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拉麵加片檸檬---攝影和美學之間的口味平衡_摄影美学七问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摄影 > 摄影美学七问 > 給拉麵加片檸檬---攝影和美學之間的口味平衡
夏小夏夏了夏天 摄影美学七问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8-12-04 18:12:16

給拉麵加片檸檬---攝影和美學之間的口味平衡

在台湾写的读书笔记,给这里开开荒

參考書籍:《攝影美學七問》
《人與土地——阮義忠攝影集》,均由阮義忠先生所著


寫在開篇

我總覺得,人文學科的人都會有那麼一點小文藝情結,鍾情於某種記錄和呈現的方式,或者文字,或者圖片,或者影像,或者繪畫。
於是我不免俗,學了大傳這個忠於記錄和溝通的專業,也沾染上些自己都覺得珍貴的習慣,比如記下生活中每一件微小的事,遇見的每一個小交集。
我沒有系統地學過美學理論,也是從這個學期才開始操作攝影的實踐部分。攝影對於我,是一片正在被興趣慢慢開發的土地。我喜歡去美術館,看那些所謂“大家”的作品,以一種仰視的姿態去體驗它所帶給我的那種驚歎或者震撼,這也許就是理論上所談論到的“攝影美學”給予觀者的感受吧。
我向來不是那麼鍾情於乾巴巴的理論,所以在參考阮義忠先生涵蓋廣闊理論思考的《攝影美學七問》時,我也給自己搭配了一本他的攝影集——《人與土地》。咖啡固然醇厚濃香,可是加點牛奶也許會更有風味。恩,這是給喝咖啡的人的建議,也是給我不愛纯學理的書籍找個還算冠冕堂皇的藉口。
書本裡阮義忠先生和學者陳傳興的交談部分因為所涉及的生僻理論對我而言還會稍顯陌生,當然不適合大言不慚地加以批評討論。以後如果可以補充上這部分的知識當然是更好,但在現階段,我會更喜歡後兩位的討論:漢寶德和黃春明。文化人的自由在於敢於撇開那些條條框框的攝影美學理論,創作有別致風味的作品。所以側重在他們所聊到的內容——感性、生活化、帶些主觀、有點小文藝,恰恰是最容易被我所接受和產生共鳴的東西。攝影和美學,為什麼是拉麵和檸檬,不如端杯咖啡,給點小小的耐心和時間,讓我慢慢道來。


