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裹式儿童和俄狄浦斯情结的泛化_儿童的利益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心理 > 儿童的利益 > 包裹式儿童和俄狄浦斯情结的泛化
菟湄 儿童的利益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7-13 23:07:15

包裹式儿童和俄狄浦斯情结的泛化

我用一天的时间阅读了第四章《禁闭》。虽然篇幅不长,但不知道是译者的水平,还是作者作为精神分析学派一员猛将那种臆语式的风格,使中心显得支离破碎(很大可能也是自己才疏,不能领悟材料间的内在脉络)。对于这样一本学术性著作,如果要我对整本书写800字书评的话,这种高屋建瓴的水平我是不行了,所以只能试将第四章概括并思考之。但同时,解读的本身可能就是一种误读,好听一点叫意义的建构,姑且作自己的笔记罢。

从西方中世纪到现在,由于社会和家庭场所的私人化,儿童比在中世纪受到了更多的禁闭。这种私人化缘自对安全感的渴求以及对更美好阶级的仿效。它逐渐导致城市区域的贫富分隔,改变了城市的生态,进一步导致较低阶层对较高阶层的虚幻性模仿。同时,这种禁闭不仅是空间的,也是文化的,由于原罪观,幼儿被盖上软弱和易受败坏的标记,因此被森严的教养限制着。多重的禁闭下,产生了“包裹式儿童”,这种儿童失去了对外界的感知力和免疫力,失去了自由和选择权。同时,由于它使人无法释放“里比多”,并导致了俄狄浦斯情结的社会性泛化,所以这又产生了潜在的社会安全隐患。

用最简单的话语即是,越保护幼儿的安全,将使幼儿(乃至其成长之后)越没有安全感——而这种不安全感是可以代际延续的,也将使幼儿因无法承受危险而越没有安全!

而这只是最简单的道理,而作者进一步用另一种逻辑——精神分析学——来论证,过度保障幼儿不受危险伤害,将使幼儿无法正确处理对死亡的欲望及畏惧,当死亡不在生命的彼岸时,人更甘于做铤而走险的事情,甚至可能以生命的代价获取强烈感官刺激的快乐或是世俗中的利益,并无法完成“本我”(死亡欲望)与“超我”(社会责任感)之前的融合。

作者建议,父母应让幼儿充分体验和决策,而非单纯用禁闭去维护幼儿的安全,同时提出了以化解泛化的俄狄浦斯情结为出发点的安全教育对策:父母要让自己服从和孩子一样的法则;任何禁忌只有对父母也成为禁忌时,对儿童才有意义。与幼儿站在相同的立场而非对立面,才会使幼儿不再认为是父母限制他仿效他们长大成人。这才能让幼儿产生信任和安全。

另外,这一章也让我知道在中世纪,真正的社会文化的传承不是通过社会教育——那是没有文化修养和底蕴的。而是通过与生活中实践其所教知识的人进行交往而获得。这确实是一种新的领悟。同一阶层的前辈的言传身教,类似于动物和原始人的教化动作,然而才带上了历史必然的印记,在那个时代,被认为是优于社会教育的最好教育方式——所以夸美纽斯后来对于班级授课制的论证(甚至其论证的隐喻式)才成为必然。

但是,对于该隐与亚伯故事的隐喻我且不能理解,而作者对于日本式隐私的完全开放那种赞赏的态度,似乎仍是初级的。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