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摘录和想法_把时间当作朋友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成长 > 把时间当作朋友 > 一些摘录和想法
fankaicn 把时间当作朋友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9-11-01 23:11:50

一些摘录和想法

非常感谢李笑来老师的这本好书,而且可以在网上看电子版,书中很多观点都对我深有启发,强烈推荐。

网络版本在
http://www.lixiaolai.com/index.php/archives/464.html

前言
承认了罢,你对时间的流逝无能为力。
我竟然没有意识到“管理”的焦点根本就不应该是时间,而应该是我自己!

0. 所有人的困境
只有学会正确地思考才意味着真正进化成人。
培根的原话是:“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很多学生“既勤奋又懒惰”的怪异现象来自于他们对“时间压力”感受。“没有时间了”,或者“时间不够了”的感受和恐惧,使得他们超乎寻常地勤奋,哪怕是虚假地“勤奋”,恨不能废寝忘食。而同样的感受,也使得他们终日寻找捷径,美其名曰“提高效率”,而实际上却想着“最好不费吹灰之力”——无论哪一种都注定是不现实的,因为,已经“没有时间了”。
me:很贴切,每次都是没有时间了才开始着急了,着急了却不知道如何开始。

第一章: 心智的力量
1.a 了解心智的力量
因“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而拒绝学习的人,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虚度光阴无数,哪怕他们天天“科学地”制定计划,编制“任务列表”。而与之相反,因“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而选择努力学习的人,每时每刻都充满了收获,并且会在将来的某一天获得更多的“意外”收获,哪怕他们可能显得“漫无目的”——真的就是天壤之别。
me:其实很多时候要有所取舍,想学的东西太多了,分清主次还是很重要的。

1.b 心智力量的差异
上司真的很愚蠢吗?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人抱怨老板或者上司愚蠢。可是,上司真的很愚蠢么?不排除确实在有些情况下,上司很愚蠢——没有人十全十美。然而,更可能的解释是这样的: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做事的话,是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的,因为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暴露缺点。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并不自知的重要原因—— 因为本质上来看,大多数人是没什么事儿可做的,如果他们确实是在做什么事儿的话,那么他们更可能正在做的是别人让他们做的事儿。在任何一个部门或者团队里,上司做的事情全部是显性的,所有下属或者成员都可见的;而下属和成员之间往往并不相互非常清楚对方正在做什么。于是,下属们更容易“共同”地看到上司的缺点。钱钟书先生有个很有趣的描述“猴子要爬到树上,我们才看得见它的红屁股”。可是,换个角度来看的话,树下的猴子们之所以没有看到或者看不到身边的猴子们的红屁股,只不过是因为他们都蹲在地上。
兴趣真的那么重要么?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学习方法真的至关重要么?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策略之一。
相对于坚持,方法有多重要呢?很多的时候,哪怕说不重要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其实也并不是特别过分。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在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是件非常可笑却又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
me:高中某次升旗一同学发言,大意说走路方法无数,散步、大步、跑步、碎步,八字步……一直到凌波微步,都是可行的,不论什么步,最紧要的乃是走起来了才能前进。这是我听过最好的一段讲话。

盲打究竟是否值得学会?事实上,是我的心智能力不够强大,才导致我根本没有意识到我只不过是懒惰而已——并且还竟然振振有词、洋洋自得。
me:懒惰不只体现在不肯干活,更体现在不愿费神思考更好,而宁愿进行低水平的身体动作,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非常忙碌却难有真正收获。

事实上,没有什么要比发现、培养、呵护、调整自己的心智的力量更重要的事情了。一旦我们的心智出现了问题,我们就会因为错误的理解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浪费的时间往往不仅无法估量,更可怕的是,这种错误和浪费甚至可能根本无从知晓。

第二章:. 开启自己的心智
2.a 起点
作为一个人,这一生中可能遇到的最惊人的经历莫过于发现这样一个神奇的现象:我们竟然可以用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

