切实际”的目标作为标准来判断吧——判断每项任务的真实属性。然后选择“真的重要的”或者“显得不重要的”。
除非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在整个任务完成之前中途更改列表中的项目。正确的做法是:启用另外一个新的列表。
我总觉得一个人最终成功,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精确地计划自己的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坚持。但是,如果你中途改变了方向,甚至经常改变方向,你就几乎无法到达北极,甚至可能返回出发点。
如果一个计划的期限只有一个星期,我是很容易坚持,并且往往可以出色地完成的。一般来讲,越是短期的目标,越容易清晰。越是清晰的目标越容易实现。
很多的时候,只要你开始行动,哪怕事先并无计划,也往往会有收获。但是反过来,缺乏行动的计划是肯定没有任何意义的。
锻炼总比不锻炼好,健康最重要。于是,我只做了一件事儿——坚持。
如果你想改变你自己,或者你目前的处境并不令人满意,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该给你带来改变的行动,然后去做就是了。关键在于在每次挫折之后能否吸取教训。只要能吸取教训,然后自我调整,那就是进步了。
所有的大额消费活动,乃至其他一切涉及金钱的活动,诸如投资之类,“马上行动”的建议肯定不适用。相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拖延,拖得越久越好——仅是我个人的经验。
“阅读”就成了获取知识的更加重要的手段,当然也是相对更加需要心智能力的手段。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得知他人的“体验”和“试错”结果(即所谓的“经验”)
除了“试错”、“观察”、“阅读”之外,“思考”,准确地说,“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很多时候,人们的善良出自于软弱,而他们的残暴只不过来自于恐惧
“沟通障碍”本质上都是因为沟通双方无法让对方理解与他们的经验相悖的知识或者信息造成。“所谓优秀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而所谓卓越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应该去的但是没想到过要去的地方。”
所有的学生都应该认真至少分别阅读三本关于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书籍。
在这个转折点上,“类比”依然有着神奇的力量。最关键的第一步是,记住并理解以上的例子,然后牢记这世界确实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而后把这句话变成现存经验,用它去类比未知。而后,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论”,挣扎着进化成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当然,必须重申,谁都有放弃进化的权利。
自学能力的基础技能是阅读理解能力。在此之前就要有一个甄别所输入的信息是否可靠、有效的过程—。多到一定程度才有能力“融会贯通”…
写作能力指的是:写出简捷、有效、朴素、准确、具体的说明性说理性文章的能力。除了“文学”之外,文字还有更多其他的责任——传递信息,积累经验,共享知识等;b.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后者可能更重要一些。
一个人不是很懒惰的话,那什么时候开始学都不晚啊!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真正的学习才开始。
那你就应该认真想一下自学能力了——而自学能力的打造就是从你认真对待它开始,它就像你的恋人一样,你对它好,它才对你好。完全靠自己学一样东西吧,管它是什么。并且一定要学好,学到比相当数量的人都好,如果你真的做到这个地步,那,你不仅已经是一个完整的人,还是一个相当优秀的人——哈,你可以对你自己说“你太有才了!”我个人的建议是去自学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因为,关于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文档,互联网上有最广泛最全面的资源。并且,优秀的资源往往是英文文档,所以,顺带还练习了英文阅读理解能力——想想吧,肯定不仅仅是一举两得。
有空的时候,或者干脆定期找出一段时间,把那些目前暂时无法理解的,或者支持的,或者反对的,或者无所谓的论点观点记录下来。无法理解的,写下自己当时的疑惑究竟在什么地方?支持的,记录下几个自己的支持理由或者实例;反对的,也一样可以记录下几个自己的反对理由或者实例;甚至那些无所谓的,也可以写下为什么自己觉得这完全是无所谓的。这样的记录会使任何一个有着这样良好习惯的人获得他人无法拥有的处理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反刍”。这种“反刍”能力,是我们避免成为“选择性输入”的受害者的重要保障。
在任何一个阶段,总是有一段时间进展缓慢,许久过后,所谓量变到质变的效果才会出现,才可能有突飞猛进的感觉。可是人们往往在行进一小段时间之后,就因为觉得进展“过分”缓慢而产生动摇。所以,从来都没有体会过突飞猛进的感觉。然而这样慢慢动摇直至最终放弃的人,在漫长的一生中总是会遇到身边的某些人在“突飞猛进”——于是,在不愿意承认自己曾经的错误的情况下,当然貌似“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呀,他肯定有什么诀窍!”
