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设计、心灵和道德》初读印象_演化、设计、心灵和道德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学 > 演化、设计、心灵和道德 > 《演化、设计、心灵和道德》初读印象
zhuth 演化、设计、心灵和道德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09-28 16:09:10

《演化、设计、心灵和道德》初读印象

一、一种可亲的哲学

我不是哲学系的学生,也没有上过几次徐sir的课,不过大概是多少有一点点以前人所说的“私淑”的意思,当然这个词用得或许是有些过头了。过去多少也读了一些哲学著作,也多少被康德故意写得很绕的话搞得晕头转向,并常常怀疑张汝伦老师所说的那种“同现实的距离”如何既不太远又不太近。而徐sir此书无疑让我这样的门外汉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这空气来自于作者对于达尔文、现代生物学和分析哲学深入浅出的介绍和演绎,也来自于能读到本土作者如此近人的表述的幸运。

徐sir的形象没有封面内页那样的浮夸,相比之下大约透露着一种质朴的可爱。相信也正是这种质朴给予(或反映)了一种自然科学的思维模式,而可爱则来源于对于“象牙塔外”的恰当距离。而更重要的是,本书的风格亦可谓是这种质朴的可爱,在严肃的讨论中冷不丁流露出一些顽皮,而这种顽皮不仅是一种行文方式,同时作为对我们习以为常的那种“严肃认真”的“哲学”的反拨,提示出哲学本来可亲的面目。

《演》从我们熟悉(但却忘记了)的高中生物课着手,在哲学的语境中讨论生物学的遗传学准则,提示出这种遗传学准则的“微观视角”,并不如科普或课堂中所说的那样能够轻描淡写地就推导到达尔文生物进(演)化的“宏大叙事”。更进一步说,徐sir在文中对“进化论”进行了重新挖掘,将它从“社会达尔文主义”或赫胥黎-林复解读下那个庸俗化了的、过于“实用”的大众面貌中解救出来,正本清源,善莫大焉。对于至今仍沉浸在这类宏大叙事中而不自知的人们来说,这或也可算作徐sir的一项“公共知识分子”的贡献。

可亲的哲学首先是看得见摸得到的哲学。马克思曾经说过,有的哲学为了了解这个世界,有的哲学为了改变这个世界;那么,徐sir所要说明的,是哲学作为一个整体,同世界发生诸种关系都是可能的,它是二者兼有的、可感可知的哲学。这样,哲学不再是一种书斋中无害的思维迷宫或独断的口号,而是人同世界对话的渠道。借助生物学的进展,徐sir得以为我们阐述一个不一样的、生物学的哲学叙事。在这个故事中,不再是人类对自己智性的独白式的反思占据主角,而是人类作为一种生命形式,如何从芸芸众生中发展出了今天的文明和文化,生命如何在一些不变的原则支配下诞生出千变万化的面貌。这貌似是一种新的宏大叙事,但在其中我们不再只能读到“弱肉强食”、“丛林法则”这类单向度的(“进化”)故事,而读到了以多样性为价值指南的自然世界。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中,徐sir借助反对者的视角为我们重新讲述了演化论的“历史”;而在第二部分中,又为演化论在具体讨论“人”的时候涉及的诸种理论提供了登场的机会,使外行的读者能够快速进入观众席,观看作者导演的一幕幕思辨剧。这其中,关于伦理的演化论解释,无疑为受到传统“反机械唯物论”教育背景下的读者再次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形形色色的思潮看似有着相互对立的面貌,但它们实在是相互交织和蕴含,以至于对话并非是不可能的,而更多的时候只是人为的障碍,一种碍於情感而屏蔽真理的心理。我们也看到了,演化论如何解读了杜威的哲学观点以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将资本主义下人的异化境况视作一类“不适应症”,将共产主义还原为一种“方式”而非最终的“目的”、可辨识的阶段。我想这对于时下的学习者来说多少是一种安慰。


二、“内在价值”论之惑

不过具体说到多样性的价值旨归,我以为徐sir给出的证明多少是有些循环的,或者说他需要进一步地解释这种对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偏好乃是有其生物学基础的,而不是就现象论现象地承认它的普遍性。在此,我有如下几个问题,恳请各位友邻解答。

①在第221页,徐sir说:“任何一个理想的价值评估者,都会在目睹这种内在功能的幻灭后,感到一种价值上的幻灭”。但鲁迅曾经说过,喜剧是“将无意义的内容撕碎给人看”,那么这时一个无意义(也许是低功能但全然不是无功能的)的东西的“粉碎”,是否真的丧失了其功能呢(第220页原则8)?其功能正在于用于粉碎呀。而如果无意义的东西是有较低功能的、这一功能在粉碎中也丧失了的话,人们又何以感到欢愉而非幻灭呢?再进一步,比方说鸦片,在销毁它们的时候作为一个反鸦片的人士多少是感到愉快的,而只有对瘾君子和贩子们来说这是一种价值的幻灭。而理想的观察者,对于鸦片无爱好无憎恨的话,他的态度是否也应当是冷漠而非幻灭的呢?

