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问题是任何一个愿意做一点点哲学思考的人都会思考的问题_时间的观念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学 > 时间的观念 > 时间问题是任何一个愿意做一点点哲学思考的人都会思考的问题
时间的观念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5-23 17:05:15

时间问题是任何一个愿意做一点点哲学思考的人都会思考的问题

       时间问题是任何一个愿意做一点点哲学思考的人都会思考的问题,而一部以时间为主题的书能够赢得较大的读者面,同时也能会更让读者混沌。这本书的作者也在试图破除只把时间作为一个物理学哲学问题来思考的传统,展现时间对于理解中国文化的意义、理解基督教文化的意义、理解技术时代的意义、理解近代科学中两大传统——数理传统和博学传统交互与整合的意义。

    这本书尽管主要是一部文化观念的史学书,但是也想表达对时间的某些哲学见解。人类所有重大观念的发生和演变,都必定或多或少的与文化背景有关,这本书用文化发生学的方式来描述时间观念的历史,也表明了与其他观念相比,时间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时间观的历史而言更为本质。

       这本书从从我们的时间经验分类说起,一类是标度时间经验,也就是关于事件定时定位的体验,一类是对时间之流变的感悟,也就是关于人生短促或无聊的感概。

       在标度时间经验中作者提到接受一种历法和计时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接受了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所有的人为时间单位都是文化的产物,计时体系是用来规范和协调社会生活的。但同时标度时间经验所强调的是两种观念:一是时间是时机的标度,二是这样的标度是通过测量获得的。但是人们越来越重视第二种观念,即通过测量而获得的标度体系,被认为是时间的本质,而标度原本的目的即把握时机却被忽视和遗忘。

    在对时间之流变的感悟中,这也是我们人人都熟悉的。过去、未来、现在是人们最为熟悉的时间经验,但它们构成了时间经验中最为神秘莫测的因素。时间的流逝令人惊恐,原因在于它的不可逆转。与标度时间不同的是,时间之流经验与人类的个体生命体验息息相关,因此是文学诗人吟哦不止的主题。

    关于中国传统的时间观,作者通过文献以及追溯时间的测量和标度。提出中国思想的特质是:对万物流逝、变化和不断生成的欣然接受。对于生、死的态度一直支配着中国人的时间观,即:肯定此生重视现实生活,对待死亡淡漠,或语焉不详或视死如归。这也是使得古代的中国人不信宗教、不信彼岸的真理,缺乏热情似火的宗教精神。中国传统的时间观念中是既有循环观,即:时的标度体系是循环的,四时、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的循环等等,也有线性观,即: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历史学是一切科学之王,历史是线性的、也是渐进和积累的。所以中国人既没有印度—希腊人意义上的循环时间观,也没有犹太—基督教意义上的线性时间观。

       而从技术方面来说,技术时代人的生活完全由时间控制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十分清晰而确定地展现在眼前。钟表时间来临,钟表作为一种计时装置,首先根源于对更小时间单位的更精确的测量要求。而机械钟的出现,改变了白天黑夜分别计时的传统,一种终年不变的、各地统一的普适的时间体系,开始取代从前当下的、临时的。局域的计时体系。时间正在脱离人们日常的,具体的生活的象征和制约,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我行我素的客体。可携带的钟表出现,使得时间开始扑向人类日常生活的每一角落。

      于是时间的暴政开始了,时间就是权力,这对于一切文化形态的时间观而言都是正确的。谁控制了时间体系、时间的象征和对时间的解释,谁就控制了社会生活。时间的暴政体现在,时间成了生活的指挥棒,时间成了最高的价值标准,定时成为技术时代的日常生活的一大突出特征,守时成了技术时代的美德。在时间的分配方案中,蕴含着一个引为前提的观念,即时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渗透一切的观念。传统社会的人所持有的时间在于活动的观念是不对的,并不是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才有时间,时间实际是无处不在的。

       时间被赋予价值,这是技术时代固有的本质,几乎所有的技术和装置发明都是为了获取或者节约时间,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克服慢,提高速度。时间就是金钱,这是我们熟悉的口号,时间是如此地有价值,人们不得不万分地珍惜时间,一方面人们尽量节约时间,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所有的时间,哪怕一点一滴都必须花掉,耗尽,不能浪费。这使得现代人陷入了一个十分奇怪的境地: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技术时代那样,人类能够占有那么多的时间,以至于他们需要发明和制造一些玩意儿来帮助他消磨时间。

      在这本书中关于时间之流的哲学阐释,分别是麦克塔加、伯格森、胡塞尔和海德格尔。

       麦克塔加主要的时间哲学观点是:他认为我们谈论时间实际上总是以两种有所区别的方式进行,第一种是有关过去、现在、未来等时间性术语的使用,认识事件或者是现在的,或者是过去的,或者是未来的,而且只能是这三种定位的一种,所有属于过去、现在、未来的事件构成一个系列。这个系列被他称为A系列。第二种涉及先、后等时间性术语的使用,任何两个事件之间都会发生这样的关系,一个在先一个在后,反之,或同时。所有具有先后关系的事件构成一个系列,被他称为B系列。他认为A系列是时间的本质,但同时又自相矛盾。他这一理论奠定了分析哲学家讨论时间问题的基本概念框架。

       伯格森则是发展出了一个以“绵延”为核心概念的庞大的直觉主义的生命哲学体系,他首先区分了两种时间,一种是真正的时间,一种是空间化的时间,自然科学的时间都是空间化的时间,而真正的时间被我们的直接经验所把握。自然科学把一切都数学化了,时间也是一个数学概念,被几何的线,代数字母T所符号化,被计时工具所度量,所以科学时间被表述成一个广延的、由一个一个单位所组成的均匀的流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就被这些单位所引导。他认为这个抽象的数学时间概念并没有把握住真正的时间,真正的时间是绵延,是远离一切概念和静止的东西。它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为我们的直接经验所感知,我们只要抛开一切理念,一切外在的干扰,沉心于体验内心的生活,我们就可以懂得什么事绵延。它是活的,是主动的这个流变的过程携带着过去的一切滚滚向前。柏格森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他在科学主义风靡一时,时间空间化至于登峰造极之时,指出了时间的独特性,时间有别于空间的诸多特征。他鲜明地反对几千年来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统,把实在看成时间的、演化的、正在生成的。而他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哲学界,还涉及到西方文学艺术界,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是伯格森哲学的追随者,也是其绵延理论的文学实践者。

      胡塞尔则是从现象学的角度,从内在意识的角度来发掘时间观念的起源。他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个时间向度结合在一起,作为意识的直接给与,从而保证了时间流逝感的原初性和直接性。最后一位就是海德格尔,时间则是与他毕生追问的存在问题紧紧联在一起。他对于时间观念的论述主要在《存在与时间》这本书中,他认为一切存在总是在“在场”的意义上被理解,而在场又总是时间意义上的,因此,存在向来是由时间所规定了的存在时借时间性而站出、显现和在场的。他说:此在在世的方式有三种,即现身、领悟和沉沦,分别对应与过去、将来和当前的三种时间性。他的学说里并没有完全澄清时间问题,倒是一直将它作为问题醒目地保持着,吸引着来者不断追问。

       要对时间观念的历史做一个透视,首先需要对时间的本质有一个哲学的把握,哲学家的思想也是作为我探寻时间问题的基础,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将继续沿着时间观念的方向研读。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