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把查尔斯•汉迪的《工作与生活的未来》看完了。第二次看总会比第一次理解的多一些。
当初买这本书的时候既不是冲着封皮写的“当代最知名的管理大师”去的,也不是因为对管理有兴趣,只是“工作”、“生活”“未来”这三个有魔力的词组和在一起,让我很想看看工作与生活的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那时的我才刚毕业对工作生活有很多设想。
书到手之后,很不解:明明是《The Age of Unreason》的英文标题怎么翻译成工作与生活的未来的?难道是一种营销策略:工作生活未来的名字更能刺激人们阅读的欲望?第一遍读下来,竟有些后悔,干嘛买这么一本书,书中有的地方都写着“这是写给高管们看的一节”,这对我有什么用呢!
这次读它已经是工作几年之后了,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但是并没有像我当初设想的那样进行着。换公司,做项目,总是很忙,可忙过之后似乎什么也没有剩下。我到底要怎么面对工作与生活呢!我又被它的名字吸引了,从书架上取下重新读了起来。
作者一开始就提出“这是一个非理性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未来是由我们自己塑造的。在这个时代中,唯一可以预见的就是一切都无法预见。”虽然作者是外国人,但是这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世界对组织的要求越来越苛刻,组织要高效,要有竞争力,所以他不能像以前那样有太多的负担,不能管你吃管你上学还有看病。他不再是家长,他只负责提供产品。以前的组织生产一个产品,产品上的每个零件他都会生产,但是现在,组织完全可以将这些外包出去,或者买现成的。人员上也是能省则省,需求大时多招些人,需求小时少招些,甚至用兼职的人员。组织在运作时也不再是中央集权,决策来自于拥有信息最多的地方,也许是高层也许是底层。中央的核心越变越小,他们不再事无巨细,而是规划,总体决策,监督已经帮助。地方也有了充分的自主,只要在年末能提交上一份达标的利润清单。
组织已经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个人在这场变化中也必须做出改变。我们不再像上一代人那样可以缓慢地等待着变化,我们面对的是不再有保证的明天,高薪高职位不是一成不变。这样的时代给了我们更多的压力,也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你不必只做一份工作,你可以做兼职,也可以在不同时期做不同的工作,也有了让工作适应生活的可能。
不管是组织和个人要如何面对这些变化呢?——“我们也必须随之改变,但是应该如何改变呢?——更加严肃地对待学习!”这种学习不是学校里所谓的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读书,读完书就将他丢在身后的学习。“真正的学习是如何去回答问题,或是如何解决问题。”作者给出了一个学习的车轮:提出问题,及时作答,检验答案,进行反思,然后引向另一个问题,不断循环。问题必须是由自己提出,要在学习中发现,在学习中成长。
到这,我看到了组织发生了哪些变化,作者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理清了变化的本质,也给出了应对的方法。他写这本书的时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如果早点看到此书,那会对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对自身的规划有怎样不一样的认识啊!
作者写到这里是不是可以结束了,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所处的发生变化的时代,知道了如何应对这些变化,但是作者想的更多。
这个变化的社会更看重财富效益,那如何利用财富分配财富呢?我们是否可以为后世留下些什么不朽?社会的两极分化会不会加剧?以后的组织会需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更看重人的才能,那些精英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那弱者呢?现代人的悖论是为了休闲而忙碌个不停!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呢?
作者也做了若干种的设想:如何更快地发展教育才能把握未来?教育是否可以融合组织与教学?学生在毕业时学校应该给与什么?如何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如何推动学习贯穿一生?政府又需要作哪些颠覆性的改变?……这些似乎离我们有些远了,但作者旨在启发思路,让我们思想。“挡在前面的难题就是学习的导火索,也是改变的导火索。”作者也说他自己在管理中做哲学的思考,他的思考也在启发着我。
“我希望,各种宗教和信仰都更多地将目光投向外界。努力在尘世建设天天,才是进入天堂的最好保证。
最后,我还要寄希望于人的本性,尤其是女人的本性。我相信很多人追求那些成功的标准都是出于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以及为了证明自己。当我们成熟起来以后,就可以不再需要这些伪装了。我知道,每个人生下来都有一定的原罪,但我也相信,还有原善。我所倾慕的是那些成长迅速,胸怀坦荡的人。这种人往往不是从组织中一切都要循规蹈矩的位置上成长起来的。我认为在即将到来的这个世界中,组织会更松散,虽然有着许多的威胁与危险,但更多的人都可以从更早的时候开始不必伪装,以真实的自我面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