2.b 控制自己的大脑
如果,我们不去控制我们自己的大脑,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大脑,我们就只能被我们的大脑所控制。
一个人拥有活跃的大脑原本是好事,但是,在很多的时候,也可能是坏事——就像你前面看到的那样。你的大脑非常活跃,并且你的注意力最容易接受它的指令;所以,甚至在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它在不停地操控你的注意力。然后,你就这样轻易地被你的大脑所左右。

你可能要挣扎很久才能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尽管你用它思考,好像它在指导你的行为,但是,你要明白你不应该隶属于你的大脑,而应该是你拥有你的大脑,并且应该是你可以控制你的大脑。
另外一个经典的例子是著名的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而他本人则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到严刑拷打。有一天,他赤身独处于囚室之中,突然有了一种全新的感受——他突然想明白,“即使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

当我突然意识到我竟然可以(也根本就应该)控制我自己的大脑的时候,我觉得我居然不用死就竟然可以从头再来,比较神奇。

me:我们无法控制外界因素,“自己”或许是我们唯一能够真正控制的东西,却也是最难以控制的。

2.c 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这么个人,也许你知道他。在1832年,当时他失业了,这显然使他很伤心,但他下决心要当政治家,当州议员,糟糕的是他失败了。在一年里遭受两次打击,这对他来说无疑是痛苦的。他着手自己开办企业,可一年不到,这家企业又倒闭了。在以后的17年间,他不得不为偿还企业倒闭时所欠下的债务而到处奔波,历尽磨难。他再一次参加竞选州议员,这次他成功了。他内心萌发了一丝希望,以为自己的生活有了:“可能我可以成功了!”第二年,即1835年,他订婚了,但离结婚还差几个月的时候,未婚妻不幸去世。这对他精神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他心里憔悴,数月卧床不起。在1836年他还得过神经衰弱症。1838年他觉得身体状况良好,于是决定竞选州议会仪长。可他失败了。1843年,他又参加竞选美国国会议员,但这次仍没有成功。直到17年后的1860年,历经更多的磨难和失败之后,这个人当选了美国总统,他的名字是阿伯拉罕.林肯。可是他的噩运并没有结束,1865年,他被暗杀了。
那是一个14岁的男孩。8岁那年的11月,他的母亲突然去世。9岁那年的11月,他从梯子上掉下来,摔断了胳膊。10岁那年的11月,他骑自行车时发生车祸,造成头骨断裂,还伴有严重的脑震荡。11岁那年的11月,他从天窗跌了下来,造成臀部骨折。12岁那年的11月,他从滑板上摔下来,导致手腕骨骨折。 13岁那年的11月,他被汽车撞伤,造成骨盆断裂……
痛苦就是这样,一旦我们竟然能运用心智把我们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上去的时候,痛苦就会几乎自动消失,在你重新注意它之前,它不会回来。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我们的大脑有一个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
你现在知道你为什么总那么没记性了吧?因为在你遇到挫折或者面对那些你曾经的错误决定最终带来的惩罚的时候,你太痛苦了。而这样的痛苦,必然被你的大脑自动列入遗忘的序列,终究在你大脑里彻底消失。

有两个办法是很简单却又非常有效的。第一个办法是当你面临尴尬的时候,记得一定要拿出纸笔来,把你所遇到的尴尬记录下来——当然,最好是记录在同一个本子里。这样的记录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它会提醒你,这是你曾经遇到过的尴尬。如果你不用纸笔记下来,那你就肯定会忘的。然后还要养成一个习惯,定期拿出这个本子回顾一下。这个习惯往往会使你很有成就感的,因为你知道,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你已经有进步了,因为那个本子里记录过得很多的错误你是不可能再犯了——当然,不再犯那些错误的原因是因为你在不停地提醒你自己!

