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见 看见 听见》在2014年一开年就放在了我的桌上,这是被称为“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与传道者”——著名摄影师阮义忠的随笔,装帧和印刷都有一种朴质的平和,白白清清地闲放桌上,随手翻翻,一篇篇闲看,一张张相片的细读,不禁发现整个阅读过程都在与这位号称“中国摄影教父”的摄影艺术家共鸣着“生命是如此可贵,生活是如此丰富。”这是属于他“想见”“看见”“听见”的人生。
当初读他的书是准备欣赏他的随笔,然而,一开始感触到他对摄影的深刻见地和深情厚谊,不仅为他提到摄影时那些那种犀利明锐的言辞而欣慰,更因为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艺术的敏感,不由自主地就对他产生了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仿佛面对一颗相熟的赤子之心一般,有透明和透彻的简洁,有直白清晰的表述,没有一丝“范儿”,更不端任何“启蒙者”、“传道者”、“教父”的架子,他就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土地的本真之人。
当他犀利敏锐地说摄影“就是揭露别人的隐私”,“摄影又是一种攻击性很强的行为,以掠夺被人的影像来构成自己的艺术表现”时,我不禁感叹“深得我心”;而当他在光阴流逝、历经沧桑后,在评价布列松时说道:“摄影最有力的特质,就是可以随时随地捕捉正在消失、一去不回的时光。它可以是一种批判工具,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对美好事物所作出的肯定”,不禁为之钦佩;那些他对其他摄影师和摄影家的提点与赞赏,更令人为之真诚坦率而感佩。当年,我放下人物摄影正是因阮义忠所指的“攻击性”和“隐私”,在后来很长的时间里,我一直只拍风景,甚至只拍摄微距。如今,读完这位摄影师的这些随笔,不止发现他找到了他自己的心态平衡,也令我萌生重启摄影之念,特别是读到如上欣慰之初,不禁心生感动,甚至想大声喝彩。原来,一切真的就像最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卡帕说的“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的不够近。” 阮义忠的确在深入踏足于每一个他所能达到的人世,他与摄影如此亲近,仿佛透过镜头看尽了沧桑人世,同时也幡然明了。
古往今来,随笔是最能表露作者本真思想的,阮义忠的这本随笔言语平实、诚实、甚至耿直,笔下流露的性情犹如冰下的火山,沿着他回溯自己成长的经历会发现,他在不断反思自己、不断矫正自己、不断的思考之中,从恣意纵横到行云流水,不仅有浑然天成的表象更有水到渠成的递进,一个人倘若不是如此投入,便不会如此成就。
本书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想见”,读者在这一章之中,随他从童年走到晚年,读他笔下的父母和老伴,走出乡村,历练在城市,看他的镜头透过山村部落和水泥森林,随他的目光掠过外来者到少数民族,沿着他观察过的、足迹所到的每一个角落,仿佛看尽了台湾上世纪初到如今的世事变迁,发现他踏踏实实地将摄影主题定位在“人与土地”的缘由,这种本味让他显得淳朴而真挚,仿佛活脱脱就从书中走出来,这一章让人深受感动地读到了他自身的真纯本味,这是纯属他个人的一部分;第二章则是“看见”,阮义忠参与发掘了“被遗忘”的摄影家方大曾,推介“独立特性的” 吕楠,畅谈友人“陈传兴”,提点学生“冯君蓝”,赞赏“不迎合时尚”的庄灵,以及坚守摄影“自然法则”的张志辉,等等,读者可以透过阮义忠的笔墨,从这些他展现给我们的摄影师身上,看见他无愧于“中国摄影教父”赞誉的独特眼光和博大的胸怀;最后便是第三章“听见”,这是阮义忠私人的一些“艺术周边”,即所谓的“非主流”的书评与乐评,这位“教父”从他悦读的书籍与畅听音乐入手,如数家珍地将影响他的“他山之玉”娓娓道来,从“诗人摇滚歌手”科恩到瑞士摄影大师罗伯•弗兰克, “书写独一无二的‘个人艺术史’”,更展示了他不拘于摄影,而在整个艺术体系中的广泛涉猎的恣意和洒脱,可以从中发现他个性化的各种标签,发掘出具有他个人特色的各种关键词。这真是给读者呈现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中国摄影教父”,不由得让读者感叹作者对自己作品的坦率和负责。
2014年一开年,竟得到如此真挚的书,不亦快哉。
2014年2月14日星期五上海
【原文地址】
天涯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50117&PostID=55350428
网易 http://iwenqing.blog.163.com/blog/static/14301442201411493819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