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出版界营业额连续大幅下降,退书潮涌。计有万余家的出版社、印刷厂、书店相继转让、倒闭。2001年,小林一博发出《出版大崩溃》的悲鸣,日本的出版界面临空前残酷的局面。
在这样的局面中,一匹黑马奔腾而来。
1993年, 42岁的见城彻以千万日元起家成立幻冬社,拥有“无名、年轻、贫穷和天真”的“革命四条件”, “用不服气对抗不景气”,制造了数量众多的畅销书,被称为日本的“畅销书之神”。10年时间,资本翻升四千倍。2009年,幻冬社已经涉足多个出版领域,被日经评为日本五大出版社之一,其余四家均为老字号。幻冬社成为世界出版界的奇迹。
见城彻何许人也?
见城彻,1950年生于静冈县清水港,高中毕业后,上京就读于庆应义塾大学。属于安保世代,即日本战后60年代初第一次反日美安保条约的时代成长起来的。他的血液中沸腾着“革命”的温度,即使是在出版这个行业,也被认为是一个“勇于跟别人不同,敢于打破出版传统”的人。
大学毕业之后,遍投履历,进不了中意的出版社,栖身专司实用书籍的“广济堂”。某次偶见 “公文式数学研究会”的招牌,奇而解之,策划出超级畅销书《公文式数学的秘密》,锥处囊中,崭露头角。并归纳出“原创、易懂、特异、感染”四项基本出版原则,这四项原则一直嘉惠于他。后来进入角川书店,主编《野性时代》与《月刊角川》,从编辑做起,一路干到董事位置,广交朋友,善缘潺潺。因为偶然的机缘,终于不甘只过平稳的日子,带领6个职员,成立幻冬社。
见城彻的奇迹来自哪里?
行动第一
见城喜欢马上行动。
有天,他经过一家唱片行,听到《Sherry》这首曲子,非常感动。于是千方百计找到作者尾崎丰(日本著名歌手,当红作家。20世纪80年代,他的歌风靡日本,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摇滚巨星),拼命表达自己的想法。作者尾崎丰在静静地听完见城的话之后,竟然说:“我希望见城先生能替我出书。” 见城由是打败了其他六家出版社,尾崎丰的超级畅销书顺利地由见城“接生”。
一次,他坐计程车,偶然听到了荒井由实(日本创作型歌手,词曲作家)的歌声,深深地沉醉。于是,跑遍她的演唱会,为她出散文集,想尽办法接近她。随着信任的加深,荒井由实终于自己说:“很多出版社想替我出书,但若是由见城先生负责,我愿意试试看。”
仅仅是看了《朝日新闻》一则报道,附加了村上龙(日本著名小说家,电影导演,其成名作《接近无限透明的蓝》销量达350余万册,是当代日本最为畅销的小说之一)的一张照片,见城直觉地认为,需要马上找阿部(即村上龙)!见面的时候,又被阿部“双眼散发着鸟类般的敏锐”所感染。这样,阿部就与见城开始靠近、开始合作了。
行动、行动,马上行动!
这是见城成功的关键,也是见城非常感动我的地方!
为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马上行动,这是见城给人最大的启示。一个好的感觉,赶紧抓住;一个好的选题,赶紧操作;一个好的规划,赶紧实施。如果要先报选题,仔细讨论,上级批准,环境可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煮熟的鸭子”可能已经飞了!你的直觉告诉你了,你选择了,就全力以赴。笔者曾经咨询好几个书业成功的民营企业家,请教成功最关键的秘诀是什么?答案令人吃惊地雷同:勇敢地做!我想起乔布斯的一句话:“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不是每一朵鲜花都能结果,不是每一次行动都有回报。为什么见城先生的行动有速度又有效果?
首先,做自己喜欢的,自己热爱的,感动自己的。
与作者交流中,那种感动是爱的种子。无论对方怎么折磨他,爱的种子在发芽、成长。“极端地说,只要作品能令我感动,只要愿意写出来,即使对方是变态狂或杀人犯,我也愿意听从他们的摆布。相反地,若作品无法感动我的心,就算再怎么爽朗和善的家伙,我也没办法和他交往。”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能够感动自己的,必定在一定程度上感动别人。这不是因为责任,不是上级的指示,不是协会的要求,不是评职称的需要:“热爱”是最好的行销帮手!这种内在的感动,必定让见城在与作者沟通、在与媒体交流的过程中,传达这种感动,感染别人,互相感染,形成合力,转化为一股又一股的冲力,冲向市场之海,掀起轩然大波。
其次,“摆平”作者。
编辑与作者交流,心态一定要放平。《亮剑》里面有一个精彩的细节,就是政委赵刚电话指导师长李云龙如何追女孩,政委说,要把身份摆平。人家喊你李师长,没戏。“李师长”要变成“老李”,才能够追人家。否则,一个领导怎么好去追一个女孩?