另外一个办法是,在面临尴尬的时候,尽量弱化你的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你的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要知道,你所面临的所有尴尬,最终肯定有一部分原因是你自己造成的。所以,没必要找借口,没必要抱怨别人,没必要觉得这世界就对你一个人不公平,要记得“你并不孤独”——肯定还有别人也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遭遇过同样的尴尬和痛苦。但是有多少人能像你现在这样平静地对待痛苦,而又清楚地意识到你不能被你的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呢?你这样一想,就释然了。只要你没那么痛苦,你的大脑就很难遗忘这个事件——更何况你早就把这个事件和经验记录在案了呢!想象一下吧,这两个简单的方法会在未来帮你减少多少麻烦,给你的未来节省多少时间!

me:Excellent point! 我就是太容易遗忘痛苦了,所以总是不能吸取教训!

2.d 推迟满足感
1) 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获得满足(instant gratification)是大多数人的天性;2) 野心是永远是少数人的天性。
至于“忍住欲望”究竟能不能决定成功,答案只能是“也许”——和其他所有的“也许”一样,仅仅是零 - 壹之间(不含零和壹)的某一个数值。如果不是“也许”而是“必然”的话,那么,所有的苦行僧都应该必然成功。但是事实明显并非如此——即便是苦行僧,也和其他任何一个群体一样,成功的人永远是少数。不禁想起来前段时间流行的戏谑:“要练神功,必先自宫——就算自宫,也未必成功!”
其实,承认“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获得满足” 是自己的天性就好办了。因为,平静接受并且正确认识自己的天性是改变天性的第一步。就算有些时候天性难移,无法彻底改变,那么也起码还可以稍加控制,略微改善。

控制这种天性正确的方法是,仔细审视一下自己都在哪方面这种天性尤为强烈?再一次拿出纸笔罗列。经过几天甚至几个月的长期反复审视,你会发现那个列表变得越来越长。别怕,相信我,谁都是这样的——至少99.9%的人是这样的。然后从列表中挑出一个最重要的(如果你有野心的话,再挑出一个也很重要的),写在随时可以看到的地方,不停地提醒自己这方面一定要控制这种天性。
我个人觉得,在工作和学习上控制这种天性是最重要的。为了能在这一个方面控制住自己的天性,有的时候,在其他方面稍微放纵一下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耐心有着神奇的力量。当每个人都在拖延,最后又手忙脚乱的时候,你的生活却非常从容。因为你从一开始就知道你今天的所有轻松安逸,都可能是未来的成本;所以,你早就把一些轻松安逸安排到未来的某个时段,而心平气和地每天完成相应的工作。于是,你不仅从容,而且快乐。你会变成一个守时的人,一个生活规律的人,一个身边的朋友都信赖的人。你会定时去健身房,从不为自己瘦得太慢而烦恼的同时竟然用节食甚至吞食泻药的方法去减肥,因为,在那些人因为无奈而抱怨的人面临绝望的时候,你早已经是持续锻炼了许多年的健康的人。

me: 毫无疑问,能够推迟满足感原是人类重要的特征,也是成功的必经之路。但一味推迟并非没有风险,“人死了,钱没花完”也是很痛苦的。更有些东西一推迟就没了,比如早恋。我们的目标是整个人生的快乐最大化,所以要有一个衡量。好日子在前方,但现在也不必太委屈自己。另外,年纪大了总会说年轻时再苦也是值得的,其实未必。正如文中所说大脑具有对痛苦的遗忘的特性,使得我们在痛苦过后往往不太当回事,其实那些痛苦……还是很痛苦的。


第三章: 如何与时间做朋友
3.a 精确感知时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运气。我也一样。我的好运之一是竟然在差不多五年前的某一天在网上闲逛的时候碰到了一本书,名字是《奇特的一生》[1] ,作者格拉宁,1974年第一次出版。这部被定义为一部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文献性小说讲述的是,一位前苏联昆虫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2] 是如何通过他独创的所谓“时间统计法”在一生中获得惊人的成就的。
柳比歇夫的日志,是“事件-时间日志”(event-time log)。他的方法要比李敖的方法更为高级。李敖的事件记录,往往只能记录事件的名称,是一种基于结果的记录;而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却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记录。这里的细微差别是,基于过程的记录要比基于结果的记录只能更为详尽。

