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攻击的秘密》_攻击与人性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学 > 攻击与人性 > 读《攻击的秘密》
metacook 攻击与人性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11-29 23:11:48

读《攻击的秘密》

本书附录中曾志朗论及动物行为学的发展时,讲了这样一个例子:“假设一位王有财先生正在他所立的遗嘱上签名…就整个事件的叙述而言,王先生正在立遗嘱(称之为甲事件)和我们所见到的王先生以手握笔在纸上写字(称之为乙事件)这个事实都是指同一件事,但我们绝不能因为它们之间有对等关系就认为任何一个能解释甲事件的叙述必定也能解释乙事件…这两个事件各有一个相当不一样的概念基模(conceptual scheme)。前者(立遗嘱)牵涉到的是“法律基模”,而后者(手的动作)是物理基模,因此一个概念基模的要素决不能用另一个概念基模要素来取代…因此在某个层次上所采用的术语和思考的架构,就理论上来说不必也不能化约到另一个层次上。”
    他认为动物行为学历史上几个领域内的方向错误,主要就在于这种化约主义错误,比如比较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动物行为中存在着各种动物都具有的本质,所以比较心理学的方法主要是以某几种“典型”动物(如大白鼠)为研究对象的实验法。然而比较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最好的状态下也只是类似于此例所举的“乙事件”的解释(称之为“对切近性因果关系的解释”),而不是行为的终极因果关系的解释。
    继比较心理学的衰落,兴起的是生态动物行为学。生态动物行为学以达尔文进化论为基础,它的问题可以概括为“(此种)动物的行为是怎样(通过适应)发展而来”,以及“在整个族类演化史上,到底有什么适应上的重要性,使得某一固定形态活动出现并保留下来?”
康拉德•洛伦兹是生态动物行为学的鼻祖,在《攻击的秘密》中,他主要涉及前一个问题。
康拉德•洛伦兹承认四种基本本能,其中“攻击”又是四者中最基本的一种,是“进食”、“繁殖”、“躲避”的基础。他认为即使没有刺激物,动物也会自发地表现出攻击行为。在《攻击性有什么好处?》一章,康拉德•洛伦兹通过多种多样的动物行为举例,来证明攻击行为之所以成为最基本的本能,是生存竞争的结果——它具有高度适应性。然而攻击性要不出现破坏性结果,需要其他一些本能(包括由基本本能进化而来的“仪式”本能)的平衡——事实上,能生存下来的物种,都有这种平衡机制。然而在一些特殊条件下,攻击本能会单纯地表现出来。
    通常一些致死能力强的野兽,如狼、狮子,会有种内相残的抑制机制,因为如果没有这种抑制机制,会导致种的灭绝;而像大多数热带鱼(如东印度的希屈里德鱼、巴西的珍珠母鱼),很多鸟(如鸽子),以及没有强致死能力的哺乳类,都没有进化出这种抑制机制。所以当把两条希屈里德鱼放到同一个鱼缸里,即使是两条配偶鱼,也会以一条被打死告终。康拉德•洛伦兹说避免这种情况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水槽里放进一条同种类的鱼,当做替罪羔羊;另一种是比较慈悲的,用一个大得足以容纳两对鱼的容器,中间用玻璃隔开,一边一对,于是每条鱼可以把健康的怒气发泄到同性别的邻居。”把两只鸟放进同一只笼子,也可能出现同样的情况。
    另外,在最不可能有攻击性的配对如“母子”之间,也有攻击致死现象。“一架飞机低空飞越一银狐农场,使得所有母狐吃掉了自己的子女”;如果孵出的小鸡发不出叫声,母火鸡就会啄死它。康拉德•洛伦兹认为原因就是小鸡的叫声能诱发母鸡的抑制本能,如若没有这种抑制,则攻击本能表现出来:“母亲之不攻击子女的事实决不是不证自明的法则,而必须以特殊的抑制后才能得到保证”
    还有最容易和人类比拟的迁怒行为。一只攻击冲动发动的雄鸟,可能由于进化出来的抑制不能去攻击配对的雌鸟(仍然对它表现出攻击冲动),转而攻击任何邻近的目标;一只被强大对手压制的兽类,可能去撞树、拔草发泄攻击冲动;一个在外面毫无攻击性的人,回来对亲密的人发泄怒气——这种人和动物的类比是康拉德•洛伦兹喜欢做的,也是这本书最受争议的部分。
    然而单一基础本能从来不能决定动物行为,基础本能的角力也不足以解释它。因为每种动物都会进化出极其不同的“仪式”,而这些仪式会固定化为新的本能。正是这无穷多样的进化出来的新本能,使得动物行为的终极因果解释非常难以获得(它正是生态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对于仪式行为的重要,康拉德•洛伦兹写道:“有些本能活动,就进化上而言,是最近才从仪式中独立出来…但是它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压倒其他对立的驱力,如饥饿、性欲…比如,鹅群的一个庆典仪式行为…红冠鸭的煽动行为…”。
    近年来,动物的同性恋行为时有见报,引起读者的惊异。其实不同的动物表现出来的同性恋行为,是由不同的进化过程所致,即它们的解释是极其不同的。而通常对此的“科学”解释是对它们脑部结构功能的描述,比如“同性恋动物脑中控制求偶的脑区域明显比异性恋小”——就算它是对的,也只是给出了一个“切近因的解释”,对“这种动物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行为”这个问题,此答案并不能让人满意。相比之下,康拉德•洛伦兹对灰雁的同性恋行为的解释是让人满意的:“假如一只年轻的雄雁向另一只雄雁提出做伴的胜利叫声,而且被接受了的话,它们发现彼此做伴比雌雁做伴要好得多。既然在雄雁之间的种内攻击比雌雁之间要强烈得多,而胜利仪式的倾向也强烈得多,于是如此的雄性偶伴在其居处可以得到相当高的社会阶级地位,假若不是最高的话。”
     1973年康拉德•洛伦兹因动物行为学上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但他的“攻击”说并不是个公认的结论。弗洛伊德的攻击模型更广为接受(攻击是由挫折引起的反应)。也有很多生物学家相信攻击行为是由维持种群平衡释放的信号素引起的。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