与作者沟通,出版图书,是一种典型的商业行为。商业行为是契约行为,行为主体,应该是对等的。编辑高于作者,则可能敲诈作者;编辑低于作者,则可能赏赐于作者。摆平作者,这是第一步,关键的一步。
1. 从低端的服务做起,等待机会。
见城曾经有好些年很少能在半夜三点前回到家,几乎每天晚上都在陪作者喝酒。文艺界生活拮据的朋友们常常聚会,喝酒吃饭,见城买单。见城说:“我认为当编辑确实酒量要好。”至此,很多人可能要感慨:没有机会当上好编辑了。这使得我想起:某人听了“孙康映雪”的故事之后,苦等下雪天。问之,则曰:好映雪读书。不亦迂乎?能够喝酒,有利于当编辑,但是,喝酒仅仅是当好编辑的方法之一。尤其是三更半夜不归,虽然是为了工作,未必需要学习,就像东施不必效颦一样。
见城做基础性的服务,不急于求成。哪怕要等上10年或20年。自信只要能和对方密切往来,一旦信赖关系建立起来,肯定会有联手合作的机会。“不管你手中有再好的王牌,只要出手时机不对,就是毫无用处。正因为这是费尽心思、绞尽脑汁策划的王牌,所以更得留意最佳的时机。”作者被这样的编辑盯上了,真不知道是该庆祝还是感到苦恼:简直和被鲨鱼咬住了一样,想脱身,难啊!
在交往的时候,见城刻意紧紧抓住具有关键影响力的几个关键人物:每个关键人物其实都是一张大网。此外,他还掌握前途看好的数位新人。有关键人物和数位前景看好的新人做后盾,其他的核心人物不断向见城靠拢。
2. 杀手锏
见城有一个杀手锏,就是称赞作家时,能够巧妙第称赞到“最渴望被人称赞的那部分”。挠痒能够不偏不倚,射击能够百发百中,真是难以企及!这不但源于他的细心观察,还源于他早年的自卑——因为自卑,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夸奖,甚至,为夸奖设置了很多的可能。
见城认为,“编辑必须要有自卑感”。
现在,他是畅销书之神,而曾经,他是丑小鸭。
见城先生曾经因为许多原因而自卑:家里贫穷、长相不佳、体格瘦小。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甲、乙、丙、丁、戊五个等级的成绩评量,他永远都是得“丁”。当时,他总觉得:走廊上的同学们仿佛全都在嘲笑他,为此,连下课时间也忍着不去上厕所。“正因为我年少时代经历过各种心灵创伤,如今才有能力指责别人。”“依我看来,受过的精神创伤愈大,愈能说出刺激对方的言辞,同时也愈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这里,见城先生要表达的,可能是曾经自卑过很有必要,或者,曾经的自卑也是宝贵的财富。如果一个人总是很自卑,别人与他交流,一定非常疲惫——还有什么事情比扶起别人的自信更让人疲惫?在自卑的状态下,见城先生能够与那么多作者、同行勇猛地“肉搏”吗?
见城先生走过了自卑的沼泽,成功地走到了自卑的反面——自信、自强。只有高度自信,才能够发现好稿子,就去争取,不怕有多少家出版社已经在谈,也不怕这个作者是如何难缠。总之,见城先生是一个信心满满、希望在手的男人!其实他自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说:我有种奇妙的自信,自认为“个人身份的见城徹”,绝对也有能力与作家或艺术家们共创崭新的未来。
从小没有自卑经历的人,大可不必因此而失落,须知,你天生的自信,能够让你平和地看待这个世界,能够让你的自信变成宽容,如同无边的虚空,温暖而舒畅地包裹保护着你和你的朋友,如同阳光编织的毯子。
向死而生
“每天都过着磨难精神的日子”而又没有精神高度的人,一定会崩溃!见城先生在这样的日子里,愈挫愈勇,是因为他的内心,点亮着哲学的明灯。
见城说:我这个人只能在无聊的自我膨胀和自我厌恶,或者说优越感和自卑感的“夹缝中”才能思考。
作者所谓自我膨胀和自我厌恶的“夹缝”,或者说优越感和自卑感的“夹缝”,读者需要仔细体会一下二者的摇摆幅度。这样的“夹缝”其实是非常辽阔的。正是这样辽阔的摆动,才有巨大的震荡的空间,作品的涵盖面宽,矛盾的对立面鲜明,人生的体验丰富。这样的“夹缝”,可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我认为必须拥有极端矛盾的性格,才能涵盖中间的一切,增加自己的广度在编辑的世界里,若不能兼具诚实与诈骗者的角色,便无法生存下去。一个人感到“凡事顺利”的时候,其实是最充满危险。辩证的好处,就是在挫折时看到光明;得意时想到悲惨。辩证思考问题,人生因而能够不偏不倚地冲锋在“中庸之道”上。
死与生,也是一种“夹缝”。
“对创作者来说,正因为地狱才遍地黄金。”与之相随的,是作者“黑暗中的跃进”。
见城说:“我们根本就是为了死亡而活着。”他有很多关于死亡的观点很值得商榷,比如,对于自杀的期待;比如,对于冲动赴死的恐怖分子的赞美。
然而,能够不断有死亡的意识,弥足珍贵。从某种意义上说,见城是一个向死而生的人!
佛陀临终前说:
在一切足迹中,大象的足迹最为尊贵;
在一切正念禅中,念死最为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