一、 關於攝影者:忠實記錄還是藝術創作

自從攝影誕生的那一天起,對於這兩者的思考和辯論也許就沒停過。圖像的存在使得一件事情、一樣東西,或者一個人,得以在一張小小的紙片上被靜態地保留下來,也使得這張圖片富有了符號學上的意義。而意義一旦出現,對於它的不同認知也會出現,它為什麼而存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攝影者的身份,也開始受到爭議:當手中拿著的照相機已經是多少人的知識累積出來的東西,進入觀景窗內的影像究竟是原本真實的圖景,還是由攝影者本身的選擇所影響變成個人的藝術體驗,討論了許多年卻始終無法有個定論。
很多學者,包括書裡和陳傳興先生的交談中,對於影像的本質已經作出了很深刻的討論。就讓我主觀地膚淺一把,我很喜歡黃春明先生在書中提到的一句話:“它只是幫我做一個記錄而已,並且成為我記憶的一部分。”能夠獲得Pulitzer新聞獎的圖片固然是有它紀實和龐大的新聞敘事性,可是在絕大多數普通人的生活中,沒有戰爭,沒發生流血衝突,也不涉及喚起強烈人性關注和思考的議題的時候,攝影對於他們的意義,又是什麼。我只能說,那是感悟生活一種記錄的方式,哪怕生活淡得如同白開水,凝固的影像也會幫忙提醒在平淡的生活裡那些小小閃光的片段和瞬間。
阮義忠先生的攝影集《人與土地》中,開篇就介紹了對於自己成長背景的認識蛻變。我始終相信,如果不是對所要呈現的對象充滿感情,或熱愛或驚歎或憎恨,那麼哪怕擁有再先進的機器再精湛的技術,鏡頭所捕捉到的也不過是一個蒼白無力的畫面而已。所以在這本攝影集裡,我讀到的是一個出身農村的孩子對這片土地深沉卻又複雜的感情,正是經歷過對農村出身的厭惡、羞愧、恥辱、逃避、正視,最後到深愛這樣一個曲折的過程,才會在這個主題的引領下去重新審視它所給予自己的一切。然後記錄下有關成長、勞動、信仰和歸宿的瞬間和回憶,因為這是一種説明自己記錄的方式,説明自己記下這片土地的賜予,也記下自己回饋給這片土地的東西。這也是漢寶德先生在“七問”的訪談中所提到的:攝影是用來記錄而非作為“證據”使用的,“證據”只是多年以後時間賦予這個平凡的記錄的附加意義,並不是它從誕生之日就擁有的東西。
於是我看到阮義忠先生的攝影集,他努力尋找這片土地上自己當年的影子,點滴記錄回憶的過程中又發現它的變化所在。就這樣真實地呈現給自己,同時也呈現給觀者。
     ※“成長”。田地裡小溪旁屋簷下,純真的孩子在這片土地裡找到自己的樂趣,看見相機的他們,笑容燦爛,又或者,一臉迷茫,可這些,才是最最純粹的童年,和土地最親密的感情。
     ※“勞動”。農村生活最最重要的一個部分,縱橫交錯的梯田、濺滿褲腿的泥水、莊稼人專注的神情、收穫的喜悅和對未來無法預知的茫然,都得到最好的體現。土地是他們生存依靠的全部,這輩子也許就被維繫在這塊生養他們的小小四畝三分田上,樸實勞作、勤勞耕耘,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卻不知道這樣的辛勞除了維持基本的溫飽,還能帶給自己什麼。“未來”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在他們的眼睛裡看不到。
     ※“信仰”。第一幅圖片就給我強大的視覺衝擊,一個婦人,甚至連臉都沒有出現,渾身沾滿泥土,幾乎上身全部伏地,虔誠地跪在一片荒涼裡。我不知道她在祈禱什麼,是收成嗎,還是其他?靠天吃飯的莊稼人熱愛這片土地,卻又對它充滿恐懼和敬畏,於是只能靠虔誠的求神拜佛祈禱它風調雨順。
     ※“歸宿”。當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都意識到它對自己的束縛而紛紛離開時,只剩下年邁的老人,幼小的孩子。死亡、污染、離開,這片曾經繁榮又荒涼的土地,最終將會成為誰的歸宿,而從這片土地走出去的人們,最終的歸宿又會在哪裡?
我用自己能夠做到的最簡潔的方式草草敘述了這本攝影集所給我的訊息,我喜歡說“讀圖”,是因為在我看來,每幅照片的背後,都在講述一個故事。作為一個攝影剛入門的菜鳥,我並沒有掌握那麼多高深的技術,可是在臺灣短短的兩個多月裡,我也拍了很多很多的照片,它們對於我而言,就是這段獨特經歷寶貴的一部分。它們美嗎?也許在專業人士看來,它沒有遵循攝影最基本的原則,缺乏主體的鮮明性,甚至和學理上的“美”相距萬裡。可是每次去翻這些照片的時候,我自己卻總是有滿滿的感動和欣喜的,它幫我記下我很怕自己會忘記的許多東西:這個寶島上的風景,一起來的同學無私的照顧,和本地學生一起參與合作過的比賽和課程,旅途中遇過的好心人,或是某個不經意讓我開始捨不得的情節。我是個忠實的記錄者,但不一定是最好的記錄者,照片裡有著強烈的主觀意識,或許除我之外的人都無法理解這些照片的價值所在。但漢寶德先生在書中說了這麼一段話:“你對它們的感情價值完全不同,時間這東西是不能複製的。今天忠實的記錄,只有等到未來,才會對你產生歷史的衝擊力量。”恩,還是那句話,照片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時間和空間的記敘意義,更在於它對於你的感情價值。這才是攝影者去拍下它的動機所在,而攝影這個動作,不過是一個記錄的形式。
說到形式,就引到了我要討論的下一個內容。

