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本书是一个偶然的机缘,本以为是一本关于练习的心理学作品,可是读下来发现更接近是一个有三十年冥想经历的人的参禅的体悟,虽然整本书都在说练习的心态这回事,没有提到类似参禅这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词汇。
如何培养耐心、专注和自律呢?需要一种练习的心态。这种心态的关键是什么呢?作者觉得是过程导向的思维,当今世界的社会文化中,急功近利的色彩浓厚,我们都盼望着成功的一刻,达到心中理想的一刻,完美的一刻,财务自由的一刻,然后在还没达到的过程中,经历焦灼的等待状态,甚至是面对障碍时的沮丧、退缩,以至于达不到理想的目标,而万一达到了理想的目标,人生也没有因此变得幸福,无非是陷入下一个焦灼的周期。
那么如何培养过程导向的思维,把关注点从未来遥不可及的目标拉回现实,踏踏实实的通过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理想呢?作者把人的心里状态分为自我和观察者两个层次,通过不断强化观察者的角色,来时刻观察到自我关注点的偏移,从而切换视角,掌握活在每一刻的当下的奥妙。作者也提及了,冥想是培养这一观察者模式的重要练习方法。
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在书中打了很多不错的比方,比如一粒种子从埋到土里到开花,什么时刻是完美的?一个游泳的人要如何关注当下才能到达彼岸。看完书,我也想到一个比方,我把它称为关于成功的物理学原理。
在物理学中,我们知道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这正如我们对所谓成功的追求,事实上,成功是静止的,是相对的,而追求的过程才是运动的,永恒的,成功,是我们想象中的一个人生的状态,而实际上,最多是一个生活的快照,是一个瞬间,也正如童话中的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但是那个故事中大结局的一刻不是生活的真相,真相仍然需要在全部的生活中去寻找。或者可以说,所谓成功的瞬间,也是追寻成功的过程的一瞬间,是生活的一部分,显然那不是所谓的完美一刻,也不是终结。
在看完书后,我习惯性的看了看豆瓣评论,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差评。比如有人说,这本书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不值得一看,有趣的是,作者自己也说没有提出什么新的概念,只不过是自己学习前人加上自己生活的一些体悟。也有人说,作者还是写得啰嗦,整本书的内容最多两千字就可以说清楚了。
可以说,作者用一整本书300多页反思当今社会那种急于求成的心态,然而读这本书的人却不见得就不犯同样的错误,我不认为这是一本多么经典的书,但至少于我而言很有启发,作者探讨的话题,其实是从释迦摩尼的时代就开始探讨的,如何认识自我,如何认识生活,如何对待欲望与情绪,类似的概念很多,比如物我两忘、心流、正念、元认知。毕竟,对于当今的人类,大脑是最重要的器官,而如何让自己的大脑认识自己的大脑,管理自己的大脑,是每一个想追求卓越的人都值得花一辈子的时间反复思考的问题。
对于这样的问题,你真的需要的是看看朋友圈的爆款文章,花五分钟时间学到十条人生道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