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感谢,我们还能说什么?_捕捉儿童敏感期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成长 > 捕捉儿童敏感期 > 除了感谢,我们还能说什么?
小艳婆婆 捕捉儿童敏感期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6-12-28 23:12:22

除了感谢,我们还能说什么?

这是我以前写的评论,但随着我对蒙特梭利教育了解的深入,逐渐意识到这本书的作者对蒙特梭利教育的认识有局限性。因此,想了解蒙特梭利教育的人,还是请大家去阅读蒙特梭利本人的著作,尤其是《童年的秘密》和《吸收性心智》两本。 2008.8.4



   对于刚刚接触孩子、或者刚刚接受蒙氏理念的许多老师来说,要时时刻刻都理解孩子,要时时刻刻都明白孩子处于某种敏感期中,也是颇为困难的。尤其是当孩子呈现出打人、推人、咬人、把“你是大坏蛋”这样的语言挂在嘴边时,尤其是经过了几个星期孩子仍然有咬人的行为发生时,老师的心底也不免生出一些困惑,到底这种现象会持续多久?那些有经验的老师是怎样做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样一本书,大约就是因着这种目的出现的,它和《爱与自由》都被搁置在书架上唾手可得的地方,方便我在疑惑时拿来随手翻看、查阅。
    这样一本罗列现象、类似于词典的书,一口气读完总不会有太大的印象。我觉得它更适合在遇到困难时翻阅,或者不仅仅是遇到困难时,而是在过了三两个月后再拿来从头至尾快快地扫一遍,于是发现身边孩子新出现的行径原来早就记录与此,原来自己早已读过又早已遗忘,于是发现孩子的行为“原来如此”,而相信孙氏蒙特梭利教育的人接着便可由此找到可效仿的榜样,可以更加安心地等待孩子的敏感期慢慢过去。

    我就是一个相信孙氏蒙特梭利教育的人,当我再一次翻阅“2岁-3岁”年龄段孩子敏感期的表现时,我的确在书中找到了与我的孩子们相似的行为。
    例如,“3岁的棒棒工作起来非常专注,但他在情感上很依附周洲,几乎成了周洲的‘尾巴’”。这情形,不就是我这些天一直不断地讲给同事们听的“轩轩与洲洲”的故事吗,甚至连被依附对象名字的发音都是相同的!因为轩轩是女孩,洲洲是男孩,这些天我一直在以笑话的形式向其它老师描述这件事情,可是描述的背后却隐藏着我的担心,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会突然地依附他人、不知道这和她这些天再次出现的来园大哭现象密切相关,不知道她的依附会不会一直持续下去,也担心她会不会一直都成为别人的小尾巴,当我把她的依附现象描述给别人停的时候,潜意识当中,我希望着有人能够告诉我她这是为什么?也许有人可以告诉我一些可以积极改变这种状态的办法吧,聊天很多时候都能聊出很好的主意来。可是我要的答案看起来似乎就在这本书里,让我懊恼的是,因为这个案例的特殊性,我还在这页的下脚折起了一个小三角,而此前我的记忆力却一点点都找不到这个案例的影子。对于这种现象,棒棒的老师说,“一年前的棒棒想小便都不知道上厕所,那时他正走向身体的独立。现在,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已达到了这个年龄孩子的正常水平,而不受干扰的工作又使棒棒开始构建意志的独立。他目前在情感上依附周洲,是在具备了以上两种独立以后,通往人格独立的又一过程”,根据她的观察,一个月以后棒棒果然不再尾随周洲了。这几天我一直将轩轩来园的大哭、对周洲的依附单纯地解释为对环境感到不安,书上的这段记录与解释给了我一个新的思考点:一直生活在外婆和妈妈的安排下,轩轩进了幼儿园才第一次有机会决定自己要干什么吧,面对这种突然到来的自由,她一定非常不适应、一定会不知所措、会想要赖在外婆和妈妈的身边,让她们来帮她做出决定,外婆妈妈不在的时候,洲洲便成了她的依附对象。随着她对自由越来越熟悉,越来越习惯,她也会像棒棒一样独立起来!
    班级当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敏感期现象,例如小老外Luky,这两天老是重复着这两句话“你是大笨蛋”、“你是捣蛋鬼”,这两句不知谁说他的话,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看着谁不顺眼就冲他喊两声。好在我们班宝宝都还小,还没有发展到和他对喊的程度,大多数的反应是不知所云地瞧瞧他、然后又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去了。“你是大笨蛋”、“你是捣蛋鬼”说着这样的话语,我觉得Luky心里对其他人的排斥在逐渐减弱――以前他可是会冲上去掐人脖子的!当他说着这样的话语的时候,我同时看到了他主动分享棉花糖的情形。没有人要求他,他只是看到了别的孩子期待的眼神,听到了我教那些孩子说:“可以给我一个吗”,然后他就把口袋里的棉花糖慢慢地、一个个地分享给别人,直到最后一个,还是放进了别人的手里。

