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叹息:中国大批传统手工技艺濒临失传_《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励志 > 《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 一声叹息:中国大批传统手工技艺濒临失传
彭小娥 《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12-14 18:12:13

一声叹息:中国大批传统手工技艺濒临失传

一声叹息:中国大批传统手工技艺濒临失传

  中国,西方人眼中神秘的东方古国,其得天独厚的悠长历史中,蕴含着古老而精致的工艺物件。大到古色古香的故宫、各具东方特色的古民居建筑;小到精美伦理的瓷器、陶器、漆器、刺绣;还有那早已被我们遗忘的皮影、木雕木刻、竹刻、古纸等等。这些美物,引领时尚潮流的西方都会迷恋,却被我们慢慢遗忘,徒留一声叹息,古老东方的大批传统手工技艺频临失传。
在这个背景下,《三联生活周刊》采访了将近20位中国传统手工艺人。记录下了他们的手工技艺及生活故事。最后,将这些采访集锦成一本书,取名《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书----最基本的知识载体,将这些古老传统手工技艺(人)记录下来,希望能够存活得更久,成为知识,用来对抗人类遗忘。” 在书的总序中,李鸿谷如是说。此书出版的初衷,为了大家不要遗忘,那些凝结着代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传统手工技艺。

  古老手艺:失传消失于世还是世代传承成品牌?

  《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这本书分为上下两辑。上辑讲了修故宫的匠人李永革、古居民建筑异地重建的七旬老农民唐以金、关中皮影“三剑客”、元青花工艺烧制的饶家人、凤翔木版年画代表传承人邰立平、漆器大师甘而可、沉香雕刻师郑师傅、陶艺手艺人鹏师傅、致力于恢复庐州木雕的张参忠、毕生致力于把一支笔做好的李小平及从舞蹈行转业于复原真纸的贡斌。
  除了大名鼎鼎的故宫,很多手工技艺恐怕都被大家遗忘了吧。皮影戏这个只在旧电视剧中才能看到的民间手艺,如今还存在吗? 木版年画、沉香雕刻、庐州木雕我之前听也没听过。在阅读的时候,感叹他们的工作时的细腻、虔诚、兢兢业业、刻苦坚持、精益求精的同时,也在疑惑,为何如今,我们人心会如此浮躁?
我们现在的人,讲究的是实用,讲究的是效率,讲究的是变现。有些人可能觉得,那些古老的手艺品,美则美唉,花那么多人工人力、花那么多时间做出来,能当饭吃吗?能大规模生产销售吗?能迎合市场需求吗?正是这种种原因,导致像皮影戏、木刻竹刻画等大批传统手工技艺频临失传,徒留声声叹息。那些为此倾尽一生的老工艺师,叹息又叹息,这么美好的东西,怎么大家都不懂呢!
“比如一个大殿里,一个木构件朽了,人们都想要换掉它。可是它偏偏不能换,因为只有这个东西才能说明它的建筑年代,换掉后就历史信息不明了,现在的工人极不专业,觉得都一样,到最后把故宫的特征修没了,故宫也就不再是故宫了,而是现代宫殿。”李永革说。
  “30多岁的人,都是拖家带口的,经济压力大。”到现在,15名学员还剩下9个。他们还会成为和李永革一样,一辈子修故宫的人吗?
  “年画面向收藏领域的需求很大,面其实不窄,但是我现在做不过来了,就和逼命一样。” 邰立平渴望得到支持,让他又精力去培养新的传承人。
毛笔产业并不景气,周坊村的许多年轻人都放弃了制作毛笔,转而投入更具经济效益的字画生意上。
“现在懂得古民居修复技术的工匠已经相当稀少了,最年轻的一拨,到如今也有60多岁了。”老唐说。“哪怕多一个人知道我的内心世界呢?”“我只想讨个说法,这么精美的古建筑到底值不值得保护?难道真的是我异想天开做错了吗?”71岁的老唐在和时间赛跑,他最忧心的是,当他的智力退化时,谁来接替他?
  像上述几位师傅的忧心,自己倾心一生的手工艺得不到传承,是我们古老珍贵手工技艺面临的最大问题。古老的手艺是不是真得太老朽了?几百年前的东西是不是到如今就够不上格了?
答案是否定的!有时候,失传消失于世还是流传成百年品牌,靠得是传承。服装时尚界的香奈儿、包包皮具界的翘首LV(路易威登)、豪雅等世界名表。这些脍炙人口,人追人逐的国际品牌,在几百年前,他们也是小服装店、小皮匠、小工匠,靠得是代代相传,以一代一代人的辛苦耕耘,成就了它们,成为如今国际时尚艺术的象征,流传于世。做好一件事,也许用一生即可,可要流传下来,需要的是几代人,十几代人的努力。