3.b 最好的工具——纸笔
前些时候,我读到斯科特•帕克的一段话,无比震动。他同样认为“懒惰”是最终极的“原罪”。而对于“邪恶”,他的定义是:“所谓的邪恶,就是最赤裸裸的、厚颜无耻的懒惰。”这让我想起托马斯•索维尔的评论,他说,“那些被称为十恶不赦的坏人并不是‘坏’,是‘傻’,心智不健全而已。”
我反复讲,“人或多或少是经验主义的动物”。也许每个人的不幸都是一样的,他一生中最多的经验是“半途而废”——各种各样的、各个方面的“半途而废”。我们一生中半途而废的经验太多了,乃至于想要放弃“半途而废”要比“坚持到底最终成功”难太多了——大多数人连一次“坚持到底最终成功”的经验都没有。当我们决心改变的时候,“懒惰”便指使我们的那个“大脑的自我保护功能”——“遗忘”——让我们不知不觉停止改变。
问题是总是复杂的,解决方法总是简单的。
养成任何一个新的习惯都不容易。需要多久才能真正成为习惯,与天生的一样自然呢?我的经验告诉我,一般需要五年的时间。对,是五年的时间。我看到过很多书籍上说,两个星期就可以养成一个习惯;我想,也许是我笨吧。

3.c 开始记录时间开销

3.d 制作时间预算
很快,你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发现,任务太多,无法全部完成。于是你只好进行选择。事实上,生活就是选择 。

相信我,完成任何一个任务(你现在制作“时间预算”同样是一个任务)的过程中,修改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你在修改,就说明你在进步。很多人一生最终一事无成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是脆弱的完美主义者,天真地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完美地生存——所以注定以失败告终。
相信我,养成任何一个哪怕很小的习惯,都需要挣扎的。然而,貌似痛苦的挣扎过程,在将来的某个时刻终归会变得其乐无穷。

me:其实过去一段时间自己一直在尝试,到目前为止还是收效甚微。更严重的,正如笑来所说,要坚持下去实在不容易。不过现在我才努力了一年左右,笑来说养成习惯要五年左右,我还需要继续努力。

3.e 审计时间开销
提高时间使用率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同时做两件事儿。

me:嗯,对这一点持保留意见。当然很多时候两件事可以同时进行,不过有时恐怕还是会有损效果。

3.f 使用列表减少失误
一事无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放弃。放弃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换一个更好的方向”。如果确实是一个更好的方向倒也罢了,但是,好像“更好的方向” 其实并不存在,因为,如此下去,你会不停地发现“更好的方向”。千万要误以为能够不停地找到“更好的方向”的人只有你一个。大家都在不停地“找到”“更好的方向”,怎么不见大家都成功呢?我从来都不相信人人都能成功之类的鬼话,我顶多相信“其实人人原本都有可能成功”。我总觉得一个人最终成功,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精确地计划自己的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坚持。

me:很同意,没有人能知道正确的方向,可以调整但绝不应该放弃。

3.g 计划,还是不计划,是个问题
We do not plan to fail, we fail to plan.
事实上,“浪费时间”是相对于“成功、失败”对可悲结局更加简洁明了、准确直观并且更加意义深远的描述。“浪费时间”这个说法是基于过程的,“成功失败” 这个说法是基于结果的。对一个血肉之躯的人来说,最终的结果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死亡。失败从来都不是结果,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对大多数人来讲,失败并不意味着死亡。人做事的时候,成也好、败也罢,通常还是要继续活下去。活下去,就意味着说,还要不停地做很多其他的事。之所以人们总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估计是来自朴素的体验:一个人失败经历得多,经验就相对更丰富,而后就很难犯错。——前提是,经验最好在自己死掉之前对自己起些作用。

计划是必须的,目标当然应该是确定的。一般来讲,越是短期的目标,越容易清晰。越是清晰的目标越容易实现。理想固然应该是有的,但是,理想这东西往往太过遥远,乃至于我们总是看不清楚。不过还好,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把每一步都走好,踩得足够踏实。至于千里之外的终点,既然看都看不到,就不用花时间去想了,想了也没用。用各种方法保持乐观就好——乐观是靠努力和挣扎才可以获得积累的经验。

