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作者读《写作风格意识》的笔记_The Sense of Style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心理 > The Sense of Style > 一名作者读《写作风格意识》的笔记
古典 The Sense of Style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7-04-02 19:04:38

一名作者读《写作风格意识》的笔记

《写作风格的意识》的读书笔记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史提芬。平克的《写作风格的意识》。

这本书从一个心理学家和作家的角度去探讨,怎么样写好一篇文章。写好文章的第一条,是建立一个正确的风格、我的理解就是文章的“品味”。

读完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写作这东西是有规律可询的。写作本身是一种逆向工程,那什么叫写作的逆向工程呢?

我们在认知的时候,把一些线性的文字、概念储存成树状的知识晶体,然后储存进大脑的,我们是通过一行一行来阅读的。把这个事情倒过来,就变成了写作——把脑子里的知识晶体取出来,然后在纸上线性展开。最难的部分在于,你很难回到你完全不懂的状态,重新教别人一次。


第一章 耳感
作者的第一章就谈到了“耳感”。
人类最直观的2种学习方式,就是看到,说出来,写作是近百年发展出来的技能。所以红楼梦的电视剧看的人远远多于小说的人。
好的作者是能把抽象的概念、术语重新变成具象化的场景,好听的音律。而对于这种好的文字的鉴赏能力,就是“耳感”。
有耳感的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意向、以及悦耳,符合音律的内容。

作者举了很多好的例子:

如何解释平行宇宙和弦论
比如说广东话的评球
比如Lolita

这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我不喜欢梁文道讲故事的方式——他让懂的人有畅快感,但是让大部分人很烦。
最后,第一章总结到:
要用清晰的词语表达具体的意向,而不是用耳熟能详的词表达抽象的概念。要专注读者的视线亮点,他们的目标;用简单的名词和东西,用有些有意思的形容词;创造惊喜生动的细节;


第二章、什么是古典风格的写作?
古典风格就是丢掉一切掩饰,清晰直接的指出值得看的东西。好的内容很少用术语,他是假设与读者平行的,让读者觉得自己是个天才,而很多人的写作方法让人觉得自己是笨蛋。
所以要把术语降低到最基本你的程度,有条不紊的讲出来,引用大家熟悉的类比,其实需要大量的认知方面的辛勤工作和熟练技巧。你写不明白,也是你想不明白。

后面提到了大量的写作的坑:滥用引号、语言模糊、陈词滥调、僵尸词语——总之学术腔、法律腔。也针对每一个给了很多解决方法。

比如说,他就不建议使用“非常好”这个表达,因为非常让好有了等级,变成了好和非常好的比较;更聪明的表达是用“好”。更有趣的是马克吐温的建议——直接在你想表达的词语前面加Motherfucking 然后编辑删掉以后,正好就是你要表达的。

记得重点——古典风格的核心是假设作者在和读者平等对话,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世界万物。避免那些吞吞吐吐、标记语言、回避笔法、专业词汇、陈词滥调、没必要的被动式和僵尸词汇,那些都是指向真相的障碍。


第三章讲的是更底层的——写作是学习的逆向工程。

为什么人们很难写出平易近人的文章?因为我们有两个深层的认知偏差——术语使用、功能指向。
在我们认知的时候,我们需要收集散落的信息形成知识晶体(里面仔细谈了为什么要形成知识晶体,因为人的工作记忆是一坨坨的,只能容纳3-4陀。作者举了一个MDPHDIWDPKFCWWRD的例子)。所以我们储存了大量的术语,用来作为符号,把东西模块化,可以调用更多的知识。这在认知层面,其实是一种捷径。

但是在表达的时候,我们则需要逆向工程。这些我们熟悉调用,而且理解内涵你的词汇,反而成为了他人的认知障碍。需要我们重新把这些抽象词汇还原到具体场景才有人懂。

另一个就是功能指向——举了一个如何用一盒图钉吧蜡烛钉墙上的例子,解释专业人士往往对于物件有很强的功能使用性,也就会把“显微镜”当成“仪器”,让文章失去细节。

总之,我们为了学习而尽可能抽象细节,而为了让他人理解,我们必须还原细节。而你对一种知识越是熟悉,越是了解,你就越难以去把它交给别人,因为你实在是太熟悉了。

这个时候,体贴就变得非常重要——好的设计师能理解使用者的感受、好的教师理解人面临的认知难题,而好的作者理解阅读者的认知难度。这的确是个难题——认知水平的分布是钟型的,在你表达水平之上的人,永远嫌你啰嗦;在这个水平之下的人永远嫌你讲不清楚。需要选择一个好的切面。

但有一点值得反复提醒,就是他们永远比你想象的水平要低一点。

具体该怎么办?
2个方法,第一就是个隔断时间自己去看,第二就是让一个目标客户读一读,然后转述给你听。


第三章、最后一章都是讲语法的。说实话,中国人语法很好,看他的反而不过瘾。

有个强有力的观点:
语法思维是电脑程序的一种原始版本。
写作是一种树状组合,把网状思想转为树状结构用线性方式表达。


第五章 一致性圆弧

为什么有些人单个句子都很好,就是连在一起读不顺?就是缺乏“内在一致性”。
也就是是文心雕龙里面谈到的“文气贯通”?

也许会有这些障碍:
1. 缺乏主题明确;有的是没有直接说主题,有的是没有紧贴主题。
2. 几个主题间缺乏清晰有力的关系和结构(那个大脑结构拉近的例子)。当然结构不止一种,牛逼的甚至能够把2-3个结构线搞在一起形成多线索。
3. 为论据重要性配备均衡的文字分量。

什么是一致性?
要有从头到尾,贯穿一直的主题。
不仅要有这个隐线,明线也需要。主题词的位置、主题们的关联、术语的内在一致性——主题需要一套完整的UI。

“没有一个句子是孤岛。链接从一颗树到另一颗树。形成一个一致性的外边缘圆弧。”
就好像一棵槐树,叶子生长在一起,形成了整体的形态,但是每一片叶子都展现树的调性。

这一章的几个例子都非常无比精妙:风筝、鹭的回答、战争史的开头。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