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与逃离_活着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摄影 > 活着 > 活着与逃离
南山 活着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6-24 17:06:32

活着与逃离

看完钱理群对鲁迅作品分析后,我特别想知道面对现在一个经济总量排名第二、老百姓生活水平排后的国家,先生怎么看;面对网络上下的“爱国”言行,面对15岁参加高考拿到省状元的孩子网友预言低能、书呆子,彻底无视别人的努力,面对《小时代》大批的拥趸……先生怎么看?

有这么脑残的好奇心,是因为我从各路专家中找不到像鲁迅那样敢说,并有批判能力的智者。专家们或者说了很多没立场没观点的废话,无需承担责任;或者说的是有违常理的屁话;或者是博人眼球的厥词;或者就是明摆着拿人好处的不要脸。相信他们我更脑残。所以,我庆幸中国有鲁迅,担心只有一个鲁迅,害怕鲁迅活到今天选择沉默或者移民。

当然我还是乐观估计形势了。鲁迅会有选择吗?

《活着》这本书(非余华作品),展现的是目前不同地区中国普通人活着的状态。尽管编辑尽量让困顿当中的人看起来乐观、有意义,可是还是在眼眶潮湿的同时看到:田园生活下遮掩的老无所依的哀伤,徒劳地底层挣扎,福利与户籍制度百出的漏洞,被城市化冲击的亲子关系,善于遗忘历史轻易被煽动得丧失理性的民族特性,只有物质追求,空留灵魂在空中飘荡的一代人……

无论是住房狭小只能挖出地下标间的退休煤矿工人,养牛为生的高原纳西人,两年无休的海上生活才能养活一家老小的捕鱼者,没有编制需要自己解决生活和工作困难的民办教师,还是失独老人、临时工……强劲的经济发展使人们必须固化于一种职业,一种生活方式。

门罗在《逃离》创作中是多敏感而残酷:逃离是很难成功的。不是源于我们缺少勇气,是因为我们渺小到逃离之后必须面对新的逃离,永远要适应蝇营狗苟的生存,逃无可逃,只能妥协。

阶级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所以我们不同于蜂房里的蜂,在分工、财产、地位和相应的权力与享受上有明显不同,而且这不同并不取决于付出,只系于出身,出身于不同的地域、财富或者权力。这又是不文明的。因为我们尚未发展到那样一个文明水平:坚守自己的梦想,只是出于喜爱,人人没有物质之虞。阳光均衡洒在每个人身上。无论生老病死都不愿和这个国家分离。很久以前人们就把这样的希望概括为“乌托邦”。

感谢编者在追求正能量的同时没有做成另一个《感动中国》。 所以我看到活着,看不到逃离。

那么,如果鲁迅活着呢?也许就被犬儒或民粹的网友扔板砖砸死才算甘心吧 。他逃不开自己的使命感。

像这本书一样引用《约翰克里斯朵夫》的那段话吧: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时就死去了,……此后的余生则要在模仿自己中渡过,……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我说,不是,是更无耻地更堕落地活着,甚至无法重复自己二三十岁的样子,无爱无恨,无思无想,无作无为!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