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听过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_做出好决定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成长 > 做出好决定 > 为什么听过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CUC_兰言寄墨 做出好决定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5-30 21:05:20

为什么听过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文/兰言寄墨

韩寒的电影里有句金句: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被很多人广泛传播,并借此当作被迫要听大道理的时候的挡箭牌。初次听这句话,觉得不愧是韩寒啊,这么会调教文字,单单这一句,就有多少人味在里面;后续再品味,过不好这一生不是道理的错,是你从没有用心听啊,说的人总觉得自己头头是道,听的人总是嗤之以鼻,心里骂着,这我早知道,用你来告诉我?你告诉我了又怎么样?我的现状不还是这样?

道理从来不会让你过好这一生,因为道理太多了,你听得多反而会让你不知所措,比如有人跟你讲道理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又有人告诉你: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有人跟你讲道理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又有人说: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些是典型的悖论道理,让你哭笑不得,但想想又很有道理。

道理从来都不能保证你过好一生,它能做的也仅仅是影响你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何过这一生,取决于你这一生中所有的决定,你的决定决定了你的人生。我第一次有决定意识是在高考过后填志愿,我自己单独做的决定是我的第三志愿,前两个志愿都不是我的决定,我之所以有第三志愿的决定权,因为他们当时觉得第三志愿不重要,可以允许我自己做主,当时因为年少,什么都不懂,对于前两个志愿的决定我也不敢去做。造化弄人,大学录取的就是我自己做决定的第三志愿的学校,专业也是我自己选的。

当我第一次为自己做决定,而这个决定恰巧按照我的意愿来发展的时候,我内心是很窃喜的,因为专业是自己挑的,不像前两个志愿的专业,都是我不太感冒的金融学、会计学,家长会觉得女孩子学金融啊、会计啊以后到银行工作,又稳定又清闲,再找个有车有房的人嫁了,再有个两个娃,人生多顺遂。稳定,是家长对子女的最大期盼。还未见过世面的孩子却从不这样想,谁想过一眼看到头的日子?家长们由于经历过风雨吃过苦头,不再愿意自己的孩子去折腾、去吃苦,年轻的孩子们却从不这样想,世界很大,我要去看看。

读着自己挑的大学自己挑的专业,我是没有什么抱怨可言的,但是大学并不是自己当初想象的那般美好,专业也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般有强烈的吸引力,可这是我自己的决定,我要为自己负责。因为有了自我决定的意识,我知道我以后的人生都是自己做主,好与坏都是自己说了算,我的每一次决定都会影响到我以后的人生之路。其实,在我读大学后,我的父母已经很尊重我自己的决定,他们会提自己的意见供我参考,但最后的决定由我来做,决定做完后,无论是不是他们想要的,他们都会支持我。就拿考研来说,完全是自己的决定,我妈其实是不同意我考研的,生怕学历太高找不到男朋友,可是我想考啊,我做考研的决定是经过理性思考的,选学校挑专业也经过深思熟虑,他们也就支持了。

其实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人的一生都要做无数个决定,但是很少有人会有这种决策意识,大多数人都会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命运、运气,“这就是命!”“命该如此!”我每次听到类似的话都会很气愤,把好的坏的都归结于命好命不好,其实还不是你自己作的!什么是命?命就是你一个个决定联系起来的!不要说我自己没做过什么决定啊,没决定也是一种决定!在罗宾斯的《做出好决定》中就明确提出过,你不做决定不代表就没事,如果不做决定是好事,这个不做决定的决定就是好的,如果你单单是为了逃避而不做决定,事情只会往更糟糕处发展。
在《如何做出好决定》最后的部分,给出了9条建议,这些建议是建立在自我测试的基础与十二条高效决策建议之上,书中第二部分是针对自我认知的多方面测试,我所有的测试都偏中,也就是说我是一个徘徊在理性与感性中间地带的人,这也导致我的一些决定有的还不错,有的确实错了,但是千万不要对错误的决定导致的后果而陷入后悔的泥潭无法自拔,那是过去的决定,明智的做法是当下做一个正确的决定,参考那个错误的决定。