“别装,千万别装。你也没什么可装。”
越是基础差的班级,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就越高。
见识越少的人越喜欢用自己所有的见识作为判断依据,并且完全不顾自己见识的局限,也不知道自己的见识有局限。
老师之于学生,往往正如医生之于患者。有些患者的病是否可以根治,不是医生可以决定的——患者可能得的是绝症,或者患者能够康复的前提条件是他要积极配合治疗。所以你能不能只判断一下我说的这事儿究竟有道理没有?有的话就听,没有的话就算了。
遇到猴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憎恨或者厌恶,放弃自我进化的权利和意愿,最终至死只不过是只猴子。另外,千万要记住,即便是猴子,也有非常正确的时候。
有的时候改变态度确实能够改变世界,准确地讲,当你改变你的态度之后,你的世界就会因此发生转变。
你冷静衡量你自己的资源,发现你必须通过考试的方式获得通行证的话,那么,你最好从今天开始热爱考试。
如果你连这样愚蠢的考试都无法通过的话,那么愚蠢的不仅仅是考试本身。
多问别人,但是在提问之前,一定要尽量自己找答案,实在找不着了,记下来。
反复的次数越多,错误存在的可能越少。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被教者的提问,往往会令你发现你的想法还有很多不全面的地方。不要吝啬你的时间,不要吝啬你的精力,更不要目光短浅,记住,教别人等于自己学,只有学好的人才可能教会别人。
一旦陷入“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境地,就已经无从解脱。
1.可以使自己保持参与状态。
2.提供一个完整的捕捉灵感、疑惑的机制。
3.可以用来与其他参与者沟通、讨论正确的信息。
到今天,也随处可见那些无法接受的人。对那些无法接受现实的人来讲,其实只剩下了一个选择,即,逃避。—换言之,要在承认资源稀缺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提高“效率”。
细观很多人所定义的“成功”,归根结底其实只要四个字就可以概括——“高人一等”,即,市井语言中所谓的“牛×”。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另外一些人也看透了这一切,却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坦然地接受。他们运用自己的心智力量去分辨哪些快乐或者幸福是必须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之上的,而哪些快乐或者幸福是无需比较同样可以获得的。然后,把时间花在寻找甚至制造那些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的快乐与幸福——当然,同样要付出很多代价——然后无怨无悔地生活,尽情地欢乐,平静地痛苦。
生活无法彻底回避比较,但是,事实上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的欢乐和幸福也确实太多太多,只不过常常被人们忽略。
对这些处于顶部的人来说,保护属于自己的资源本身就已经艰巨无比;并且,资源越多任务越艰巨;资源多到一定地步,保护任务就可能性命攸关——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另外,他们更需要心智上的成熟,这也是物质上的丰足带来的必然结果之一。所以,现实生活中,富家子弟往往很努力,现实条件都迫使他们更加努力,只不过,努力的方式可能不一样罢了。
“该自卑的时候正常地自卑”,是“该自信的时候正常地自信”的前提条件。
接受自己与别人没什么不同,至少没什么本质性上的不同,是心智正常成长的重要前提之一。
告诉自己遇到这种麻烦的人并不只我一个,所以只要想办法寻找解决方案就好。
如果仅仅用财富、权利、地位来衡量成功(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的话,那么,所有的成功背后都有数不尽的磨难的同时,也往往充斥着大量完全不可告人的细节。
他们这么做,还有另外一个潜意识的根源,为了保护自己。每个获得巨大成功的人,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平平淡淡的,甚至包括那些成功者中的大部分。
事实上,对那些渴望成功而又尚未成功的人来说,成功人士的“苦大仇深、血泪斑斑的经历”是一种多大的安慰啊!
