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书名的翻译_身体的语言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学 > 身体的语言 > 说说书名的翻译
落日滿秋山 身体的语言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1-02-27 21:02:08

说说书名的翻译

本书中译本叫做《身体的语言——从身体看中西文化之谜》。译者陈信宏,2000年在台湾出版。09年引进大陆时增加了一位译者,副标题改成“古希腊医学和中医之比较”。01年《自然科学史研究》曾发表此书的书评,可能是大陆最早的引介,将书名译作《人体表象及希腊、中国医学之趋异》。

陈信宏的译法很入俗,这是好事。栗山所写本就是一本入俗的书。把expressiveness译作“语言”,倒也不坏。或许换作“言辞”会更好?书中其实用了大量篇幅讨论言辞的问题:中、西先人分别用怎样的话来描述脉象?“颜色”一词究竟有哪些内蕴?“风”又究竟指代怎样一种感知?栗山把言辞作为通向古人感官体验的桥梁,试图通过对言辞的琢磨和演绎,从平面的史料中构造出有色泽,有触感的人体图景;同时也试图通过把讨论的层面从概念下降到言辞,构建一种更为“基层”,更为牢靠的“可翻译性”。我总是觉得,正是因为栗山面对的是“言辞”(既不是“概念”,也不完全是“语言”),所以他才选择了一种文学化的(而不是那么学理化)的风格来写这本书。这样他才能自由出入言辞的精微之处。
“从中西文化看身体之谜”,虽然抛开了原文,却是很恰当的概括。正如栗山在“尾声”中所说,“I have tried to suggest how comparative inquiry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body invites us, and indeed compels us, ceaselessly to reassess our habits of perceiving and feeling, and to imagine alternative possibilities of being - to experience the world afresh.”既然栗山试图证明感知(perceiving)和感觉(feeling)对于医学知识有多么重要,跨文化比较几乎是一条必由之路。

另一个译名更老实,也更简练,第一印象很好。可是“表象”这个词有点别扭。我总怀疑是从量子力学里面借出来的(写书评的是一位天文系毕业的杰出前辈)。反正不够贴切。栗山讲expressiveness,是把身体视为活跃的,带有主体性的,可以感知,甚至可以交流、沟通的存在。而“表象”则是那么“客观”的一个词。
”趋异“比“比较”要好得多,不但切合divergence这个词,也切合本书的思路。所谓“身体之谜”,其前提就是中、西医学的分歧实际上具有共通的基础、共同的起点。问题就在于什么使得它们“趋”异了。

展开全文
有用 3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