  困境之前,心存希望

  无论你打开这本书之前心情如何,打开看下去后,心就会跟随那些老匠人一样,沉浸于他的手工艺世界。他们打磨手中物,淬炼自己的心性。借着阅读他们的故事,认识他们制作的手工品,作为读者来说,我的心情也跟着他们的心情起伏着。
传承问题虽然是个难题,但在困境之前,不少老匠人的子女、徒弟,受到先人的影响,越来越多感受到传统手工艺之美,加入到这个行业。他们把先辈传下来的传统手工艺作为传家宝传下去。本书下辑取名“传家宝”,寄意也是如此吧。
比如,元青花复烧的饶家人;海上顾绣,第一代传人戴明教,第二代传人钱月芳;白氏留青竹刻白门大弟子范遥青传承,小儿子白坚仁;紫砂雕塑开门立派的徐门老四的儿女和孙辈等等。看到这里,为那些已经年迈的老师傅稍歇了一口气,无论多难,最少目前来说,还是有人来继承,不至于让这些珍贵的老手工技艺真的就此消失。这些传统手工技艺,都是我们国家的“传家宝”,希望能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当然有一部分传统器皿是值得我们骄傲,也让我们在困境之前,心存希望。比如,黄花梨木、红木等因在世界知名度较高,有较大的经济价值为其传承作背后支持。珍贵陶瓷,其精致美丽,国内国外的高知名度,使得其得于传承。在这里不得不提下,龙泉瓷,一度失传,在五十年代才恢复生产。(指示恢复生产的原因:50年代,苏联专家在游览故宫时非常青睐青瓷,想买一个,周总理找遍北京不得,才知龙泉瓷失传已经几百年。)我们的老手工艺传承,外国人竟然有这么大的功劳。不管什么原因,传承下来就值得可喜。

  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老手工艺师傅说,他们用一生,做好一件事,对于他们来说做事就是做人。在阅读本书,除了去领略、欣赏、品味各种手工器物独有的韵味与价值(本书中每章节还穿插中每位匠人的代表作品照片,由专业摄影师拍摄,大家可以尽情欣赏。)更多地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在师傅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老师傅们教给我的,最重要的是尺度和本分。他们觉得,今天能把今天的事情做得圆满,就是老天的恩赐。如果每天都能做好,手上就有了一辈子的活计。”某位学艺人如此说。
     平缓踏实,心无旁骛。很多绝活儿的产生,是对一件事情无数次的重复。一个人如果一生专注于一件极简单的事情,并不用刻意设置目标,日复一日,他就可以练就绝活儿。

“第一次见师傅”, 让我做了一把木瓜壶,我说这个线条太难了,他对我说了一句话,‘从现在开始。你就要沉下心来。’-----龙泉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徐朝兴如此说。
“一张纸,从过去到现在,事无巨细,什么东西没有记过?同样,人也应该慢慢回归平常心。纸让我在面对不同人时,逐渐变得平和。”-----复原真纸的贡斌如此说。
我有时候就会想,做任何事情,对‘度’把握不了,就是驾驭不够的表现。想要做到最好,就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适合而止。这跟为人也一样,不能过于偏执,额不能过于随意。我觉得对任何事物的把控都是一样的,做漆器跟做人,真没区别。-----甘而可师傅如此说。

  对于他们来说,人品比技艺更重要,首先要修炼好自己的心性,才能练就一流的技艺,才能做好一件物。我想,这就是《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的精神内核吧,这种匠人精神,像珍贵的传统手工技艺一样,也值得我们传承下去。每次阅读的时候,学着老匠人们,沉下心来,我们也是修炼自己的心。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