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艳照门影响还大_红旗照相馆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摄影 > 红旗照相馆 > 比艳照门影响还大
詹姆士的爹 红旗照相馆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09-01 22:09:24

比艳照门影响还大


不喜欢照相的请举手?估计不多。
照相,是我小时侯最爱做的一件事,不是我照人,是我被人照。还喜欢照完后去照相馆看修版。七十年代的相片底版有专人修,修版人拿个铅笔,倚着灯箱,把底版中人脸上身上乱七八糟的东西去掉,让人看上去比原来显得溜光水滑精神漂亮;更喜欢看扩洗出来的照片,就算照得呆若木鸡,终归自己还在上头。七十年代,照相是件稀罕事,有实在东西留下来就不易,不像现在。有时候想想,这世界变化真叫个快,就说照相,三十年前是门手艺,三十年后呢?尤其数码技术出现以后,没门槛了,专业人员再不能垄断,拍好拍坏能立竿见影,拍得不行咱就再来,没什么顾虑了。眼看着,照相这活儿呼啦家伙就全民普及了,人手一机,啥都敢招呼,连拍艳照都成“门”级别的事件了。
“艳照门”事大吗?似乎。但仔细想想,这事08年发生至今不过一年多,眼下已经没啥动静,又觉得事不大。其实,要说跟照相有关的事,从我爱被照相的70年代往前推20年,也就是1950年代下半段时,有比“艳照门”影响大的事,起码从时间上讲,这事足持续了四年。当然,这儿遗漏了个概念,就是波及的范围,“艳照门”是全国,这事只是在中国新闻摄影界。

摆拍

1956-1959年间,在中国新闻摄影界曾有过一场持续了四年的讨论与争辩。这场争论,后来不但在一系列政治运动中酿成了事端,还改变了不少人的命运。其焦点话题在今天几乎已经不是问题。因为大家争的是:新闻摄影到底能不能组织加工与摆布,按今天的说法,就是能不能“摆拍”和做后期处理。能不能呢?相信当今社会里很多人会说:这还用说?眼下,有多少人在干“摆拍”和后期处理的活儿,大家心里都清楚。今天不是问题,可在当年,这问题,大了。
1956年,有个记者拍了张包兰铁路线上架桥的照片,被不少报纸转登。大概是为了告诉读者这座大桥建在内蒙,也有可能是考虑构图的需要,拍照时记者要求牧人把牛群和羊群赶到了铁路桥附近,于是照片上就有了牛羊群。而实际情况是,国家不提倡在铁路附近放牧,因为会影响交通,还可能造成人与牲畜的伤亡。于是有人评论,这样也许可以达到宣传效果,但却违背了真实性,是记者在干预事实。有人反对这个评论,说架桥是主题,羊群是陪衬,所以可以组织。铁路边不提倡放牧,在牧区报道时应该注意,但具体到这张照片,因为当时还在架桥,火车不能通行,所以谈不上禁牧。
还有,某记者拍一个牧业社的主任去牧场检查过冬准备情况,原本谈话应该在屋子里进行,记者为了显示出主任是在检查工作,就让主任和被检查对象在草堆和羊群前谈话。拍的时候,主任和被检查对象说的是蒙语,所以记者也不了解谈话内容与检查有无关系。像这种事,我做记者时很常见,我自己就不只一次组织过,感觉无伤大雅。可在当年,这位记者进行了自我批评,他认为,“应该好好讨论‘组织加工’问题,否则,摄影报道中的‘客里空’是无法消灭的。”
这里出了个新词——客里空。

客里空

书的脚注里有说明——“客里空”是一个捕风捉影、捏造情节、虚假浮夸的新闻记者,出自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话剧《前线》。这种说法后被中国新闻界借用,泛指新闻记者中浮夸失实的思想作风,和报道虚假新闻的行为。这里涉及到一个原则问题,就是“新闻必须真实”。“新闻必须真实”这一说法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但实际情况却因为涉及方面较多,一直难有定论。

