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尝则止也是死_致命接触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学 > 致命接触 > 浅尝则止也是死
致命接触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12-21 13:12:06

浅尝则止也是死

梁文道介绍这本书是这么说的,作者不是一个专业的科学家,但他是一个专业的作家。这其实就说得很明白了。乍听上去像是赞扬的话,只要你看过这本书,你就知道这并不完全是赞誉。
作者是著名的杂志记者,也出过书。但记者嘛——毕竟还是记者,和专业的医生或者理科生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呢?一般来说,记者——也包括作家,反正就是以写文字为正经生活的人,文笔是好的,但专业素养不足。科学家——包括医生、生物学家、数理化学家等,专业水平很深厚,但文笔有限,写出来的东西往往不堪入目或难以下咽。拥有这两方面技能的人当然就成为大家了,如Carl Sagen和Isaac Asimov等,差一点的也能成为小家,例如方舟子、袁越等。
但可惜作者只拥有其中一种技能。这一般会造成读者反应的两极分化,普通读者觉得写得挺好,但专业读者觉得平白没内容。如果是这样也好,但实际上是连这样也还做不到。
作者以写杂志文章的笔法来写这本书。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呢?经常看杂志的读者们都应该知道,那种一般涵盖三四页的文章,配点插图,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述说一种科学或者文化现象。
一般是这么写的,某某农场突然发现动物离奇死亡,接着人也开始发病了,科学家们开始找原因。哦,原来是某某病毒。这是一种什么病毒呢?原来这种病毒就是大名鼎鼎的什么什么病毒啊。然后开始介绍病毒的结构特质、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基本就是把教科书的相关内容翻译出来。最后再讲点教育意义,人类要注意环保啊之类的。
这种文章当然比教科书好看,甚至也比一般的小说好看。因为它有知识点,有教育意义,而且它还是真实的。悬疑等戏剧结构不会比小说差。但好看归好看,这种文章一般只适合在杂志上看,集合成书的话,就变成一加一小于二了。
病毒的主角们主要是Ebola、SARS、HIV等几个大头,基本每一章讲一个。但是各章之间难以联系起来,都是自说自话,即使能连也是勉强接上,就像某些运营商的网络,连上了也很快就断。这么厚的书,你可能看一两章觉得还好,再看其它就看不下去了,会觉得都是重重复复没什么新东西。问题就在这里。
其它作家的那些不也是这样的吗?像袁越的书,也是他杂志上的专栏文章结集成书啊。是的,但这里面也有区别。那些专栏文章的篇幅一般较短,而这本书的都很长。而且袁越的那些文章基本上是一篇一个知识点左右,你一篇一篇看下去,也不会觉得疲倦。但这里就不同了,因为作者知识有限,所以知识点也有限,一章里面只能靠故事支撑着,很快就撑不住了。
讲到这里,顺便讲一下作者在书里的知识点吧。既然上面说知识点少,下面我们就看一下知识点到底少不少。
病毒的历史比人类还长,也可以这么说,人类才是地球生态的入侵者。生物的基本生存规律就是活下去,人类是如此,病毒也是如此。所以病毒感染生物也只是为了活下去。
那病毒为什么还要把生物杀死呢,大家一起活不好吗?听起来很好,但实际并不是那么美好。即使病毒能忍住不杀你,你也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不去杀病毒。人体或者生物体的免疫系统本能地会去清除病毒,病毒为了自保,只能先下手为强。有些是把生物体很快解决掉,例如狂犬病毒,有些是把生物体的免疫系统摧毁,例如HIV病毒。
生物两大特征,说完了生存,另一个就是繁殖。病毒就是不断感染新的宿主,旧的死了就死了,反正有新的。这样说起来病毒岂不是无敌了。人类不也是这样吗?
人类侵入动植物家园,凶猛的野兽和恶劣的环境抵挡了一部分人类,但还是前赴后继地把地盘征服了。有的人类牺牲了,但也有更多的人类出生。
人类和病毒哪个更厉害一点呢?其实无论是人类还是病毒,都要遵循万物的规则。病毒不是无限地生长和进化的,它的增长和消退有一定的周期,每隔一段时间就爆发一下,然后又消沉了,因为生物体的数量少了以后,病毒也没了宿主,只能乖乖地潜伏。
应该从病毒身上学到规律。如果人类还是无节制地增殖和破坏,很快就会尝到圣光的制裁。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