②徐sir认为,理想的评估者是科学研究的合法主体的一种特例,那么我们来考虑一下科学研究吧。现若从事生物学的专家发现某种现象,如果将它说明出来的话很可能会支持男权主义、对有色人种的歧视或其它为文化发展之主流拒绝的结论,那么一个有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就不会发表这一结论,至少不会允许它在大众之间广泛传播。更进一步,他/她可能有责任检查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过往文化的积累所造成的这种现象,还是其它什么可能的原因?那么,当科学家做出是否发表结论的选择之时,其主体身份仍然是合法的研究者(或者说,恰恰因此是合法的研究者),所依据的却是一种道德旨归,这种反对性别、种族歧视和其它各种“不文明”现象的,是其所处的文化和个人的意识所要求的(例如,纳粹科学家就“敢于”发表雅利安民族优等的结论,“敢于”发明用于杀人的毒气,而他们都不应视作是合法的研究者)。研究者的合法性既然同其道德联系在一起,我们又如何确证它不是一种因人而异的“偏好”呢?虽然它未必是个人的,但也至少是群体性的(如果我们坚决拒斥文化的话),不同群体中“合法”的研究主体会做出不同的决定,那么我们也完全能够设想这样一(些)主体,至少存在某些内在功能的幻灭,不会给他们带来价值的幻灭。

③再退一步,如果我们接受这种幻灭的普遍性,并且也不是个人/文化偏好,那么它的可能来源也就只剩下了人类的心灵结构。而人类的心灵结构只是诸种可能的心灵结构的一种,并且自身也是(在演化论的前提下)演化的产物,按照作者去人类中心主义的原则,我们又如何能将作为自然演化的特例的人的心灵结构,用来证明幻灭感的普遍性,从而对“事物”的不依赖于人的内在价值作出证明呢?

④说复杂程度-信息量是一种内在价值(的量度),那么什么是价值呢,与“事物”的吗?或者说所谓的价值是建立在作为不同组件的事物/物质的“关系”的基础上(而它虽然是物质的却并不是“事物”),从而有内在关系就有内在价值。

最后,演化论的内在价值论,实在不能不让人想起康德关于历史所下的论断: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但最终是向着合乎道德的方向迈进的。而演化论或许是为这种说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自然主义的解读吧。

⑤附带说下“外在主义”。关于这点我只有一个问题。在244页提到:“守住了外在主义的底线”。外在主义认为心理表征的内容完全来自外部环境,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心灵不是一块白板”这个作者一再强调的观点呢?也许只能这样说:心灵不是白板,是就短时间的层面上看的;而心灵的外在主义,是从演化论的宏观时间层面上看的。心灵不是白板,归根结底也是演化的产物罢了。


三、为人文学一大哭

徐sir认为:英美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有其不同的思维模式的模仿对象, 前者来源于数理,后者来源于文学。徐sir又说:通过将来的研究,我们或许能够发现文学批评的生物学基础,从而(很奇怪的是)对文艺作品流行的可能性提供准确的基于生物学的预测。呜呼!人文学的理想确实是彰显某种人性中的或文化中的光芒,强调着一种高于实然的应然。现在自然主义者要告诉我们这种应然实际上是实然的提炼和产物,甚而就是实然本身,人文学的路难道也就要像共产主义之于马克思主义的那样,从一种信仰式的无理由坚持降格为现行状况的修修补补吗?我为人文学一大哭。

——但谁又能说,这样的“修补”,不会是一种对“本质”外科手术般精致的“演化”呢?

或许我们对人类的信心不足,对自然的信心总还是要有的。就建立对自然的信心这一点来说,徐sir这本著作将自然科学同文人学科的结合,就已经远远超过许多号称自己在这么做的人了。


致谢 感谢曾经神奇而今失足但总是徐sir脑残粉的满大人erenforgotten惠赠此书。

展开全文
有用 3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演化、设计、心灵和道德》初读印象”的回应

坏卡超 2013-10-04 23:29:13

有点好奇为什么你们都叫他徐s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