九条建议,过好自己的一生(结合我消化后的理解):

1、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
我们知道决定很重要不是目的,目的是如何提高决定能力。当然书中也不强调结果,更多的是强调决策的过程,做一个理性的决策者,360度多方位考虑影响决策的因素,包括自我的、外在的、情绪的、以及其他没有意识到的因素。学习决策的正确程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自己做大量的工作。

2、一切都始于目标
虽然这本书是在讲如何做出好决定,但是一直都在强调目标的重要性,一切都是目标进化而来的。没有目标或者说目的,你就无法做到理性思考,理性判断,做不到理性,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制定长短期的目标,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目标明确,就能够快速剔除与自己利益不一致的选项,并显著降低做出后悔决定的可能性。

3、只要有可能就要使用理性过程
理性的决策过程有简单六个步骤:(1)识别和确定问题;(2)认识决策标准;(3)评估标准;(4)制定备选方案;(5)评估每一个备选方案;(6)选择得分最高的方案。虽然这些措施看似很简单、比较容易实现,事实并非如此——特别是对一些复杂的决定。偏见、性格倾向和不良习惯都会碍事。

4、不做决定也会有成本
正如我前面所讲,不要以为自己不做决定就可以万事大吉。一般人都会在面对复杂或者困难的决定面前迟疑、逃避,他们可能会觉得一味延迟这个决定就会带来更小的损失。然而不做决定也是一种决定,这个决定就是维持现状。现状是期许的状态,什么都不做的决定是合适的,如果只是想逃避做决定而采取这个方法,那它就会变成一种严重的阻碍。

5、了解你的性格倾向
书中在第二部分专门是用来做测试用的,主要就是测试自己的性格倾向,虽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我深感由此,但是我们的独特性是相似的,只是每个人的特性程度不同,比如承受风险能力是一种性格特质,但是人们愿意承担风险的意愿不尽相同。了解自己的性格倾向,对于做出理性决策是极为重要的,比如我是冲动型人格,冲动时候做出的决定毫无理智可言,有句俗语说:冲动是魔鬼,完事就后悔。我吃过太多冲动中做出决定的苦头,冲动是我做出理智决定最大的阻碍,现在我冲动的时候不做任何决定,我会给自己一段冲动的时间,等情绪平复下来后再好好思考,当然我现在也很少冲动了,毕竟我也在慢慢成长,立志做一枚理智的感性女汉子。

6、寻找与你的信念相悖的信息
人很容易在自己已知的事情上过度自信,产生认知偏见,经验是一种优势,但也是一种劣势,为了避免这种过度自信、证实偏差状态,在你做决定的时候要更多的去从对立面思考问题,通过假设自己最初的信念是错误的,并积极寻找替代方案,自己给自己唱反调,一方面验证自己的正确性,另一方揭示不足。

7、考虑一下没有偏见的局外人会如何看待
我们很难客观的去看待自己置身其中的事情,这个时候就需要其他人的看法,尤其是对于那些很重要的决定,中立一方的观点往往能为你提供自己无法发现的视角。

8、不要赋予随机事件任何意义
世界上始终包含着随机事件,对于这些随机事件我们可能找不到原因,但是找不到的时候会更倾向于凭空捏造。其实不得不承认,很多事情在我们能力之外,我们无法控制,对于这些巧合事件没有必要非的赋予意义。

9、犯错误没关系
如果害怕犯错误就会错过学习的机会,就不会去冒险,你会选择一些安全的方案。在多数情况下,安全的选择是最好的选择,但也并非完全如此,像股神巴菲特错过对苹果的投资是一种典型的安全选择,当然这也跟自己的性格有关,我测试的性格是不倾向于冒险,所以我这个人是没胆买股票投资的,但是作者在书中也不提倡随意冒险,当你决定冒险的时候需要精心地、聪明地、有选择地、认真地考虑概率后再选择是否冒险。

谁也不希望自己的一生过得稀里糊涂,死之前觉得自己根本没活过,后悔不迭,既然想要过好一生,那就认真地、周全地做好每一个决定,理性掌控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展开全文
有用 4 无用 1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