成功者在给他人讲述自己成功经历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无意掩盖那些令他们至今都追悔莫及的错误。因为那些经历太痛苦了,乃至于他们的大脑自动把那些记忆抹去了。那他们有没有到现在都无法解决的困境呢?我不相信他们没有,除非他活在另外一个世界。
有一个很实用的建议是: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但观察失败者却要相对容易得多,因为他们的失败往往是显然而确定的,而失败的原因往往很容易确定,尽管失败者会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并且,你身边失败者的数量,显然要多于成功者的数量,于是,你就有了更多的观察机会。
浪费时间虚度年华的人,有个共同的特征——他们拼命想控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却在自己真正能掌控的地方彻底失控。
一定要想清楚并记住这件事儿: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好运气发生在你身上,你当然应该非常开心;坏运气降临在你身上,你应该平静接受——无论怎样你都要继续生活,当然就还要继续面对你不能控制的事物。其实,这是苏轼早就总结过的生活态度:“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了的时候机会来了。
天下所有的骗子下手的时候,第一步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受骗者相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千万不要相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你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对你来讲,不存在任何机会。机会时时刻刻都会出现在你身边,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足够努力,可以做到像诸葛亮那样,“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现实的例子,有相当数量的人,不管是古今还是中外,都确实通过“努力”最终改变了他们的“运气”,进而改变了他们孩子的“出身”问题。
所有的人都喜欢并重视甚至偏爱一种交换,“公平交换”。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a.承认自己能力有限;b.不怕在别人面前露怯;c.敢于不去证明自己是“好人”…
然而有些资源却可以很容易从零开始,比如一个人的才华与学识。才华也好学识也罢,是可以通过努力必然获得的东西。一个人心智能力一旦正常开启,就会发现自己在这个信息唾手可得的世界里,只要正常地努力,并且有耐心和时间做朋友,很容易成为至少一个领域的专家。
当一个人身边都是优秀的人的时候,没有人求他帮忙——因为身边这些优秀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以耽误别人的时间为耻,同时,这些人恰好是因为遇到问题能够解决才被认为是优秀的。
你已经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你会惊喜于真正意义上的有价值的所谓高效的人脉居然会破门而入。你所遇到的人将来自完全不同的层面,来自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不同的方向。而你自己也不再是过去一无是处的你,你不再是“索取者”,你扮演的是“乐于助人”的角色——很少有人讨厌善意的帮助,更何况你是被找来提供帮助的呢。
最终皆大欢喜,只因为“沟通成本几近于零”,同时的效果自然是“交流收益相对无穷放大”。良性循环。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而把那些不能改变的暂时忽略掉。
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如果人脉真的像他们说的那么重要。
事实上,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个表现:为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
除非有特殊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尽管甄别起来比较困难。
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第一,因为他们拒绝学习就不可能有机会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第二,进而由于他们并不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是什么,于是当然不知道那收获有多好多大;第三,既然他们对学习的好处无从了解,于是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进取之路上的人可能往往觉得更吃力而并非轻松,为什么呢?因为在那条路上“一山更比一山高”,“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在平庸之路上的人可能往往并非自卑而是洋洋自得,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总是会遇到比自己更差的人。
在习得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都会为之而变。
你比另外一些只能讲母语的人多拥有一个世界。
每次我掌握了一门新的技能(是否足够精通,或者是否比别人强实际上根本不重要),我就感觉自己重生一次。
我的理解是,他们演一出戏就等于重活一辈子,而他们早已经活过不知道多少辈子,他们的眼神不深邃才怪,那眼神想要没有穿透力实在是太难……
学会起码一种技能很重要,无论它多简单,多没什么大不了,学会它总是可以让习得者了解到习得之后与之前的大不同。
一旦拥有了一个起点,学习欲望就好像是发了芽的种子,无论多大的石头都压不住它——它会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坚强。
a.你必须清楚肯定会有意外事件发生,所以你要留些时间处理这些意外事件;b.你必须用适当的方法休息、放松,以便恢复良好的状态去做更多的事情。
选择意味着放弃。你做某件事情,可能就不能做另外一件事情;哪怕你觉得你两件事情可以一块儿做,实际上,你也已经不可能做第三件事情了。