所以,我只是朴素地用我自己的经验得出适合我自己的结论:没有谁能给我做职业规划。除了我固执的个性使得我不可能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里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经验告诉我的硬道理是:生活本身充满了意外,并且,总是能意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计划固然重要,行动却更重要。

我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清楚一件事儿:很多的时候,没必要做计划的原因有两个: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大多数计划其实非常简单”之外,另外一个是“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因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可能要经历相同的过程:逐步熟悉,小心摸索,失败失败再失败,认真反思,卷土重来,直至成功。而在最初甚至连基本的认知都没有的时候,制定出来的计划十有八九只不过是空谈。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的建议是这样的:如果你想改变你自己,或者你自己目前并不令人满意的处境,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该给你带来改变的行动,然后去做就是了。不要怕碰壁,不要怕失败,那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还是那句话,失败并不可怕,因为你总是要失败许多次,并且又不是全天下只有你一个人失败,怕什么?关键在于在每次挫折之后能否吸取教训。只要能吸取教训,然后自我调整,那就是进步了。我们一生做的事,大多都是一个试错(try trial and error)的过程,对于人生,没有人能像解释数学那样给出普适的公式。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第四章: 开拓自己的心智

4.a 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
所有的人获取知识的最为基础的手段就是通过“体验”。
比“体验”再高级一点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就是“试错”(Trial and error)。
在“试错”这个手段的基础上,另外一个“聪明”一点的,也重要得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是通过“观察”。
于是,“阅读”就成了获取知识的更加重要的手段,当然也是相对更加需要心智能力的手段。

4.b 摆脱经验的局限
除了“试错”、“观察”、“阅读”之外,“思考”,准确地说,“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没有文字的时候,人类已经能够思考。但局限于已认知的知识数量,人类很难正确思考。

我们知道,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充满了恐惧,所有的恐惧其实都源自于我们害怕未知。于是,恐惧是永恒的,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什么都知道。托马斯索维尔的类比特别精巧。他说,在茫茫而又无限的未知空间里,我们的“知识”只不过像其中的星球一样,而星球与星球之间的空隙要不知道比那些星球本身大出多少倍。所以,我们需要“信仰”、“希望”、“爱”、“奇迹”,甚至子不语之“怪力乱神”[4] 等等被学者们称为“必要之幻觉”(necessary fiction)之类的东西去填补这些空隙才感觉心安理得。

me:嗯,没有人能够通过单纯的理性来生存,至少目前为止整个人类的知识也远不足以建立起完整的理性体系来描述这个世界,所以非理性的存在是必然的。

首先,个体的经验有限。
其次,群体的经验有限。
最后,不仅存在无法通过个体或者群体经验获得的知识,还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

4.c 关于自学能力
我说的只是写作能力中的最基本的一种:写出简捷、有效、朴素、准确、具体的说明性说理性文章的能力。我们的教育,把语文和文学过分紧密联系起来,乃至于忘了文字本身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文学只是文字应用的众多领域中的一个而已,甚至都不见得是最重要的领域。

me:这一点我以前从没意识到,很有道理啊。

4.d 正确对待老师
用自己的学习结果衡量老师往往并不正确。
这世界最虚伪的群体前三位分别是:神职人员、教师,和政客。
不得不承认确实有些老师非常不入流,但是,正如我们去书店买书一样,怎么可能买回来的每本书都最精彩呢?就算那些精彩的书中,又怎么可能一字千金、字字珠玑呢?事实上,买回来的一本书里,哪怕有一句话给我们带来惊喜,带来思考,带来改变,就已经值回书价了。
所以,遇到猴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憎恨或者厌恶,放弃自我进化的权利和意愿,最终至死只不过是个猴子。另外,千万要记住,即便是猴子,也有非常正确的时候。

