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裂感_看不见的人 + 看不见的城市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摄影 > 看不见的人 + 看不见的城市 > 割裂感
Chiquitita 看不见的人 + 看不见的城市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11-07 17:11:23

割裂感

  (一)
   谈论这本书,这样的题材,我很反感“同情”、“社会责任”、“记录底层”、“崇高的记者”这样的字眼。我感到更多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割裂感。
    无所谓什么“记录底层”,当你拼命把“弱势群体”、“底层”这样的字眼往上贴时,其实无形中已把他们与自己分割开来。还有,所谓“弱势群体”与“底层”的划分标准是什么呢?若是以金钱来衡量,比起“做台率”高时的某些小姐的收入,困顿时的赵铁林(甚至还受到过小刘的资助)倒更像是“弱势群体”。
    在这些“同情”、“弱势群体”、“底层”……词汇间,难道看不出一种割裂与自己都难以察觉的冷漠?
    要说社会底层,在金字塔式结构的中国,大多数人都是。我是,说不定你也是。对于照片中的这些人,读者们多几滴或少几滴“同情”的眼泪意义也不大。在这个畸形的社会中,他(她)们有着自己的韧劲,他(她)们有着自己的生存法则,和你我一样,他(她)们有自己的欢喜与忧愁。
    就像一部简单的《还珠格格》就可以把电视机前的姑娘们个个都逗得哈哈大笑。赵铁林自己“怎么也闹不明白这些和命运抗争的姑娘们怎么偏偏喜欢那些从不为生计而发愁的剧中人物”。
    就像尽管被小吴骗到这里,还时常挨小吴的打的阿V,高兴时便撒娇让小吴说她最爱听的话“我爱你,我要娶你。”,只要一听到这句话,不管小吴说的是真是假,阿V都会欢天喜地地跑开和她的小狗去玩。
    就像时刻再为房租和生计发愁的小刘和赵铁林(Z君),没有电视机的日子里就一起围着一个小小的收音机听长篇小说,听完后还互相取绰号,小酒就是那个“小猴脸”,赵铁林就是那个“大灰狼”。
    ……
   (二)
    前几天和爸爸聊天,他谈到中国的改革停滞不前,没有人站出来推进。为什么改着改着就改不动了呢?这个问题应该去问问利益集团(权贵阶层)。
    李普曼1932年美国经济危机时,曾对笼罩着“阴暗不祥之兆”和“绝望的软弱无能”的气氛的美国感到极度地悲观,在一篇社论中他写道:“在一个士气低落的民族之中,每个人都变得孤独,成了他自己的牺牲品。他不相信任何人,甚至不相信他自己。他不相信任何事情,只相信每个人和每件事情的最坏方面。他看到的只是自己内心的矛盾混乱和别人所搞的阴谋诡计。这是大恐慌、大崩溃。在人们生命的某种紧急关头,当他们得不到那些比他们直接的和个人的意愿更为高明的明确信念的支持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书中的那些“公安们”、“老板们”、“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们”、“局长夫人们”……当你们以“们”的形式出现时,我感到深深地无助与虚无。
   (三)
    作为一个记者,光有同情心是不够的。当你被告知你要去的地方是一个治安混乱、人员复杂的地方,并且还要呆八年,和采访对象生活在一起,你愿意吗?或者说,你有勇气吗?
    你将和各色人周旋,你要获得他们的信任,而往往这些跑遍江湖的人对“信任”是最不屑的。你要做好随时被抢劫的准备,因为人们在生计的压力下常常瞄准非本地人。你要习惯周围时常出没一些吸毒的人或者游手好闲、聚众闹事的“街娃”。如果无缘无故被人揍了一顿,还只能忍住不吭声。
    但是,赵铁林都克服了,因为他就生活在他们(采访对象)中间。在采访了一段时间后,一些当地人和他成为了朋友,甚至主动当起了他的保护伞。他凭借客观的文字和摄影作品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
    想起了那一幕---一向油嘴滑舌、让人猜不透的“李拐子”读了赵铁林的关于他的照片和文字后,陷入了沉思。“他用手摸挲着自己的下颏,半晌不说一句话,太阳还没有被乌云完全遮住,已经起了风,风将李拐子蓬松的头发吹得乱七八糟。李拐子这副认真的模样,Z君从来没见到过,最后他同意签字了。签字后,他将稿件递给Z君,并说:“你比我想象的要好,是个办事的人。”
    这或许便是一个记者最欣慰的时刻。
     

展开全文
有用 5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割裂感”的回应

阿里 2012-12-02 17:41:38

他不是记者,这翻感慨有点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