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加内容概要_上帝的眼睛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摄影 > 上帝的眼睛 > 前言加内容概要
茉莉微言 上帝的眼睛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03-20 23:03:49

前言加内容概要

视觉文化研究:是近年来在西方兴起的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研究,针对现代和后现代的文化表征,以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为主导框架,围绕着视觉性的问题,对现代社会的主体构建、文化表征的运作及视觉实践的关系进行分析,揭示人类社会中特别是看与被看的辩证法。
视觉中心主义的传统和视界政体的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视觉帮我们巩固了权威(看见雕像参拜)人的感官分为与高雅的视听及低劣的触味嗅,在看与被看的辩证法中确立起一个谁看,看什么,怎样看的模式,再将这种认知推及其他领域。以一种视觉优势来定位男性。男性是主动的,心灵的,政治领域是公共的抽象的,女性是被看的,肉体的,政治领域是家庭的。
然后20世纪后,影像文化的出现使得看和被看无所不在,呈现交互性,萨特所说的透过痛洞孔的窥视者,他人脚步声,咳嗽声,细语声,甚至存在幻觉中的某个眼神,使得窥视行为处于窥视之眼下,主体在反窥视中无形。此代表:拉康,福柯等
柏拉图 洞穴理论:囚徒只能面向墙壁,其背后的火把将光照射下的人物行走等投射到墙壁上,囚徒以为这个是真的,当他转过来时,会以为真实是假的,走出去后会被阳光刺眼。(火把是理念,阳光是善,善是最高阶段)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
拉康:镜像理论。拉康镜像论的主要出发点,是改造过的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它的核心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欺关系;其另一个重要的内里逻辑是由形象——意象——想象为基座的小他者伪先行性论。拉康的先行性,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不是我的他物事先强占了我的位置,使我无意识地认同于他,并将这个他物作为自己的真在加以认同。婴儿还没有自我认同感,看见镜子里的他,会以为是自己。6到18个月的幼儿(尚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碎裂身体)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统一影像,即产生一种完形的格式塔图景。这个完形的本质即是想象性的认同关系。这不是黑格尔所说的另一个自我意识,而是“我”的另一个影像。“它的对方”一开始就变成了它的影像-幻象。随即,他将这一图景误认为是自己,这恰恰是弗洛伊德所讲的那个自恋阶段中自居(认同)关系的幻象化。拉康的语境中,这是一种本体论上的误指关系。拉康清醒地意识到实体性主体的虚无。(拉康的镜像理论还是不是很懂)
福柯:主体是犯人,“全景敞式监狱”作为现代社会建制——从家庭到学校,从工厂到军营,从医院到国家机构——的隐喻(这实际上是社会处于无处不在的媒体监督下)
德波提出奇观社会。整个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景观堆积,理论提出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消费时代的到来有直接关系,不仅意味着物的聚积,还以为这一种前所未见的消费文化的形成。物的生产与消费还是物的符号价值的生产和消费。
“奇观化”由人类文化史中由来已久的现象,远古先民的宗教仪式,圣像崇拜和狂欢节,那时依赖一个特定的空间和时间,现在整个社会已经成为奇观,存在的一切变为了表征,而表征就是图像,多种媒体带来的图像重构我们的信念。(高档奢侈品被人喜爱,非主流)。当社会都成为表征时,真实和表征就没有区别了。迪斯尼乐园有童话有冒险,美国的表征,也可说美国像迪斯尼乐园了。
鲍德里亚的拟像,是一个不断复制的世界,意义内爆。


文化研究:1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成立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社会批判和政治介入当核心,关注:阶级,性别,种族。
巴尔特的符号学,拉康的精神分析,福柯的后结构主义,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主义。

1摄影小史 本雅明
主要应证:技术改变生活方式。
19世纪中期前摄影受宗教束缚(人像摄影对上帝不敬)——人像摄影画家个人用途——然后人像的光韵被研究,即“灵光”。光韵(aura)是被本雅明反复强调之物,他自己的解释是:光韵是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这个解释的重点在于,第一,是观众与艺术品的"距离";第二,是艺术品体验的独特性。而机械复制满足了观众对于特定作品的占有欲,但丧失了保持距离的观察和体验;同时复制品也化解了作品欣赏的独特性和情景性。复制品是人们生活当中的点缀之物,却没有真正的欣赏意义,谁也不会带着崇拜的眼神去欣赏一尊复制的维纳斯雕像。所以在技术的指引下,艺术脱离了宗教和膜拜情绪,摆脱了永恒价值,变成了一种短暂的、可计算、可重复的商品。
复制作品的巅峰表现即为电影。电影是一种割裂性的拼凑产品,前后两个镜头的衔接,很可能是不同时间所拍的素材,由导演剪接到一起。电影的可装配性、可修正性使得它抛弃了艺术品的永恒价值,成为了平庸的复制品。
归根结底,技术理性的强大,造成了社会的第二自然,而第二自然又反过来控制了人类,这构成了理性奇怪的辩证法。即使不考虑大规模艺术品复制造成的艺术商品化、模式化和僵化,仅从美学意义上看,抛弃艺术品"光韵"的做法,仍不免令人叹息--理性的强大反而剥夺了大众的领悟力和创造力。
灵光:看与距离感。(一种很生涩的范围,有我之境,而不是无我之境,并不融合)

2摄影与物恋 麦茨
什么会产生恋物,因为存在缺失,死亡,恐惧,遗忘等等因素。
摄影看作与死亡有着联系。咔嚓声后时间凝固,静止无声的表征。
而电影将死亡以活着的形式播放出来。

3他人之痛 桑塔格
照片成为苦难的见证物。一句话就可以总结了。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1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