4.e 学会考试
因为,考试最终只有两个化身,要么是通行证,要么是拦路虎。没有人喜欢拦路虎。
如果你连这样愚蠢的考试都无法通过的话,那么愚蠢的不仅仅是考试本身。
其实,很少有什么考试考验你的智商,本质上来看,谁准备的更久,准备的更充分,谁就更可能胜出——尤其是像SAT、托福、雅思、GRE、GMAT这种设计精良的考试。
0. 要热爱考试,因为你喜欢通行证。
1. 分辨考试的重要性。
2. 提前很久开始准备重要的考试。
3. 做题是最好的准备方法。
4. 通过做题了解考试的重点、难点。
5. 全面补习难点重点,并经常重新审视。
6.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4.f 学会记笔记

迈克尔海特,是托马斯尼尔森出版社的CEO认为,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是听课,参加会议,或者是进行研讨,记笔记都起码有这样几个好处:

   1. 可以使自己保持参与状态。
   2. 提供一个完整的捕捉灵感、疑惑的机制。
   3. 可以用来与其他参与者沟通、讨论正确的信息。

听听劝,从今天开始养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吧。相信我,最朴素的纸和笔是最有效的工具。只有记笔记称为长期习惯之后,才会真正体会到这么做的好处。而那些自作聪明不这么做的人,只会因为从未体会到那样的好处而“无怨无悔”。

第五章: 小心所谓“成功学”
5.a 人人都能成功——鬼才相信
5.b 成功的定义——“成功学”的核心缺陷
更有人戏谑到,对一个男人来讲,幸福就是自己的收入总是比妹夫的收入多20%。

me:什么是成功?快乐。怎么才能快乐?比较。有无需比较的快乐吗?

5.c 成功学的方法缺陷——个案分析
5.d 强调努力是可笑的
me: 世上没有绝对的事情,但在现实中,努力确实是大部分人所能决定的唯一因素,毕竟身世和运气都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而在当今社会上,我相信努力的成功的正相关性也是非常高的。更何况,我相信努力还远远不到泛滥或者充裕的地方,因此我觉得强调努力在绝大部分情况下还是合适的。

5.e 最浪费时间的错觉——我是独一无二的
接受自己与别人没什么不同,至少没什么本质性上的 不同,是心智正常成长的重要前提之一。

me:其实这还算是不错的给自己打气的方式。

5.f 留心成功者说的话
人类拥有的普遍的认知偏差之一就是:把成功揽到自己身上,把失败归咎于别人或者坏运气。(心理学上有个专门的名词:self-serving bias 。)而那些“成功者”这么做的时候,也往往并不是有意欺骗你——他们甚至是好意的。
崔健是这样描述的:“为了爱情,歌曲算个屁;为了生命,爱情算个屁。”
有一个很实用的建议是: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me:不要被成功者迷惑,他们的经历未必适合自己,他们的方式对于他们的成功甚至未必是正相关的。很好的建议,成功的条件很难复制,但失败的教训倒更加容易用到自己身上。

5.g 不要相信“运气”,更不要相信“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浪费时间虚度年华的人,有个共同的特征——他们拼命想控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却在自己真正能掌控的地方彻底失控。
换句话讲,尽管运气确实存在,但我不能相信运气,或者完整地说,我不能相信运气与我有关。
所以,爱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说,“弱者相信运气,强者只信因果。”(Shallow men believe in luck. Strong men believe in cause and effect.)

me:运气当然是存在的,但不要期望它砸到你头上。

当你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对你来讲,不存在任何机会。机会时时刻刻都会出现在你身边,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足够努力,可以做到像诸葛亮那样,“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当你准备好的时候,随处都有机会,而且所有的机会都是切实的,并且可以把握的机会

me:确实,生活不缺机会,特别是现在的中国,使自己能够有抓住机会的本领才最重要。对于自己能力之外的机会,放过了也无须可惜。

5.h 打造人脉不如打造自己
某种意义上,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交换关系”。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从我重新思考雷锋的领导那天开始,我挣扎着去学习如何做事量力而行。说起来好笑,自己的智商有限到过去竟然没想到“ 量力而行”是如此高难度的行为模式——1)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2) 不怕在别人面前露怯;3) 敢于不去证明自己是“好人”……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而把那些不能改变的暂时忽略掉。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事实上,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个表现:为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当你把时间花费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的身上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哪管最终的结果如何,反正,那个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最后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最终,“真正的好朋友”谁都只有几个而已。

