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癖”不及“怪”的界限在哪里_怪癖心理学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心理 > 怪癖心理学 > 有“癖”不及“怪”的界限在哪里
fenglong88 怪癖心理学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6-05 21:06:52

有“癖”不及“怪”的界限在哪里

这本读完后,一直想写点感受出来,但一直没有动笔,因为一直处在一种比较纠结的状态之中。


这本书作为一本心理学的通俗读本,是十分成功的。作者避免了使用心理学术语和晦涩的表达方式,以精心挑选的事例作为先导,阐释从平常人到知名人士的生活经历,解释这些人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从而给出心理学的解释,让人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一些心理学的概念。此外,作者在分析人物心理时,使用了贴近读者的笔触,在追溯人物生平经历时,力求细腻地再现人物心理状态的解说,均大大增强这本书的可读性。然而,我的困扰其实书外的一个问题。

  本书的书名中有“怪癖”两个字,正是由这两字产生出的一个疑问一直困扰着我。

“癖”与“怪癖”的界限在哪里?

“癖”本身就是由”病“和”僻“各取一部分组成,从这方面来看,癖,本身就指向一种非正常的状态。然而,在我国文化中,对于“癖”的认识并不完全是贬义的。略去和本书的相同一些内容,只看不同之处的话。我们可以看到一番不同的风景。

林逋隐居时养鹤种梅以“梅妻鹤子”之癖成为美谈。如果说苏轼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准确地概括出嗜物成癖的心态的话,那么他的“非人磨墨墨磨人”则完全显示了其身在“癖”中的乐趣。明末的张岱甚至主张”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这种以癖验人的观点,固然有些偏颇,但却可以从侧面看出中华文化中对癖的另类视角。至于《聊斋志异》中的石清虚蓄石成癖,以至于不惜减损自己寿命的行为,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而细查本书中的“怪癖”二字,无论是从最求完美的自我伤害到宣泄快感的自我放纵,还是从孤单失群的臆想猜忌到逆反乖悖的嗜虐行为,抑或是从双重人格的自我保护与矫正,到依恋外物失去自我的危险,以至于忐忑畏惧的不安心理。这种种怪癖行为,大多数指向是或他人或自身非正常的伤害行为。这时,我也许可以说。正是这种伤害行为的出现,才是区分开“癖”和“怪癖”的标准。

对于“怪癖”的形成,心理学家往往要追溯每个人的生长历程,尤其是童年的经历,这一点起码可以证明人的连续成长的过程,这一点尤其对教育行为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为什么中国文化对“癖”有着一定好感呢?

作者在本书的结尾处,从两方面进行了归纳:一方面“人类最根本的欲望,就是本能地将自己保护起来的欲望以及谋求他人认可和爱的欲望。”;另一方“就是与他人的沟通“。这两方面,无疑是人的安全需要、稳定需要和群体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无论是“天地君亲师”的顺序还是“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观念,还是“仁者爱人”“兄良弟悌”的原则,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满足这两方面的需要,也许这才就是传统文化中人们对及“癖”不及“怪”的包容态度产生的原因吧。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