方法很简单,看看每天你做的事儿里,有多少是尽管无趣但却是非常重要的;有多少是非常有趣但却是不重要的。如果,你一整天都在做那些非常重要但可能并无乐趣的事情,那就意味着,你已经完全摆脱了大脑的控制,进而成为大脑的真正主人了。
当然,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种分割时间的方法对你来说就没什么必要了。因为,你终究可以比较自如地专注在你应该做的、非常重要的事儿上——无论这事儿有趣还是无趣。
那剩下的八个月在做什么?在做最没有技术含量、最枯燥最无聊的“拷贝、粘贴、编辑、整理、审阅、修改、反复……”
回避困难的人就好像干吃咖啡粉末一样,其实那是相当地苦不堪言的……
测算时间,把自己擅长的部分放到后面可能是优势策略。
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
要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怎样的技能,然后确定那是一个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地执行该计划
家庭是最重要的。因为最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哪怕在很极端的情况下依然支持你的肯定是也通常只有是你的家庭——无论你的家庭被你自己认为是好还是坏。
你一定要尽量抽出时间来详细地回答前来问你一道难题解法的同学——只要你自己确实知道正确解法,因为知识往往会在传递过程中让交流双方都发现新的意义。
当身边的人求助于你的时候,你要做的事儿就是尽量想办法帮助他们,如果确实无法提供帮助,就要当机立断地告诉他,你确实做不到。
如果你是出色的,不需要你去证明你是出色的,别人自然会看到;如果你是平庸的,不需要你证明你是平庸的,别人还是同样会看到。你比别人强一点,根本没用,真正有用的是你不仅比别人强一点,还要比别人强出很多很多才行。
世界最多的是第二种人,极为平庸却有着伟大的理想。这种人往往要用特别诡异的方法才能出奇制胜。事实上,他们往往相对成功,就好像劣币能淘汰良币那样;而少数倒霉的,失败了,就被人们贬称为“野心家”了。
而如果你是第三种人,那你可就倒霉了。因为,第二种人会误以为你是第一种人,而因此把你当作他们的敌人或者竞争对手。第二种人是不会相信你没有“理想”或者“野心”的。于是,你就不得不被迫证明自己,生活因此平添不知道多少烦恼。
被别人左右,是一个人最可悲的状态之一。
优秀的人往往对自己的标准过高,甚至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都应该相当优秀。
想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健康状态,要学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停止嘲弄他人。嘲弄他人带来的最终只能是对自己的伤害——往往还是来自各个角度的全方位的伤害。嘲弄他人的人最终必然被他人,或者他人之外的其他人,所嘲弄。这简直就是一个恶毒的符咒。
“尽量漠视自己的优点”带来的最直接好处就是你会被赞誉淹没,因为你太“谦虚”了,太“低调”了。其实,你也没做什么,你只不过是做了一件所有成熟的人都善于做的事情——成熟的人总是知道如何让别人舒服。很多的时候,所谓的“谦虚”和“低调”事实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优化策略。
因为不再使用“优点”、“缺点”这种明显含有褒贬含义的词,取而代之的是完全中性的词——“特点”,这样就很容易做到心平气和地对待自己的各种特点的同时,也可以心平气和地对待他人的各种特点。并且,这方法背后有更深的思考。因为很多的时候,所谓的“优点”和“缺点”是相对的。“调皮”的小孩子就算不被老师喜欢也不能不承认他们更有创造性;勇于冒险,在战场上或者商场上可能成为英雄也可能成为烈士;被称为“话痨”的人也许平时挺讨人厌但是当老师就相对更有天分。
你要分辨“这个真的是我的优点么?”以及“这个真的是我的缺点么?”而后,再尝试着猜想一下别人是如何看待你的优点或者缺点的。
我们的大脑倾向于低估未来回报的价值,同时,倾向于高估当前回报的价值。
—相对于把时间精力花费在恰当的学习上而因此在将来可以获得的回报来看。
我因为想明白要控制自己的大脑,突然发现自己比身边的人多了一个玩具,而且是玩不腻的玩具——我的大脑。
之所以可以“显得”游刃有余,是因为之前做过太多的准备。之所以做那么多的准备,就是因为曾经出过丑——想象一下,在台上突然发现自己说的某句话竟然有不曾想到过的歧义,是多么窘迫的事情?
“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提前准备的好处往往只有那些经常做提前准备的人才可能真正体会。
凡事儿都只不过是靠积累。
我终于有了更清楚的解释。“对特定信息的注意力”会使我们拥有神奇的能力在哪怕非常嘈杂的“噪音”中一下子挑出。
比别人更早一些开始准备,早一点,再早一点。想想吧,有些人可以提前一两辈子开始准备一件事情。越早一点,你与时间这个朋友之间就会变得越亲密;与你更加亲密的这个朋友会让你的每一天都多那么一点点从容;而一点点从容,会让你爱上时间这个伙伴。
懒惰,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做任何事情。短视,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去展望未来。草率,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认真地调查研究。肤浅,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深入思考。夜郎自大,是因为缺乏耐心而拒绝观察外面的世界。而所有的成见与偏见,都是因为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分辨每个个体的特征,而宁愿用粗暴简单的分类方法替代思考。
我按我的想法写,你用你的智力读,千万别认为我有误导你的兴趣。非要认为自己被误导了的智力半残者,对不住您了。
耐心一点一点地投入,最终的结果是,我发现过去是我太过肤浅,太过粗暴。
提到所谓的真爱,就是耐心,而所谓的耐心,本质上就是时间的投入。耐心究竟从何而来呢?首先,所有的耐心都来自于了解。有个马拉松运动员,叫山田本一(1984年和1986年的世界冠军),似乎能够告诉我们答案。他在自传中如此说道:耐心不是凭空来的,是需要了解和支撑的。
事实上,我的观察是,几乎所有失败的青少年教育,都是因为粗暴简单而又愚昧地无视孩子们所拥有的“现存经验”和“现存经验的作用”。
一个人所拥有的观念,说穿了,就是心智力量的最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