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此书的笔记和感悟_打破自我的标签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成长 > 打破自我的标签 > 关于此书的笔记和感悟
沙丁鱼2 打破自我的标签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4-01 10:04:49

关于此书的笔记和感悟

此书阅读体验并不是很好,因为其实这本书大部分是陈虎平演讲的一些文字整理而成,逻辑性并不是很强。此外,里面涉及了一些认知科学方面的术语,没有一定的背景可能感悟没有那么深。尤其最后一篇关于运动与脑力资源关系的,需要反复细读。

以下是我对此书中关于目标、计划、自律等内容方面的思考。

自律是一项非常宝贵的习惯。
自律并不是指要过苦行僧的生活。自律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好的行为变成习惯,不要过多的占用心力资源,把原本需要动用算法心智的做法,通过内隐学习模式进入到自主心智里去,减少你意志力的损耗,从而将主要精力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
怎么做到?我觉得就是有清晰的目标、严格执行计划、控制节奏以及实施奖励。

第一 确定目标

这里的目标指的是人生目标,这项工作只能靠自己去寻找。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答案。
目标就是你对自己人生的安排,想过什么样的生活。选定了目标,将会大幅度提升我们生活质量,你的生活会有了重心,每天的生活都能由自己决定,这将极大释放你的个人能量。
为什么很多人会遭遇中年危机,甚至在20多岁时遭遇准中年危机,就是因为在此之前,你很多选择都是外部决定的。应该来说目前的70、80后,成长轨迹难免受到来自家人、社会等对你的隐形要求,整个大环境要求你一直向上,外在的奖赏、比较,这些是前进的动力,但很多时候,追求上进不等于追求兴趣,也不等同与追求自我。
于是你到了一定的时间,通常就在即将迈入中年时,一般就是30岁左右,才幡然醒悟过来自己一直活在别人对你的期望中,会经历一场自我认同危机。有时会非常迷惘,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意义是什么;要寻找什么,似乎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这个社会衡量你是否成功的标识一是财富,二是社会地位,这个非常简单粗暴。但不得不承认这个检验准则确实非常有效。
按社会的标准来也没错,在做到了基本生活可以保障的前提下,才能去谈生活质量。但如果已经30多岁了,该有的都有了。这个时候,再用赚钱来欺骗自己,说不过去了。于是,很多人迷茫起来,去尝试吸毒,或者得了抑郁症、信教什么的,都是给自己找一个理由去释放过往的困惑。其实,完全可以用一种更健康,更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过日子。
这里要警惕一个观点,很多人说先赚够足够的钱,才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是人生最大的欺骗。因为你的时间与心力是非常有限,如果你习惯了受外部驱动,慢慢地,你就失去了通过兴趣、内在享受做事的习惯了。

第二 计划执行的可行性

1.计划要具体和量化。有时间地点和数量要求。
2.减少意志力消耗,变成习惯。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
设定目标的关键在于可量化,时间单位最小单位为一天,然后在一周的范畴内进行动态调整,关键是一定要将每个目标的具体数量列出来,并且要坚持一定时间后复盘,看自己是否达到目标要求。
认知科学家格尔维茨(Peter Gollwitzer)把“我要三个月内学会编程”或者是“我要通过注会考试”这样制定目标的习惯称为“目标意图”。这样的意图执行力很差,应该要善于转换为执行意图。
如把“我要三个月内学会编程”转换为“星期六的晚上8点,我要开始写代码并在周日晚上8点前上传到网站提交”,“我要通过注会考试”转换为“每天早上我要6点半起床并看十页书记住两个知识点”,“我要减肥十斤”应该调整为:“每个周一、周三的早上我要去跑步五公里”。这是一种实行意图的制订目标的方式。
两种方式的不同:第一种是泛泛而论,没有可操作性。第二种则包含了以下要素:时间、地点,可量化的具体事务。

第三 掌握节奏

做事情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工作的节奏,定时定量。
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不仅在你不想做的时候坚持,而更为难的是在你想做下去的时候按计划停止。
比如跑步,如果设定每天跑十公里,那就是按照既定计划,不要因为状态好坏随意调整跑量。比如有一天突然心血来潮了一下跑个十五公里,然后第二天跑到了五公里。这样会完全打乱计划。
村上在书里也谈过他的写作方式,400字的稿子,每天写十页。即使没有灵感也要硬着头皮写下去,即使文思泉涌也只会在这个时候停笔。
关于拖延症。我觉得可以分为技术性拖延和心理拖延。
1.技术性拖延:效率不高和自控力差。
解决方案:用MARKDONW ,不要用word,不会手贱总想着去排版。手机屏蔽一切语音提示。
2.心理拖延:恐惧和贪婪。恐惧是因为怕输,贪婪是因为想快速解决问题,想毕其功于一役。
解决方案:先做8分钟,如实在进入不了状态可以不做;分解任务(番茄工作法);利用同侪压力(不能太过分,否则会陷入抑郁~)。

第四 适当奖励

自律难免延迟愿望的达成,那就要给自己设定期限,适时给予自己奖励。比如工作日晚上看美剧只刷20分钟,周末可以看完整两集;平时不吃甜食,周末可以吃一大块蛋糕。
这样适当奖励自我,会减轻意志力的负荷。再说,我们自律目的难道不就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吗。不可以更好的吃吃喝喝我干嘛要那么累去运动呢?(不吃甜品会死星人捂脸默默走过……)
比如我们玩越野赛的,为了确保比赛精神状态,赛前两周确保自己不喝咖啡,减少对咖啡因的摄入。赛时就可以尽情喝咖啡、可乐或者吃能量胶,最大化激发咖啡因功效。
而滚石的主唱,为了确保演出效果,每次注射都严格控制毒品的剂量,确保演出质量。
大概就是如此。

展开全文
有用 3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关于此书的笔记和感悟”的回应

汤哥V 2016-09-15 18:26:22

确实有很混乱的感觉,原来大家都是这样的感受,梳理一遍是非常棒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