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自己的,也是别人的——《活着·蜕变》读后感_活着·蜕变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摄影 > 活着·蜕变 > 人生是自己的,也是别人的——《活着·蜕变》读后感
老才 活着·蜕变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9-01 09:09:58

人生是自己的,也是别人的——《活着·蜕变》读后感

活着本来是一件很自我的事情,不劳别人打量和评说。可是,中国人始终就是很社会的,除非你远离人烟,即使是类似自给自足实验室的夫妻档,可是他们也要靠出卖手工制品来换得一点收入,离不开“好评和差评”。过去,一个人,尤其普通人活着的状态,是比较职业化或者说是简单化的,工农商学兵,自从有了改革开放,后来有了互联网,普通人变得不再普通好像也成为了“很可能的事情”,自然,普通人的生活(有的人群是生存或者生存线以下)状态多少成为了一种“多种可能性”,于是,活着就有了相当不一样的多样性,哪怕我们都是一样步履匆匆奔波于家庭和单位的同龄人,彼此的生活状态依然有太多的不可知,何况,职业种类和生活方式更是千差万别,无所不可能了。

现在,即使我们多少天不出门依然可以解决吃喝拉撒所有的问题的时代,活着,好像很容易,其实,确切的说是人更容易被自我生活方式所程式化,甚至麻痹掉。哪怕微信上我们一呼百应,其实,更多的熟人圈子以外,多少人生风景我们是茫然无知的。比如我,作为一个自以为还是很注重社会生态变化变化的人,竟然对创办了五年多的《活着》栏目一无所知,直到同行提示我有本同名书出版上市了,我才禁不住找到并读了,并了解到虽然不多(一共九篇)但是每篇文章都会因为清晰,写实感很强的一张张照片所吸引,甚至情不自禁,时不时地合上书,双手抱头,后仰,想想,为什么还有这样的,这样的人(群),社会在高速的互联网化,数字化,随之而来的“个体化”以各种面目迎面而来,撞击着自己的各种思想和认识软肋,甚至骨骼。

空降兵,高考生,农民工作家,变性人,失独母亲……他们好像跟我们区别很大,但是他们就活生生的生活在我们身边,如果没有这个栏目,没有这本书,我们也可能通过网络或者别的渠道知道一些类似的“不太了解”“不合常理”“熟视无睹”的一群人的故事,但是,那都是可能性而已,而现在,因为这本书的适宜阅读性(看着厚,其实是大量精美图片+精炼简短的文字),不到两个小时,就翻看完毕一遍,然后,可以再次翻看对自己吸引力更大的某个章节,去尽量以同理心去理解那个人物,关心他(她)的初衷,苦衷,由衷。

这本书,或者说是图片书,涵盖了比较全面的人的年龄段,读者有意无意中都会找到差不多的同龄人,性别者来翻阅,而且,虽然故事主人翁都是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更容易引发共鸣和感同身受,哪怕我们可能一辈子不会经历他们的人生。这本书可能就是所谓读图时代的代表性作品吧,同时社会写实性更强。

稍微提点意见,就是每篇文章的作者介绍部门可以说比较令人感兴趣,有的可以透过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就是主人公本人或者主人公的身边人,可是大部分依然令人禁不住在猜测:朋友?记者?路人甲?路人乙?希望再版时候可以适当增加下。这样,可能更容易理解主人公的感同身受了。

总之,读别人的人生很容易,很快,即使一种陌生的,久违的情绪也会过去的,但是,只要读过了,适当思考了,我们的活着状态,就会有所不一样,因为茫茫人海,人生是自己的,也是别人的,反之,亦然。感谢让我知道这本书的朋友,感谢全书的所有作者,参与者。推荐有缘者一睹。
----------------------------------------------
作者:老才
男,沈阳人,已过不惑仍多惑,非知名图书编辑,时好写篇歪诗,发个文字牢骚。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