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力——腾出对过去拥抱太紧的双手,从心开始_自律力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励志 > 自律力 > 自律力——腾出对过去拥抱太紧的双手,从心开始
念小娜 自律力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5-04 20:05:10

自律力——腾出对过去拥抱太紧的双手,从心开始

文/念小娜 Silvia
书名:《自律力》
作者: [美]马歇尔•古德史密斯 (Marshall Goldsmith) / [美]马克•莱特尔(Mark Reiter)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在书本的一开始作者就提出这么一个观点:作为领导者,第一个要管理的是自己,即自律。
不单是领导者,我们每个人都一样,自律能力的高低也影响着人的成就,这不需要去过多的解释,从我们自己身上就可以有感觉,举个孩子的例子:
同样的课程,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讲课风格,不一样的是每个孩子的理解力,以及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其实也是自律其中一部分,孩子是否能够课前做好预习,并将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并且通过老师的课程进行总结或者及时提问;是否能够及时做好错题记录并去回顾;是否能够自觉进行复习……
我们可以去回想下自己的童年,很多现在的习惯是否是从小养成的?如果有养成这些学习习惯,现在是否有继续延续——比如工作中会去做好计划;进行新项目前进行调研、对比;在完成工作后及时进行总结和优化……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么些想法:
为什么我的习惯养成总是半途而废?
为什么我难以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为什么一天下来感觉做了很多事情但实际上真正完成的一件也没有?
……

《自律力》列出了影响我们走出困境,实现理想的几种因素:
一、改变难点:
1、总觉得不是自己的问题,是别人要改变——这尤其在父母对孩子、夫妻之间更容易发生。但实际上想要别人改变是最困难的,除非自己愿意;而有些时候,是我们以往的错误观点导致认为不是自己的问题(比如孩子的自卑、没大没小、任性等,很多时候是我们的教育方式需要进行调整)
2、不重视习惯养成及对其的误解——新的习惯养成至少需要21天,而要将之转化为固有的积极习惯需要不断地循环。而这不表示原有的习惯转化只需21天。实际有意义且持久的改变或许真的很简单,但简单≠容易。
3、不知道如何改变或不愿意改变——不知道比不愿意改变好一些,至少明白自己需要改变,只是不知道方法,只要愿意,方法总会有的。经常在课程上遇到一些家长会说:“我也知道啊,但就是这样子有什么办法,就那样吧。”其实我们最担心的偏偏也是最长遇到的就是这一类的家长:孩子在不断地进步,但由于固有的想法致使我们不愿意去看到孩子的进步,一直抓着其原有的缺点不放,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彼此的沟通及成长。书中作者提到这么句话——如果把过去和现在拥抱得太紧,很难腾出手来拥抱未来。

二、思维误区:
1、知道就能做到——概念混淆,知道≠做到
2、意志坚强,不会向诱惑妥协——过度自信
3、今天是个特殊日子——放纵(长久以往会出现更多类似的借口)
4、至少我比××强——逃避
5、不需要规划和帮助——轻视
6、我不会累,激情不会消退——错误理解精力
7、我有很多时间——错误认知,造成拖延
8、我不会分心,也不会有任何意外事件发生——不切实际期望,实际上是“小概率事件,高概率发生”
9、一次顿悟将会瞬间改变我的生活——只是短期
10、我的改变是永久性的——短期,这需要坚持
11、在解决老问题时不会带出新的问题——对未来挑战的误解
12、努力就会得到公正回报——对回报的误解
13、没有人关注我——错误认知
14、如果改变自己就不真实了——拒绝改变的一种想法
15、我有自知之明——过度自信

三、我印象特别深刻的部分:

1、12.7℃,人们更容易发笑——这让我想起刚接触工作坊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场内温度一定要控制好,即便是家长在上课过程中会冷,也只是提供披肩或者小毯子。

2、环境对人的影响无踪迹却不容忽视,从一种环境跳到另一种环境,往往两者之间的落差会让我们在无意中忘了之间的承诺,且情绪受到影响;每一次我们进入一个新环境,它的任务、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等细节都会发生改变,不断变化的环境改变了我们,需要学会营造环境。
这就是为何有些人在上完工作坊回到现实生活中后很快又会回到原先的状态。这时候可以做的事情是去创造类似的环境(如:复训、相关的同学定期进行总结、觉察到时及时回忆等)
同时也让我想起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以幸福365的形式,要求家长每天用爱的眼光看孩子,写出孩子的三个优点或进步点,同时提出了要求:不比较,不强加自己的要求,写的时候内容要具体、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这造成的环境变化是:随着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点越多,孩子因家长的欣赏鼓励越来越积极(良性循环),整个家庭的氛围同样也变得更加温馨。

3、解决老问题时不会出现新的问题。
当变化越多时,人性的不满足同样会出现,想要获得更多,于是更大的要求也随之出现,前面提到的写孩子的三个优点或进步点,慢慢地有些家长会将对孩子的关注(初衷)变成要求(出现新的问题)。这时候需要我们去觉察,有明确的目的(如:写优点的初衷是为了让自己更加关注到孩子本身的改变,对孩子进行更多的欣赏鼓励与认同,即心理营养的建立),监督机制。

4、格外对某些人的某种行为有特殊的反应(如情绪激动等)。这让我想到我们常提到的“情绪按钮”,每个人都会有这个“情绪按钮”,只是多寡、反应是否激烈而已。
不妨梳理下自己的情绪按钮,问问自己:我在什么时间或情况下会出现这种情况?诱因是?同样的事情,谁会更容易让它引发?为什么?
给自己一个安静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再进行下一步:这种行为产生的影响是?我的决定是?

5、诱因矩阵

自律力——腾出对过去拥抱太紧的双手,从心开始1

展开全文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