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年学者》书摘_致青年学者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励志 > 致青年学者 > 《致青年学者》书摘
朴树。 致青年学者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2-03 19:02:05

《致青年学者》书摘

卡哈尔的生平与发现

军医-解剖学教授【学术生涯】
对科研忠贞的热情和不屈不尧的精神——而有时,这样的旅程是没有欢颜的

诺奖颁奖词
贡献 银染色法观察到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前言
交待因读者的需求而将本书“国际化”,删去部分过时的民族主义。
导读
编者介绍本书特点与重要影响

1.引言
获取知识的三个途径:观察、实验、基于归纳和演绎的推理。
切忌唯心【代表:亚里士多德——直觉观、灵感论、独断论;毕达哥拉斯+柏拉图——沉浸在问题的反思之中。】
主张认识世界要客观,且认为世界是可认知的。
客观世界是复杂的,而人脑能力是有限的。
化难为易,化整为零,这些是我们认识的策略。
庸才靠教育,天才靠自学。——天才不喜欢遵守规则,而是创造规则。
但不能因此而放弃教学,因而希望初学者能从本书中找到简单正确的方法。

作者认为,有些关于应该掌握什么知识、获得什么教育、成功需要哪些激励因素、必须避免由于偏好而刻意忽略或者考完试重视某些问题等等内容的建议,要远远比的ne理论逻辑的规则和警示有用得多。
本书建议更重视精神层面而相对较少强调智力因素,虽然二者同样重要。但科学艺术的卓越成就都是巨大的热情和伟大想法相辅相成的疼我。


2.新手面临的陷阱

过分祟BAI权威
最重要的问题已经解决了
过度关注应用科学
认为自己缺乏能力

人们对天才的过分尊重往往源于对公平的追求和自身的谦虚,二者都无可厚非,值得赞扬。但以新手来说,这样的想法占据第一位置时就会削弱其创造力,阻止原创工作的正常进行。
衡量一个人的勇气只有两点:征服困难或被困难征服,过分谦逊只会使人逃避战斗,犹豫退缩的行为实在可耻。
当你不再盲目沉浸在印成铅字的天才作品时,而是走进实验室去验证自己的一些新奇而切实的想法时,这样的情绪就会消退,取而代之的是自尊和自信。
伟大的人物通常是天才,偶尔表现得像小孩 ,但并非完人。【与节:认真估量起来,即使是最杰出的天才也存在科学洞察力方面的缺陷。】
天才在某一领域做出的发现与那些尚未发现的事实相比,几乎是微不足道的。

新手不但不能在权威面前自惭形秽,还必须明白一点——根据一条残酷但不可避免的法则——只有敢于质疑和把戏权威,自己的研究生涯才能得以前进。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如哥白尼、伽利略……
后起之秀与年龄不无关,而与坚持不懈地批判思考有关

最重要的问题已经解决了
“各个科学领域里面的所有重要问题已经弄明白,如果我再加上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或者像收获水果那样,那些聪明的研究者早已把大量成熟的果子摘走了,我去掰掰一些留在那里无关紧要的东西,这样做又有什么意义呢?科学又不会因为我做了这样的工作而产生什么变化,我也永远不会因此扬名”——新手常有的言论,这样的言论似乎谦逊来掩饰说话人的好逸恶劳,同时也反映了某些年轻人承担了重要课题在初步经历了一些挫折和打击后的迷惘心态。
年轻人必须摒弃这样的功利想法。

公正地说,人们实际上没有彻底解决过任何问题;反正从来都是被各种问题弄得头痛不已。
如果新手甘愿承担起收集那些被聪明的发现者所遗忘的细节工作,他一定会通过研究这些细枝末节而获得强大的鉴别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从而运用这些能力成功地解决重要的问题。




过度关注应用科学

思考与讨论:博士VS实业家 理论家VS实践家
一般人通常坚信,学者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整天浪费时间、揣摩着永远不会产生被盗的纯科学问题;第二类人却晓得如何找出可以马上应用到实际中去、使生活变得愈发进步和舒适的知识。
不明就里的人看不到工厂和实验室的工作是紧密相连的,就像溪流与它的源头一样紧密相连一样。
在你贬损某种事物之前 ,先站在客观的角度思考一下它的优点,不要认为它不重要,从而分散应有的注意力、影响正常的分析。

所有的科学创造都是类似方式产生的,人们通过观察和鉴别得到各种信息,然后把知识传给后来者,虽然有时某些不那么幸运的研究者付出了大量的努力,还是没有等到收获成果的时候,这就需要后人去给他的理论“施肥”,使其理论得到营养走到成熟。随后,一旦收集和综合的研究数据成为可能,在合适的时候某位幸运的科学家就能顺利地得出结论,虽然很多东西都不是出自其原创,他却可以从人类对技术的运用角度出发,将这些信息加以综合,最终促成一项发现的诞生。

认为自己缺乏能力


有些人遇到了困难和失败,就宣称自己缺乏科研能力。许多人习惯性地将“无能”与自己学习和理解的缓慢、偶尔的懒惰、缺乏耐心或者决断力这样的品质等与其他原因混淆起来而已——这些品质是可以通过努力工作与成功的喜悦迅速地培养出来的。

科学探索如同军队远征,需要将军与士兵,分别完成计划与执行。

作者谈到使用两种方法可以评估一个人人事实验室工作的能力。

任何人,只要他具备一定的毅力和恒心,可以妥善地平衡每日的工作,就能借助这些方式在探索之路上顺利前进。
青春洋溢的头脑可以完美地适应可种情况,同时,希望这样去做的强烈意志能充分激励年轻人的大脑,将各种想法更好地联系起来以增强人的判断力。
天生某种能力的缺乏,可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工作进行补偿,勤奋通勤替代甚至创造才能,只要意志坚定就能实现。当然,要尽早开始训练,不要等到神经元失去可塑性才开始努力。阅读和思考 大师的名著能够使你学到很多宝贵的技巧,还能带你透过结论窥见作者的洞察力、了解其指导、行事风格。

“又快又好”VS“慢且好”比较 与其把人分为“中等智商”和“高智商”,还不如按照“做事迟缓”与“先去迅速”分类。
在科学工作中,“迟缓”比“迅速”更有用,因为科学家如同艺术家,他们的工作成果的质量是最终的考核标准,而不是完成速度。
作者认为缓慢的大脑更适合长时间集中精力进行思考,它的持久力更强,像牛犁一样有力,而不过是大脑功能的一种常见平衡罢了。【例外:迅速持久的思考者:牛顿、戴维、巴斯德、魏尔肖,他们头脑灵活,同时又可长久保持清醒和思考状态。】

倘若我们记忆力不佳、前后矛盾的话,就先不要急于改时它,而是把它控制好再说。就像爱比克泰德说的:当你在人生这场游戏 中摸了一把烂牌,唯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利用好它们。
为了充分利用有限条件达到彻底解决问题的目的,我们应该放弃与主题无关的行动,忘记与每日生活琐事相伴而生的那些无益想法,坚持不懈地努力,把精力集中在和手边的工作有关的信息上。【专注、无视噪声】

才智一般的人在科学的多个领域照样能做出显著的成绩,只要他们不求一下子面面俱到即可。正确的作法是先集中精力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再转到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即在不同时间段里解决不同的问题)。请记住,当我们惊异于某人在不同的科学领域发表过论述时,他们所做的每一个题目都是在不同时间段完成的。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