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是一件奢侈的东西_肖申克的救赎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励志 > 肖申克的救赎 > 梦想是一件奢侈的东西
yhw_细雨微澜 肖申克的救赎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08-03 23:08:14

梦想是一件奢侈的东西

梦想是一件奢侈的东西
                                 ——《肖申克的救赎》剧本点评
文/细雨微澜

梦想是一件奢侈的东西,它总在不经意间闯进你的脑海,却成为你为之坚持的一种动力;梦想是一件持久的事情,它不会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却时时刻刻噬咬着你的心魂;梦想是一种捉摸不定的实体,它出现在人生的各个时期,却并不总是让你心想事成。他与他的梦想很简单,两个自幼酷爱电影的人,通过人生的历练,铸就了一个无法超越的电影梦。他与他的梦想也很长远,在一种热爱电影的魔力下,成就了《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感动与执着。
如果没有那一份心动,或许弗兰克•达拉邦特不会留下斯蒂芬•金的那本《闪灵》,如果没有那一份震撼,或许斯蒂芬•金不会续签弗兰克•达拉邦特的翻拍版权。然而,有一种执着叫做梦想,或许他们不明缘由,但是却互为欣赏。

(一) 书籍与电影所带给我们的不同体验

剧本与文学文本是不同的体裁模式,当一个导演拿到剧本时,会通过文本的形式在脑海中构建一个电影初始画面的形象,然而此文本非彼文本,在此影视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电影拍摄的一系列元素,例如电影基调、电影的音乐音响、电影的情境设置以及电影画面的效果处理、电影场景的时间设置等。由此,由湖南人民出版社编写的《肖申克的救赎》从内容而言,是一本以影视剧本作为底本的书籍,这与《达芬奇密码》的电影版本不是同一种形式的书籍存在,其是真正的电影剧本。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安迪笼罩在阴暗之中的人格感染力,那种为了自由而拼尽全力的热情,我们可以看到以瑞德为代表的囚徒们在安迪的影响下从对生活的彷徨到安稳,我们可以看到那种植根于囚徒体内根深蒂固的“墙”的所在。
电影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它不仅仅传达着编剧与导演的梦想,更传递着整个电影团队的思绪乃至情感,更甚者,它传递到人们心中的是一种广泛性的价值存在。
于是,电影剧本是影视作品拍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为何有人说拍电影与电视时一定要选择好本子,否则拍出来的可能就是烂片呢?
无疑,《肖申克的救赎》对于剧本的选择是十分成功的,从这本书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达拉邦特在分镜头剧本上所下的功夫,也看到了其在场面调度图中所作的规划,看到了他对电影的执着与感动。
观看书籍与电影所带给人们的感受是不同的,就如同我们观看《红楼梦》时,电视中我们会对单一的人物形象做出评判,而在书籍中我们会对这种人物形象充满想象,电影剧本唯一的不同是它的人物已经限定,但是仍然给予了观众无限的幻想空间,由此,当影音与剧本内容结合在一起时,带给人们的往往是震撼与感动。
我们会因为一个故事流泪,却不会因为一个人而痛哭,但是当人物置身于某种情境中时,其本身便也具有了感情色彩,散发出调动观众心情的元素与情感。因此,在《肖申克的救赎》的拍摄底本选节中我们虽然不会感觉删减掉的场景与情节存在突兀感,但是观影时却也不会认为情节连接上有何不妥。
《肖申克的救赎》通过剧本规划了一个电影梦,却通过胶卷成就了一个电影梦,其通过一座墙、一片海勾勒了一群人对禁锢的破除与对自由的渴望。

