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怀旧&共鸣_五岁时,我杀了我自己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心理 > 五岁时,我杀了我自己 > 距离、怀旧&共鸣
狸太公 五岁时,我杀了我自己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02-17 09:02:00

距离、怀旧&共鸣

为什么喜欢这本书?我实在是很难用一种条分缕析的方式对这本书的价值加以分析,很多时候,正如我在短评中所论述的,对于一本书的喜爱体现在一种不可言述的共鸣。往往这种共鸣表现在读书过程中的耽溺和结尾处的豁然,而最后的豁然,往往是让人泪流满面。

向老师推荐这本书时,她问推荐的理由,说实话,这实在是一个相当难以回答的问题。我喜欢这本书,只是单纯的一种喜欢而已,如果非要用语言来表达的话,我只能用读这本书的三个感觉阶段来加以诠释。

那便是:距离、怀旧&共鸣(一开始想的是反思,思来想去还是共鸣这个词更加合适)

距离,本书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样,是一篇第一人称叙事的小说,而和《守望者》不同的是,守望者选择的是一位叛逆少年的视角,而本书则是选择了一位八九岁男孩的视角。我们或许大多记得自己的叛逆,却全然忘了当年的童真。在初开始阅读本书时,对于本书主人公言行举止,都有着一种隐约的距离感,再加上本书双线叙事的叙事风格,初开始实在是很难有代入感。

本书主人公的经历,也并非我们常人童年所会经历的,这一点,也是距离感产生的重要缘由。

但是随着读书的深入,很多桥段或说是情节,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桥段和情节让人会心一笑。曾几何时,我们也曾将父母赠予的玩偶赋予生命,也曾夸张地认为亡故之人只是暂时睡着了……对于生、死、性,在最初最懵懂的时刻,我们是如此的相同。

渐渐发现,距离感消失了。我们也曾犯过错误(在大人看来),也曾遭到训斥或严惩,也曾因为世俗而绞死了曾经的自己,也曾有过童真,有过幼稚,有过纯洁。

五岁时,小波杀了他自己;那我们又是在是什么时候杀掉了真正的自己?我们已经不记得了。

最后,将全书的最后一段,抄录于上。

我就这么穿着睡衣站在走廊上,看着爸妈的房间,里面好暗好暗。我听着,还是没有听到任何声音。然后我在走廊里说了一句话,很轻很轻地说:
有人在吗?

展开全文
有用 5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