    其实严格来说,棒棒的依附并不能算作是敏感期,“敏感期”这个词被孙氏蒙特梭利“泛化”了。从《童年的秘密》等蒙氏本人的著作中可以对敏感期做出以下归纳:生物在其初期发育阶段都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儿童也不例外。在生命最初的某一个阶段,儿童会只热衷于某一件事情(例如垒高、画画),并不断重复操作这件事,仿佛这件事以外的任何事情都不能吸引他的吸引力,蒙特梭利博士认为这就是人类生命敏感期。敏感期的出现有一个大前提:孩子听从生命本能(精神胚胎)的支配,而不是成人的指挥,在这种状况下,敏感期才可能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而棒棒的依附只能算是从压抑状态中解脱出来以后,自然而然的生命反应。大多数的孩子都在成人的指挥下生活着,当这些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由时,多少会有些不适应、有些手足无措吧?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那个被囚禁了20年突然获释的老黑人一样。
    孩子的无措也会带给老师许多困惑,面对这些困惑不断探究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毅力,而且也需要榜样的支持,谢谢孙瑞雪老师组织学校老师将发生的那些事儿写下来,虽然不多、不全,虽然当中的一些例子并不是真正的“敏感期”现象,但那是一个教育家在大多数孩子都受压抑的中国对蒙氏教育最认真的实践,那也是一个理想的先行者最诚挚的归纳总结,她的实践总结也许并不完美,可是面对她的勇气、面对她的诚挚、面对她给予我们的真切帮助,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除了感谢我不知道还能说些什么。

    7月去宁夏时,听孙瑞雪老师说她正在计划重写《敏感期》,新的《敏感期》会有对儿童生命更进一步的透视。期待着她新书的出现。

展开全文
有用 34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除了感谢,我们还能说什么?”的回应

团子 2015-11-17 10:22:12

蒙氏的书版本颇多,请问小艳婆婆是否有好的推荐?

哈哈儿 2014-06-25 16:47:11

蒙台梭利的书实在不好读,博士啊,太理论化了

mosesred 2012-11-07 17:53:07

我觉得nicko理解得很对。我也有同感。

Likymeng大小姐 2012-05-24 13:37:38

除了感谢我不知道还能说些什么。
  

小落 2008-08-03 23:14:44

正在读的书,感谢小艳婆婆的评论。

独坐幽篁里 2007-10-11 21:54:29

好书啊。我推荐给了好几人。

nicko 2007-04-13 12:38:01

我的理解是, 蒙氏教育下的孩子都有充分的自由去成长, 孩子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很独立. 但一般的孩子遭到成年人的过多干预, 而他们的内心却渴望自我, 所以必须做一些"不听话"的行为才能表现出独立,即所谓的叛逆.

zaraz 2007-01-12 19:52:36

sicilia干吗删帖啊,你的话放在这里挺好的

zaraz 2007-01-06 21:47:24

我对蒙氏教育没了解,不知道“蒙氏理念培养下的孩子很多都没有叛逆期”这样一个结果。小艳可否找到这方面的情况介绍。

在心理发展上,叛逆不一定是针对自我意识的工作。我觉得可能是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的一个学习性环节,确实会与文化有关。如果只把对父母的反抗当作叛逆的表现,那么没有叛逆期是有可能的。如果可以扩大反抗的对象,那我想基本上每个人都会有叛逆的需要:)

小艳婆婆 2007-01-06 19:46:26

根本上说叛逆期应该是自我意识不断遭到压抑、然后累积爆发的时期吧?大多数人认为青春期的孩子都会叛逆,叛逆是人类生命的毕竟阶段,但是根据蒙特梭利对人类学的研究显示,叛逆只是文化的产物,并不是共通的人类特征,蒙氏理念培养下的孩子很多都没有叛逆期。

zaraz 2007-01-05 23:01:46

叛逆期是俗语,不是术语。

关于青春期,sicilia可去读一下发展心理学。

小艳婆婆 2007-01-03 19:47:05

2006-12-31 18:33:48: Sicilia
  敏感期,叛逆期,青春期,这些都是怎么界定的呢?要去了解一下。。。

敏感期是蒙氏教育的专有名词,其它两个用得很泛吧

Sicilia 2006-12-31 18:33:48

敏感期,叛逆期,青春期,这些都是怎么界定的呢?要去了解一下。。。

小艳婆婆 2006-12-30 21:59:14

cz,这本还是不太全,太散文了。不过还是很有价值的:)

zaraz 2006-12-29 18:09:44

很惊喜啊,我一直都想有这样一本工具书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