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励志”二字,随着书架上关于励志图书数量的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很不以为然了。的确,这个本来很美好的词汇,我们从小到大受的教育,与朋友同事聊天的话题,大部分莫不与此有关。此外,出于职业的需要,我个人也是喜欢在闲暇的时候翻看一些心理励志类的图书,希望能够找到若干简单明了的故事说给我的学生,更希望这里面有某一句话或某一个人能够给他们指明道路,也许出现醍醐灌顶的效果。
但是在“知识爆炸”、出版界一窝蜂出版某类图书达到泛滥地步的当下,关于它的图书却逐渐成为了那些“成功学骗子们”的专属领地。究竟我们要不要再拿起关于励志的图书?这类图书真的到了穷途末路、人人喊打的地步吗?
其实不尽然,萨特说:存在就合理,现实中这么多关于励志的图书挤爆各大知名图书排行榜就是明证,事实上不是我们不需要关于励志的图书,而是这里面良莠不齐,我们被太多的空洞说教、甚至是歪理邪说的东西吓怕了,不过好东西我们还是不能拒绝!用“不是要告诉读者怎么成功,而是希望他们明白按照自己的方式、个性地活”为检验是否是合格励志图书的标准,肯尼斯•克利斯汀的《这辈子只能这样吗?》不愧为畅销美、日、英、意、法、德等30多国的励志类图书经典畅销之作。
看着这样一本刺激眼球的明黄封面、在显眼处大写“20年来最有影响力的自我突破工具书”, 出于质疑:比我学生大一倍还要多的经验,会不会时过境迁早没了当年的可行性?起初我还是有些迟疑是否可以推荐给我的学生。我们老师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有潜能的天才”,可惜举手无措,不知如何把这样的潜能开发出来,不至于再次出现“仲永”现象,书中“极限潜能计划”吸引了我的注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要走的路,我们没有权利把所有人都整齐划一,就像世间万物各有各的精彩,世界才能如此美丽一样。可是到了一定年龄时限,我们中的一些人总会有“后悔”这样的感觉,认为自己正在磋跎生命,害怕这辈子高不成、低不就,在这样低落的情绪中,我们真的会有类似的经历,如这本书的书名一样,经常反问自己:这辈子只能这样吗?当我们只是尝试了一次或者少量的几次,发现实现不了我们想象中的成功,常常会为自己的惰性找借口;在莫名的沮丧中,或者所谓的运气不好时,我们放任我们的潜能在平庸中沉睡了。不想让我们的孩子将来也会有这样的茫然,早早地让他们在人生之初就打好未来生活工作的基石,参与这本书中提倡的“极限潜能计划”,或许真的能够让孩子们及早获益,即便之后成长的路上存有很多变数,至少他们准备好了可以与挫折面对面。
当人们通过阅读一本书,能够有意识的按照书上的方法想要改变自己,我想这本书的意义和目的就达到了。作者克里斯汀在书中就没有大量的说教,只是采用不断举例子的方式,用真实的案例告诉人们:其实改变自己并不需要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动作。同时随书配送手环,协助人们克服、甩掉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带来的影响,如此下来,这辈子还有后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