被“摆拍”的毛主席

有的时候有的做法还真的很难界定它算不算“摆拍”。某记者曾拍过一张《毛主席和青年在一起》的照片。照片上,一个女青年在为毛主席点烟,旁边围着几个女青年笑容满面。毛主席肯定是不能被“摆拍”的,可这张照片确实就存在着“摆拍”因素。当时,毛主席要接见参加某大会的代表,而记者恰好和其中一个代表很熟,得知这个消息后,就先和代表沟通,告诉他们见机行事,以配合拍出好的照片。在休息室,毛主席习惯性地把烟放在桌上,记者看到后,赶紧使了个眼色,代表之一于是拿起火柴,在大家的笑声中为毛主席点烟,毛主席也很高兴,还把头伸了过来,于是,一张反映毛主席和青年亲密相处的照片诞生了。
书里说,最著名的“毛主席打乒乓球”的照片也是被记者和毛主席的保健医生一起导演的,在全国和全世界都很有影响。书中说,“毛主席除了酷爱读书、游泳、散步之外,打乒乓球并非真正所好,他不过是偶尔在茶余饭后挥动几下拍子而已。”但这张照片被刊登后,全国人民都以为毛主席很爱打乒乓球,每天都要打乒乓球。我想,乒乓球被中国当作国球,中国乒乓球队称雄世界很多年,可能跟这张“毛主席打乒乓球”的照片不无关系。如果这种假设成立,这个事就很有琢磨头了。

贺老总和周总理

贺老总也曾经被“策划”过。有一次贺老总参观一个展览,其中一个展室展出一把菜刀,说的是一个复员军人一把菜刀起家办工厂的事,这让记者联想到贺老总“一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记者同时了解到,贺老总肯定不会去这个展室参观,于是他建议展览主办者,更改贺老总的参观路线。路线真的被改了,贺老总也到了那个展室,记者终于拍出了他想要的照片。
对于“摆拍”,周总理明确表示反对。第一届人大开会时,一个摄影记者因为没拍到代表投票而要求补拍,周总理知道后,严厉批评道:新闻照片怎么可以弄虚作假呢?还有一次,周总理看到,在自己和外宾谈话的照片上,翻译被后期处理没了,就批评说:没有翻译,我怎么同外宾谈话呢?
您看,连国家领导人都逃不开被“摆拍”和后期处理的命运,作为我们普通人,就更难了。

照相的

作者晋永权是《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主任。1993年他到《中国青年报》摄影部报到时,满心憧憬,可呆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单位一些老人总喜欢问他:小伙子,照相组新来的吧。他别扭了,有被轻视的感觉,觉得新闻摄影部记者跟照相馆伙计有本质不同。后来才明白,《中国青年报》创刊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这个部门就是被叫做“照相组”,老人这样叫他并无啥深层含义。可过了半年后,他又困惑了。他回家乡采访,遇见了姑奶奶。老太太问他在北京做什么,他很自豪地说做摄影记者,还拿出相机比划。老太太一看明白了:哦,你是给人照相的。他再一次感到了轻视,赶紧辩解:我给穷人照相,上报纸,不收钱。老太太一下担起心来,道:孩子啊,你不挣钱,靠什么养活自己啊。
对别人把他看成“照相的”这事,晋永权一直不能释怀。他觉得,造成这种看法的原因,是这些人不了解新闻摄影。可等他开始梳理这本书里说到的历史时,他才明白,这段历史意味着什么。

双刃剑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所以网上存在着欺骗与不诚实;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覆盖的广泛与传输的快捷,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事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地球人知晓,没什么事能隐瞒得了。在今天,说新闻的组织加工与摆布已经不是问题,有两个含义:一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造假已经不再被谴责,说堕落也好,说久闻不知其臭也行;二是随着全球互联网的发展,每个人都能够作为新闻事件的发现者与发布者,所以造假已经越来越不再有市场。因为真相,随时在眼前。

                            摘自新星出版社《无间书道》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