me:自我完善自然是最最重要的。但拥有资源固然重要,利用好资源同样重要。拥有人脉,确切的说是朋友,就可以通过各个人之间资源的互相利用来达到提升所有人的目的。

5.i 关于“成功学”的最后一点啰唆
我个人不仅不反对,还格外崇尚“个人奋斗”,因为一辈子是很长的过程,而心智开启之后,“进化之路”又确实“路漫漫其修远”,值得我们为之“上下而求索”——我的理解是,可以为之上窜下跳,奋不顾身,拼命挣扎,无畏追求。

第六章: 更多思考

6.a 关于效率
记住,你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百分之百地有效率。有些时候,你会非常有效率,但是,这种情况不可能永远维持;并且肯定的是,如果你竟然强迫自己一定要如此做的话,你就会像那些用100%的功率运转的机器一样,由于损耗太大而提前报废。

6.b 把生活节奏调整得慢一点
6.c 关于迟到
6.d 开源节流
6.e 不要浪费时间去“证明自己”
6.f 最浪费时间的句型:“要是……就好了!”
6.g 停止自卑
在自己的语言中,把“优点”和“缺点”这两个词替换成“特点”。

me:自负就是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带来的自以为是,自卑则是认为自己比别人弱导致的信心散失。其实不论是别人强还是比别人弱都是正常的,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位置无疑是正确行动的必要条件。自信,就是哪怕自己强,也知道别人的意见仍然是有价值的,哪怕自己弱,也知道事情通过技巧和努力仍然是有希望达成的。

6.h 时间不一定就是金钱。
6.i 我们对时间和金钱的误解
在时间上犯了错误,几乎是体会不到任何惩罚的——因为,错过了时间,或者错过了机会的时候,真正要命的是我们往往根本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而我们真的很难对“并不存在”的损失产生巨大的悔意。
回顾一下:1) 人们还普遍相信他们在明天会拥有比今天更多的金钱;2) 人们普遍相信自己明天会有更多的时间。而刚刚提到的两位博士,Gal Zauberman和John Lynch Jr.通过大量的实验和验证,得到这样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结论:在这两种理论上明显的曲解中,人们对时间的曲解程度远远高于对金钱的曲解程度。

第七章: 真正的解决方案

7.a 万事皆可提前准备
有人曾做过一个调查,询问人们最害怕是什么。最害怕是什么?那应该是死亡了,是病痛,是失去亲人吧。但出乎意料,人们最害怕的是当众演说。调查报告写道:“一般地,人们害怕当众演说甚于害怕死亡”[1] 。害怕死亡的理由自然不必说,人们害怕当众演说,却未必一定知道害怕的原因——很简单,准备不足,所以害怕。
他说所有的高级特工都明白一个简单原理:任何动作演练到一定的次数,就都可以做到甚至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都可以准确完成的地步。
所以说,大多数事情都需要提前准备,也都可以提前准备。认识到这一点本身就几乎是一切改变的起点。

7.b 提前准备的好处
索性,我在Wikipedia和Google上做了更多的功课。原来现在科学家们对所谓的“潜意识”也有了更多简单明了科学解释。我们大脑中的灰质中储存的各种信息只有很少一部分(很难超过12%)是有序储存的,这部分被我们称作是“有意识的”。而更多的信息,或者信息碎片,是非有序储存的,甚至很难有意识地直接调出,这些往往就是被我们称为“无意识”或者“潜意识”的部分。梦境的存在,就是潜意识存在的最基本证据。