二、 關於攝影本身:內容至上還是形式至上

除了強調十足紀實性的新聞記者外,其他的攝影家基本上都被歸為了藝術家的行列。這些攝影家究竟是為了藝術而藝術,還是在記錄自身體驗的同時也創造了別人眼中的藝術,這一點,也是關於攝影美學的形式和內容之爭。
之前曾在臺灣的美術館看過一個先鋒攝影家的作品,被揉皺的相紙和極具視覺衝擊的圖像背景,我承認這是以往我未曾見過的攝影表現手法,但是他所想表達的內容和寓意是什麼,我從頭到尾看完整場影展也沒有辦法理解。陳傳興先生在談到國內攝影家們的表現方向時說:“我個人覺得國內攝影家的作品——觀察性多於詮釋性,印象多於分析。大部分都十分側重視覺形式上的美感表現,當我們排開形式的美感不去看,內容又是那麼稀薄,因此形成十分極端怪異的影像張力效果,這並不是好現象。”
形式,這個詞我該要怎麼定義。廣義來講,攝影本身就是一種記錄的形式,狹義來說,在攝影的領域裡,形式應該就是拍攝的手法、呈現的角度和相關技術的運用。也許在攝影美學的研究中,有一個方向就是朝著大膽荒誕的手法創作,可在我看來,手法再先鋒再大膽,也只是用來表現內容的一個工具。也是正如黃春明先生所說的:“以內容為準繩——我要看的是:攝影家告訴了我們什麼,而不是告訴了我們什麼美不美。”
再回到阮義忠先生的攝影集上來,現代的一切攝影技術都不贅述了,很多攝影家都很偏愛傳統的黑白底片,回歸原始或許也是某種程度上回歸最單純最純粹的美感。黑白照片和老照片的方式,也是我很喜愛的一種手法,給人厚重的年代感和褪去鉛華的純粹。漢寶德先生也說:“老照片給人一種毫無距離感的信任感。”當彩色的圖景在相機的取景框裡被洗去一身鉛華,用最簡單的黑白呈現出來時,那種衝擊和震撼就會被無邊地放大。攝影集裡第84頁老人的臉部特寫照片,看不出老人的帽子、衣服、頭髮是什麼顏色,只有斑駁的光影,勾畫出他臉上深深淺淺的溝壑。色彩在這個時候啞然失了聲, 老人欲言又止的表情和一臉的皺紋仿佛就已經在無聲講述了他一生所經歷的故事和風霜。恩,這就是所謂張力吧。
學攝影的過程中,老師會教很多東西。取景、燈光,如何營造更好的美感,怎麼修飾你的照片。這些都是我所謂的“形式”,我從來沒有認為過它們不重要,藝術的創作無法脫離現實的根基,無論以後我的照片會慢慢拍成什麼樣,這些最最基礎的東西仍然是無法動搖的。漢寶德先生說:“時間與空間這兩個因素,雖然在今天的物理學,不認為它們是絕對的,但是在人的生命上與意義上,時間與空間還是絕對的。人在不同的時空就有不同的生命感。”誰知道過個十年、百年、千年以後,在我現在看來平凡無奇的照片不會因它厚重的生命感成為具有歷史意義的古物呢?或者,現在看來不是那麼“美”的東西也會因後人不同的解讀而重新擁有它新的時代意義。
拉回現實,不要夢想像梵高一樣成為死後作品價值飛漲的藝術家。學習攝影會是一條漫長的路,可作為別人作品的觀賞者,我也有話要說,也就是接下來的部分。