(二) 电影梦与商业化电影

市场与影片是一种相互关联的存在,如果没有了市场,便失去了对电影评价的号召力,如果失去了影片,那么市场价值便会被涂上一层灰暗的元素。有人说,在未来的世界中,电视会取代电影,人们不必出门便能够在家中享受观影的温馨时刻,那么当购物成为一种普及性文化时,为何还是有人愿意去逛超市呢?并不是新事物的产生一定会取缔旧事物的存在,也并非新技术制作的电影会超越传统的经典。
当《肖申克的救赎》将冗杂的部分删除,仅保留其精华部分用于拍摄时,我们可以称之为是影片拍摄的需要,是剧情营造的需要,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资金节省的需要。众所周知,电影拍摄所用的胶卷每一秒钟均是资金输出的数据,由此,电影拍摄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影片的情绪发展,也应该重视影片拍摄的长度,只有在把握电影拍摄长度的规划中才能够将故事讲的通透、清楚。
我在书中看到了这样的商业化元素,但是却深深佩服于导演对剧情的掌控与调度,其懂得去把握每一种情绪,懂得应用影片中值得应用的每一种意象,例如“海”、例如“墙”。
说到海,我们会想到侯孝贤电影中的那种悲伤性元素,会想到《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中那种松弛紧凑的张力,说到墙,我们可能想到的会是禁忌之类的东西,但是导演却深谙应用意象的技巧,其通过“墙”以及“海水”将两种突兀的感觉扩大化,从而形成人们对禁锢的思维、固有不变的模式以及自由、广阔的空间的一种强烈生存反差。
《肖申克的救赎》是带有商业意味的,但是其本身存在的商业化气息被文艺的精致包装掩盖了起来,从而取得了票房与艺术上的双重成功。

在这个浮华的时代中,粗制滥造的影片,往往通过包装以及演员效力来获取人们的关注,精致的影片却在默默无闻中引发人们的共鸣。愤青的年代,多的是不平的思绪,人们称文艺片有一股酸腐的味道,却蜂拥涌进商业片的地域。我们无法说对或者是错,但是如果你有一个电影梦,就请选择真正能够引起你共鸣的电影,而不要沦陷在商业化的包装中。

电影与剧本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我们在观影时不仅会重视情节的发展,还会关注演员的表演,而剧本中我们关注的却是如何去把握电影中的没一个元素,由此安德烈•巴赞为改编作了辩护,其跳出了蒙太奇的圈子,通过批评打造了一片美学的电影天堂。而我们,正应该从剧本中去学习电影,从电影中去领悟剧本,从而实现真正的电影梦想。

备注:很多事情没有发生,并不代表不存在,那是因为事情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安逸的缩在自己的壳中,在冷眼旁观这个世界时加注代表自己愤青却自以为是大智慧的点评。
《肖申克的救赎》又被称为《刺激1995》,大学年代曾经在影毕写过一篇评论,由此将仅存的删减版本放在下方与文本版本互为比较~
                                                 雯写于2013年8月3日

电影影评:
救赎?希望?
                     ——《肖申克的救赎》

救赎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我救赎,另一种是对他人的救赎。肖申克是一个残酷的封闭的监狱,关在里面的人就像是被关在笼中的鸟儿,他们的心灵也在度日如年的监狱中枯竭,明明是一些善良受到诬陷的人们,却在体制化中将自由与希望埋没。而《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并不只是只有安迪自身的救赎,还有对处于沙堡体制化的的心灵的救赎,也是他们重燃自由的希望。
(一) 眼睛与“凝视”

