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捐钱给“穷人”_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女性 > 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 > 为什么捐钱给“穷人”
张躲躲 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3-08 16:03:54

为什么捐钱给“穷人”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讲心理学家们做一组关于捐款的测试。他们将接受测试的人分成三组,第一组告诉他们,他们捐的钱将全部给某个地区的某个贫困小女孩;第二组告诉他们,他们捐的钱将全部用于做某项慈善事业,并给出这项事业受益人的相关数据;第三组先告诉他们所捐款项将用于某项慈善事业,给出相关数据,然后以某个地区的某个贫困女孩为个案特别说明。三组测试者将自己的捐款意愿填写在调查问卷上。

结果显示,第一组的捐款意愿明显高于另外两组,第三组的捐款意愿也要高于第二组。换句话说,人们对某个具体个体的同情心、关注度要远远大于对抽象的“事业”“数据”。由此,专家们也就得出结论,要唤起人们对慈善事业的关注,还是要给他们看具体的例子。

看到这里,我就对“慈善”这个东西有了逆反心理——原来我们看到的那些苦难的例子、煽情的表述都是专家们的策略啊,都是来骗取我们同情心的啊!虽然明白自己的微薄之力可以让苦难中的人得到帮助,但是热情大打折扣了,有一种被专家骗了的感觉。

后来读了一些相关书籍和新闻报道(负面居多),对慈善这个事更是持有保留态度。自古就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说法,每个人捐点钱捐点物品,虽然可以让穷苦人暂时渡过难关,但是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境遇吗?显然不能。在创造可自我持续的经济增长方面,个人微薄的援助未必有效。

作者在这本《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里也提到了这一点。“慈善发展成产业会有很多缺陷,其中一点是,最慷慨的捐献并不以最需要的人为目标。”根据美国社会的现状,作者指出,“慈善捐献最大的接受者是教会,然后是大学和教育机构。但是有数据显示,印第安纳大学慈善研究中心在探索宗教捐款有多少份额投入针对穷人的援助,捐给大学的奖学金有多少拨给贫困学生,却发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的善款还不足总捐助额的三分之一。”
“整个美国的慈善机构雇佣了1300万员工,每年收入1.5万亿美元,其中不只有捐款,也有针对无家可归者或低收入家庭学生的政府计划拨款。这意味着,慈善产业占总体经济的10%,相当于国防的两倍。规模如此庞大的产业却缺少监督和审计,在包括教会在内的1400万个美国慈善组织中,有些机构除了让创立者大发横财外,一事无成。”

这样的现状未免让人心灰意冷。但是,正如书名这句话所说一样,作者还是希望在没有希望的现实中找到希望。
以前我对“穷”的认知还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顶多就是缺吃少穿没钱上学呗。这本书里,作者夫妇通过多年的走访、调查,给出了大量详实可靠的例子和数据,告诉我们“穷”和“落后”是怎样关联的。因为穷,物资匮乏,女人和儿童都会当成“东西”。妇女地位低下,女童被拐卖、强奸——强奸甚至不犯罪。不要提医疗卫生,连最基本的生育都难得到保障,每分钟都有因生育问题而死去的女人,因为交不起100美元剖腹产手术费而任由婴儿在母亲腹中死去、腐烂的例子比比皆是。因为遭到强奸而导致艾滋病、瘘管问题的女人、女童更是数不胜数。即使能够顺利生产,新生儿的各种常见疾病也难以得到有效治疗,死亡率居高不下。而且,由于孕期得不到呵护也没有科学的产检,胎儿畸形、患病的几率大大增加。有数据显示,即使再贫穷的地区,男人也会把一大部分钱财用来吸烟、喝酒、嫖娼,这也增加了病胎、死胎的几率和孕妇患病的可能性。

作者花了大量笔墨讲述了慈善款项的一项去处——从生育阶段开始干预。几美分就可以为一位贫困地区的妇女、少女印制健康手册,可以给她们讲解如何安全避孕,减少性病侵害,积少成多也可以让她们在孕期得到妥善照顾。而几美元就可以让一位贫困地区的妇女获得生产资料,从而改善自己的经济地位和家庭状况。而大量的调查数据显示,女人掌握了经济支配权之后会比男人更愿意把钱投入到子女的健康、教育中去。

我对书中的一个例子印象深刻,慈善机构帮贫困地区组建小规模的借贷机构,村子里的妇女每人出资10美分,先借给最穷困的一位,她拿到几美元去种香蕉,酿制香蕉啤酒,很快取得丰厚收益,然后还回贷款,她用盈余的钱去买山羊、挤羊奶、卖钱啊,很快让自家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丈夫也渐渐不敢再毒打她。村子里的其他妇女也如法炮制。

这让人重新对“慈善”有了信心。慈善作为一个庞大的产业,不应该光是捐款捐物,而是春风化雨,种下希望的种子。

当然,有希望就会有失望。我记得在作者的另外一本书《天空的另一半》看到过一个个案,援助机构到贫困地区帮助当地居民改善生活,为了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教她们种植马铃薯,用科学方法提高产量,进而增加了收益。马铃薯喜获丰收,妇女们挣到了钱,但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男性居民发现这个生意有利可图,马上占领马铃薯田,把这条经济命脉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而他们挣了钱大部分还是用来抽烟、喝酒、嫖娼。援助机构的心血付诸东流。

这样的负面例子不在少数,但是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们都没有放弃。作者以及相关的新闻工作者们也没有放弃。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方式为他们心目中的慈善贡献一份力量,或是募捐,或是去当地支援,或是通过新闻媒体奔走呼吁。看到这些微小力量力王狂澜的例子,我这种对慈善颇有微词的人也再次动了心。也许我们无法撼动庞大体制中负面的东西,但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慈善在正面的方向上前行一步也是好的。

展开全文
有用 6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为什么捐钱给“穷人””的回应

Jstor 2016-12-07 10:14:17

第一段的研究例子在这个作者的另外一本书Half the Sky里面也有

oneone 2016-03-09 15:28:41

嗯,不因为帮不了许多,就一点都不做。相信静水可以流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