三、 關於讀圖者:不愛清淡無味的拉麵?那就給它加片檸檬吧。

美這個概念,從來都是主觀的。一件世界頂尖品牌的大衣,在不懂潮流的人眼裡,和地攤上一件用來禦寒的外套沒有多少差別。同樣,一副照片不可能引起所有觀賞者的共鳴,有人喜歡自然就會有人批判。這是和生長環境、社會身份和價值觀念息息相關的判斷,魯迅先生都曾說過,同樣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可它最後仍然是聞名世界的不朽著作。
這個議題太過龐大,我來把它具體化,具體到讀阮義忠先生《人與土地》的美學感受。我覺得這些照片很美,為什麼?不是文藝小青年對美學的牽強附會,而是真切的成長過程裡契合過的感受。我不是國際大都市里生長的孩子,爸媽是艱難一步一個腳印靠著讀書從農村裡走出來的一代,爺爺奶奶都是和土地打了幾十年交道的淳樸農民。我明白那一代人對於土地的感情,也感激他們努力為我創造的好條件,所以在看到這些圖片時會有被引出那種生活的共鳴感。我覺得打著赤腳走在田埂上的鄉下人是美的,一身汗水泥水在烈日下耕作的農民是美的,爺爺奶奶臉上被歲月刻下的痕跡也是美的。那麼其他人呢?那些咬著金湯匙出生的孩子,那些錦衣玉食的人們,看到這些照片還會覺得他們美嗎?會不會覺得沾滿泥土的褲腿是髒的,耕作在烈日下的農民們是卑賤的,再或者,就直接覺得這些照片毫無意義。
美是一種太私人的感受,一個觀者能夠欣賞到一幅圖片的美,那一定是在某個程度上和創作者的心理上產生了一種契合。假若沒有契合,那也是應該它勾起觀者心底裡曾經有過的某段經歷,然後用自己的解讀為它冠上新的美感。阮義忠的作品裡,那些樸實的面孔,我一個都不認識,卻總有種似曾相識的熟悉感。因為我有這樣的親人,見過這樣的情景,油然而生的親切就把所謂美學學理上的一切東西拋開,固執認為它就是美的好的。阮義忠攝影集裡的第2頁圖片在我剛剛看到時更是有強大的衝擊感,因為前不久去美濃,騎著腳踏車胡亂闖進一片開闊的田地間,身後的朋友也為我拍下這樣一張照片,兩張照片類似的程度讓我瞬間又對這張照片的好感倍增。


這也就是開篇所提到的拉麵和檸檬的關係,一張照片,就像是一碗清淡的拉麵,它的意義和美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觀賞者以自己的經歷和解讀才讓它變得豐富。這張照片讓你想到的是什麼,那它在你心中就是什麼,誰說不可以給拉麵加片檸檬?
再或者,你想要其他的口味,草莓還是鳳梨?
生活如此斑斕多彩,總有你喜歡的口味,總有你可以發現的美。

展开全文
有用 3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給拉麵加片檸檬---攝影和美學之間的口味平衡”的回应

老米兄 2011-01-07 11:07:47

写得有感觉,很想看看那些照片

夏小夏夏了夏天 2010-01-19 21:04:32

哈 普普 希望你能成为一个快乐的天才呢:)

阁楼上的普普 2010-01-19 13:34:11

我想做木匠。总有些天才是木匠出身,耶稣的父亲是木匠,所以生出来耶稣。安藤忠雄是木匠出身,所以建出最有力量的建筑,我希望也能成为个快乐的木匠,快乐的去生活。

makcum 2010-01-10 22:26:36

干巴巴的美学理论也很享受的,它是美感+幻觉的组合,我特想看看康德的美学,呵呵,看到《摄影美学七问》这个书名就有想看的冲动。

竹人 2009-09-13 16:11:55

在北京好像没见到。
好玩:另一个木匠出身的是朱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