眼睛是通往心灵的窗户,通过双眼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而“凝视”则携带很强的欲望,使我们在某种程度逃离了象征秩序而进入想象关系中。 因而片中安迪的双眼起了一个引线的作用。法庭审判时,他凝视着法官,思绪飘回妻子偷情时的场景。这时他的眼神是悲戚的,震惊的甚至带有一种正义的无辜,可是法官并没有多做详查,草草了案。 安迪被独囚时,黑暗淹没了他的人,淹没了他黑色的心灵之窗,所以当典狱长诺顿打开门时,他拼命的捂住自己的双眼,不让光亮照人,他如同一只 小鼠,可自由的信念却在他的眼神中增强。光亮如同罪恶的根源,将典狱长扭曲的灵魂照亮。“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安迪也是一样,在黑暗中摸向牢笼外面的自由。
本片的另一个主人公瑞德,以一个自述人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他的眼神中有捂住却没有向往的光彩。有的是随按逐流的安定。然而,他却是一个善良的人。
“起初我并不看好他,但是却在一件事情中让我改变”瑞德自述道。如果说安迪是一个主观者,那么瑞德便是一个旁观者,从一个陌生人后来乃至朋友的角度去观察安迪,从而将安迪眼睛所向光明的线索分为两份,使主题更加的深刻,使线索更加明显,从而以他眼神的黯然使狱友思想的转变体现的更为显著,两条线索交汇,阐述着救赎与自由的关系。

(二) 处处皆讽刺

影片开始时,图书管理员老布向安迪讨虫子喂养自己救的鸽子小杰,“等我喂到它能飞时,它就自由了”,似乎在老布的心中,自由已失去存在的意义。可是当他的身体真正获得自由的时候,他的心灵还被那条潜在的绳索缠绕,永远活在体制化中了,所以,他无法融于社会,无法感受自由的快乐了。当他放走小杰时,“你自由了,快飞吧,你自由了”,何尝不是对自己的安慰。可是鸟儿真的获得自由吗,他会获得自由吗?这在我们心中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而困在笼中的老布却被扼杀在体制化的罪恶里了。他到广场喂鸽子的镜头,很具有意蕴,“我来看望小杰,他却没有来,只是希望他找到玩伴”,一个心地如此善良的老人却在社会上寸步难行,这样的描述不正是对政府政策的讽刺吗?而瑞德似乎是与老布在命运相同的岔口走了不同的道路,“我根本混不下去,我想犯罪回到沙堡,生活在恐惧中真糟糕,但还有一件事没有做”拯救瑞德的不是政府。他们未提供任何条件为犯人的心灵卸下枷锁,相反却是由法官不相信“这是事实”的安迪所改变,一个不被相信的杀人犯所救,这不是很可笑吗?
此讽刺在片子比比皆是,“可笑的是,我在外头刚正不阿,到了里头却大搞歪风”“必须抓住政府的漏洞,就可以省出一大笔钱”这种能力使他成为典狱长专门洗黑钱的黑手,廉价的将自己卖给了他。对于一个执法人员来讲,却收受贿赂,为私刑将犯人的自由掩埋,而作为一个犯人,安迪却努力申请建设图书馆,放音乐,为生活在困厄中的人们带去自由的梦想,将他们机械化的心灵融化,这样看,讽刺的意味是不是也很深远呢?

(三) HOPE

“希望”是一个发光的字眼,一旦他在心中生了根,任何旅途中的羁绊都不会阻碍他前进的脚步。安迪从进入监狱开始,就将“HOPE”做了一个长远而周密的计划,完成了瑞德预言六百年才能修成的隧道,成功逃出了沙堡,同时,它自身也是“HOPE”的化身,他给牢友带去了什么皆有可能的希望,所以他逃离后,成为劳友们常常谈论的话题。
“HOPE”在于实践,在于坚持,在于清醒的头脑与理智,“他言出必行,一年两封信,写了六年”等来了回音,又一周“两封信”赢得了建图书馆的权利。 安迪自始至终以自由的希望为目标而奋斗,将希望传递下去,为狱友注入一剂强针剂。希望就是这样,没有持久紧密的计划,机智的头脑永远都不会获得它金色的光环。
《肖申克的救赎》是心灵的救赎,自由的救赎,希望的救赎。他用希望编造了一个奇迹告诉人们凡事皆有可能,希望可以解救人们枯竭的心灵,打破体制化的公式。

                                     雯写于大二
                                此版本影评为删减版
当当网曾发:http://comm.dangdang.com/comment/review_detail.php?reviewId=5652429

展开全文
有用 3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