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两大挑战:个人成长和亲密关系_亲密关系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成长 > 亲密关系 > 成年人两大挑战:个人成长和亲密关系
小曾是条鱼 亲密关系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7-01-25 16:01:30

成年人两大挑战:个人成长和亲密关系

【1】

我在豆瓣的心理栏目“自我研习所”上看到一篇文,《你的人生,比别人晚了8年》。里面提到,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将埃里克森将我们的心理发展过程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一个主要挑战需要解决。

其中,青春期(12~18岁)的挑战是建立自我同一性,进行个人成长。成年早期(18~25岁)则要探索、建立亲密关系。成年中期(25~35岁)的重点在经营家庭,养育孩子。

简单心理和北大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对各个年龄层来访者的主要咨询问题排行归类后发现,各个阶段“我们应解决的问题”和“我们实际在解决的问题”并不一致。

由于受教育时间普遍增长,更多人进入大学本科或接受更高教育,人们对于自我的探索一直进行了下去,所以青春期(12~18岁)应该解决的个人成长问题没有完成,遗留到了成年早期(18~25岁)。

自我探索未完成,未能完全承担起成人的责任。另外,中国的大环境不赞成早恋,孩子对亲密关系的探索不多。大学毕业两三年后即找到相伴一生的情侣,是不太实际的。成年早期应该解决的建立亲密关系的挑战,又被推迟到了成年中期25~35岁。我们的成长,普遍滞后了8年。

按年龄来划分人生阶段的重点任务,不考虑个体成长的特殊性,这种方法我不甚认同,千篇一律的人生很无趣,不是吗?

不过个人成长与亲密关系是20~40岁人群的主要心理咨询问题,却一点也不意外。这两个问题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一个解决了就自动将另一个提上日程。更多时候,这两个问题先后袭来,彼此交缠。

最近两三年,很多心理咨询师开始将这两方面的咨询经验整理出版,是对这些困惑与烦恼的回应。 周丽瑗老师的《亲密关系——在爱中找回自己》,尝试将这个人成长和亲密关系难题结合来解决。

【2】

周老师指出,通过另一半来完满自己的人生,表面是对幸福的期待,本质是对自我的不满意。与其其往外苦苦寻找幸福,不如将目光转回到自己身上,看看不快的感受是源于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自身的问题是什么。

从心理疗法萨提亚模式了解到,个人成长问题的关键在于自我价值感低下。自我价值感低,不能做自己,就会想往外抓住点东西填满自己,以证明自己,获得安全感。周老师全书透露的观点与此契合。

最典型的例子是情侣间的分手游戏。其中一方一次次提出分手,导火线是对方没有满足自己的一些期待,而本意当然不是分手,只是想通过对方的一次次挽留,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我是被爱的,我是被需要的。”

不能顺利进入亲密关系的人,可以审视一下自己的择偶要求。如果要求是 “对未来坚定,不随波逐流,幽默风趣的暖男”,看回自身,是不是对未来不坚定,容易被外界评价牵引,或者对自身没趣而感到自卑?

祈求遇到互补的另一半,或许是个伪命题,深层需求是希望另一个人来弥补未达成的自我期待。失败关系中,伴侣的任务是要让我们学会看清自己、接受自己。提高自我价值感的责任在于自己。

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与原生家庭也有关系,我们会承袭父母的沟通方式。如果父母有着不良的夫妻关系,我们会习得一堆争吵和冷淡的相处模式,潜意识里满是对亲密关系恐惧。

不想成为弱势的一方,却不自觉背负了弱势一方对亲密关系的期待。如果你极其反感母亲的逼婚,是不是在父母的关系中,母亲是弱势的一方?你觉得母亲没有魅力,所以父亲不爱她,害怕成为她那样的人?但母亲又强烈希望你能有一段好婚姻,成全她的期待。我们有时就这样,卡在自我反抗和对方期待中,动弹不得。

可是,将责任全部推给原生家庭,并不会让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有什么长进。我们只能接受不完美的妈妈,将期待还给她,独立成长。

周老师在书中,用很多具体的个案告诉我们:无论是装满“自我价值”的瓶子,还是觉察出原生家庭的影响,接纳并面对成长过程的局限,都要求我们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有蜕变的勇气。看清自己,接受自己,是伴侣送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爱人之前,先学会爱自己。

展开全文
有用 3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