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谨慎的态度对待研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展现学术_微反应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心理 > 微反应 > 以科学谨慎的态度对待研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展现学术
潭影空灵 微反应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1-07-15 13:07:31

以科学谨慎的态度对待研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展现学术

       我很早就开始对微表情、身体语言感兴趣,陆续看过国内外出版的此类书籍若干本。而《微反应·小动作背后隐藏着什么?》一书,可以算得上国内学者第一次对这项研究进行原创性的归纳和总结。我们可以在江苏卫视的《非常了得》综艺节目中看到本书作者,中国政法大学的姜振宇老师的踪影。姜老师因《非常了得》而名就,也将必然因《微反应》系列丛书而功成。

    我个人对本书的整体印象。用一句话来概括:以科学谨慎的态度对待研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展现学术。一本非虚构类的通俗书籍写出了学术范儿,却又没有学术专著那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功力和认真的态度。整本书图片、表格丰富,装帧排版美观,读起来赏心悦目,轻松愉快。

    从内容上来看,《微反应》一书最大的优势有三点:一是对“微反应”概念的界定,二是对“微反应”的分类,三是对运用微反应的原则的阐述。

    我相信大部分人对“微反应”一词感到十分陌生,没错,这是国内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创造出的学术术语。原文中的定义是这样描述的:“‘微反应’的全称,是‘心理应激微反应’。它是人们在受到有效刺激的一刹那,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的不受思维控制的瞬间真实反应。”我们将“微反应”与国外的术语进行比较。Micro-expressions,由学者Haggard和Isaacs率先发掘,并由Ekman深入研究并将其发扬光大,micro-expressions将其翻译为中文为“微表情”,Micro-expressions这一术语有其局限性,首先它的出现往往在一定的语境中,国外学者在提出micro-expressions时,往往会强调“facial expression”即面部表情。很显然,“微反应”一词的内涵更加丰富,它不仅包括微表情,还包括身体动作和微语义(词汇、语法、声音特征等的微反应)。还有一个术语叫做“nonverbal behavior”,译为非语言行为,我认为这个术语与微反应的内涵更加接近,但是非语言行为强调的是不用言词表达,言语行为以外的行为反应,并没有强调“不由自主地表现”,“不受思维控制的瞬间反应”。所以,非语言行为还包含有意识的表情、身体、语音语调等行为,“微语义”中与语言有关的反应也不在“非语言行为”的研究范围内。姜老师将“微反应”一词译为英文为“micro-expressions”,因为“expression”不仅有面部表情的意思,还有反应、表达的意思。我觉得“micro-reaction”或者“micro-response”也能表达“微反应”这个术语。在心理学中刺激反应就是用“stimulus-response”来表达的。

    在此谈到国内外术语的对比,我既不认为国内术语更先进,也不认为我们应该遵从国外学者的术语。国内外术语没有高下之分,都是为了清楚的阐释学者们的研究内容。“微反应”一词清晰地展示了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研究的概括,相信这个词语,会成为2011年的热门词、关键词。

    再谈谈对“微反应”的分类。前面已经说到了“微反应”不仅包括微表情,还包括身体动作和微语义,这是微反应的概念界定。本书主要介绍的是“小动作”,也就是身体微反应。姜老师将微反应的类型分为八种:冻结反应、安慰反应、逃离反应、仰视反应等。我不清楚在《微表情》一书和《微语义》一书中会不会还是以这个分类为基础。但是这种分类方式用在身体微反应中真是太合适、太恰当了,而且绝对具有创见性。拿这本书与皮斯夫妇的《身体语言密码》对比,《身体语言密码》一书中,将身体语言分为手、手臂、手指、触摸、眼睛、领域空间、腿部等,整本书看下来,内容相当丰富,但是太分散了,无法在心中建立完整的体系。而《微反应》一书,从人类的本能入手,追根溯源,通过“刺激-反应”类型的不同将微反应分为8种不同的类型。这种方式更加科学、系统,使微反应学习更加容易。因为这一点明显优势,我认为很有必要将本书翻译为英文,与国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虽然这八种类型前人多多少少有提及,但是我从国内的译著中的确没有发现过这样系统的表述。(我有种想自己翻译的冲动,奈何能力不足啊!)

    接着说说对运用微反应的原则的阐述。微反应主要运用于“抓谎”。美剧《lie to me》,港剧《读心神探》都充分(并夸张)的展示了微反应在“抓谎”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电视剧不是科学,盲目根据电视剧中的知识进行运用会犯教条主义错误。这本书的严谨之处恰好表现在它充分阐释了抓谎的原则(见P31)和“微反应分析方程式”(见P32)。“在判断观察对象是否说谎时,最重要的是将观察对象的反应与基线反应进行对比,如果出现了差异,则很可能对方说谎了,他(她)的真实意图并不如其所说。”我认为本书的读者最应该仔细看并牢记的便是第二章的内容。个人以为关于“基线反应”方面的内容作者可以写得更翔实一些,多举一些具体的典型的例证。很多人看完书后会兴致勃勃的尝试抓谎,抓谎成功后也会洋洋得意。我个人觉得微反应的应用不仅限于抓谎,运用微反应最终是为了了解人的真实状态,探求出现这种状态的真实原因——重要的不是一个人说了谎,而是他为什么说谎。抓谎这一行为会怎样影响人际关系——改善or恶化?这个问号需要我们每个人的思索。

    最后,我想补充说些本书的小遗漏。比如,爱恨反应这一章,就太简洁了。如瞳孔放大极有可能是sexual arousal的表现,女性在面对男性时玩弄头发极有可能是好感的表现。疼痛反应虽然不属于某种情绪,也应该在书中提一提。

    再次推荐《微反应》一书,希望姜老师即将付梓的《微表情》、《微语义》两本书能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这条评论转载自我自己的博客:http://blog.163.com/zhumodanqing@126/

       博客还有一些关于微表情、身体语言的内容。欢迎来访。

展开全文
有用 8 无用 2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以科学谨慎的态度对待研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展现学术”的回应

Anita 2014-10-10 21:22:08

爱恨反应这一章不仅仅是太简洁了,而且常识性的东西(比如羞)解释得太多且重复,简单把羞归结为不自信也不够严谨。这本书实际上只能算一本很浅显的入门读物。

Roby 2012-01-02 17:51:06

必须要先认识到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每个人接受到的教育和文化影响不同,很多行为只是个体由于自身经历和环境影响形成的下意识动作,如果完全生搬硬套,那这套理论去观察别人的反应做出判断是有所偏颇的

芦荟丝瓜 2012-01-01 19:08:46

真的很好嘛?

尘埃踱步 2011-07-15 15:00:49

看得很仔细,有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