而随着信息输入越来越多,大脑就需要越来越多的灰质细胞。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的人,有更多的灰质细胞。而颅腔的大小是有限的,于是,灰质细胞的增加,最终会导致灰质密度越来越高。于是,灰质细胞之间就越有可能由神经元连接起来。于是就有可能产生我们所说的“融会贯通”的现象 ——那些原本可能貌似毫不相干的信息现在有机会被联系在一起了。所以,所谓知识渊博的人,就是那些存储于脑中的信息量超常地多的人,这些人总是可以“融会贯通”,于是,超常地充满了“智慧”。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所谓智慧就是记忆力,应该是他自己尽管当时无法全面解释,但于他来讲却又是朴素而自然的体验。
于是,按照这样的理解,所有的成功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先花上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锁定一个方向或者目标。确定它是现实的、可行的之后,运用心智的力量在这个方向上再投入更多的时间,再更多一点的时间。把时间当作朋友,一路前行。当时间陪伴你足够久的时候,你的耐心就能从它那里得到回报。不知所以然的人会说,那是“运气”,或者那是走了狗屎运的人才会有的“天赐灵感”;而我们知道的是,如果那回报真的来了,只有一个名字,叫做“必然”。
如果啰唆竟然真的起了作用,哪怕招人厌烦也居然可能是令自己愉悦的厌烦。教书的经历使我养成了在必要的时候甘于啰唆的习惯;而其根本原因,只不过是我发现了耐心的好处;了解耐心的好处,就不得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投入的时间相比,聪明、勤奋之类的因素实在是微不足道。

7.c 成功的核心素质——耐心
所谓的耐心,就是甘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是最终会意义非凡的重复当中去。
《圣经》里说上帝创造了人类,而事实上应该是人类创造了上帝才对。所以,上帝才有了人的最基本特征,做什么事都“速成”——创造这个世界仅仅用了六天时间就搞定,然后他就跟所有人一样迫不及待地休息去了。今天,中学课本中就印着:“据推测,地球已经存活了46亿年。”
有次,在网上看到某个blogger签名是这么写的:“我按我的想法写,你用你的智力读,千万别认为我有误导你的兴趣。非要认为自己被误导了的智力半残者,对不住您了。”觉得太有道理了,觉得自己没机会与那些曲解我的人这样说,实在是太可惜了。
最近读得另外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2] ,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提到所谓的真爱,就是耐心,而所谓的耐心,本质就是时间的投入。

me:懒惰是不肯干活,没有耐心是不肯干低水平重复的活。

7.d 越早醒悟越好
对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讲,未来的一年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一生的20%;而对一个五十岁的人来讲,未来的一年只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一生的1/50,即2%。所以,从感觉上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时间好像越来越快。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流行了千百年。很令人怀疑的是,这句话在这千百年的过程中究竟多大程度上增加了“少壮努力”的人数,或者多大程度上减少了“老大伤悲”的人数。这么有道理的话,为什么总是并不起作用呢?合理的解释是,需要太长时间才可以获得的经验很难传递,就是因为缺乏现有的经验作为支撑。而想让一个孩子去真正理解“时间终究会越来越快”的这样一个道理之所以无比困难,就是因为他们不仅没有“类似的现有经验”,还恰好有着相反的“现存经验”。
开启自己的心智,就等于重生。然而重生并不直接等于幸福。
所以,很多人害怕思考,常常说,“想那么多干嘛,多累啊?”然后用天下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大哲学家罗素曾观察到这个现象,并为之奇怪,慨叹道,“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 。”
如若重生,就可以恰当运用心智与时间作朋友,与他一起用耐心打造新的人生。没有人能够阻挡你开启自己的心智。最神奇的是,一个人的心智的开启,竟然只需要一个挣扎的念头而已。但仅仅这一个念头却又是天下最困难的事情之一。但,还是挣扎一下吧,因为无论如何,反正我们早晚要为自己的过去买单,逃不掉的。

爱因斯坦说,“用当年我们制造它们的思路,我们根本无法解决任何麻烦 。”

展开全文
有用 15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一些摘录和想法”的回应

我很乖~~ 2009-11-30 16:28:57

兴趣真的那么重要么?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这句给我的感触很深

支点 2009-11-23 15:33:12

你太棒了!好人,赞一下,呵呵

yan 2009-11-03 10:43:22

要慢慢细细品味地看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