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永恒的孤寂_孤寂深渊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女性 > 孤寂深渊 > 人类永恒的孤寂
纤纤 孤寂深渊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9-12-21 22:12:14

人类永恒的孤寂

        有段时间,将手头的书籍整理并翻阅,留下很深印象的是这本由英国作家拉德克利夫•霍尔著,于文静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发行的《孤寂深渊》。
    书中详细叙述了一位名叫斯蒂芬的女人艰难的一生,关于她与生俱来的孤独,她的学习与写作,她的成长与成熟,她的想爱不能爱,她的追求与困惑,她作为一个性变态者的艰难的一生。其实作者关注的是她身上所反映的一类人的问题。不带任何偏见的色彩来阅读,恰恰相反,我从这一类人看到了整个人类,人类永恒的孤寂。
斯蒂芬生来就长得像个男孩子,身体强壮,不喜欢女孩子的游戏、服饰,喜欢骑马、击剑,天生一名出色的体育家。和同龄的小孩子不合群让她的童年是孤独的,那时,她喜欢上了二十多岁的柯林斯女仆,却发现柯林斯和其他男士交往,幼小的内心受到了强大的伤害。那是她的第一份爱恋。
    然后,与来自哥伦比亚的马丁•哈拉姆的友谊使她终于不再感到孤独,似乎两人都填补了彼此生活上长久缺少的完美无憾的朋友的空缺。然而当马丁用情人的眼光来看待斯蒂芬时,迫不及待的去告白。斯蒂芬却对此举动充满了恐惧和憎恶,甚至还有侮辱的表情。惊讶的马丁无言的离开了,丢弃了一切想法。再一次,孤独,那么深的孤独——感到自己同别人不一样。
    此后,深爱并理解着她的不同的父亲,请来老师教她学习,希望知识可以给她的女儿帮助。斯蒂芬向法国女教师迪福学习法语。随从牛津请来的帕得顿小姐学习数学和代数,拉丁与希腊文,罗马史,希腊史,几何学,植物学。在这里,她看到了崭新的图景,有了新的希望、新的思想和抱负。她的精神领域变得成长起来,她开始擅长作文,她终于将许久以来沉睡在心中的许多东西写出来了。在这点上,我是多么的羡慕她。
    仁慈的父亲不幸意外去世,至死也没有忍心说出女儿的秘密——身体上的不同。到了二十一岁,她又爱恋上了克洛斯比太太,并得到了回应,她的感情世界不再空虚了,她甚至买了戒指,然而却被这位太太利用,被揭发,她的母亲终于知道了女儿的怪异,原本就不喜欢斯蒂芬的母亲终于解释了自己一直以来对女儿说不清的厌恶。斯蒂芬只有决定离开。
    离开莫顿——自己从小生长的故土前,在慈爱又理解自己的父亲的书房里,在父亲曾经读过的那本《圣经》上,她看到了头一页写着这样一句话:
“耶和华就给该隐立一个记号……”她来回摇晃的反复着这句。
斯蒂芬和老师帕得顿去了伦敦,在这里专心写作使她成为了真正的作家。后来又由认识的新朋友布洛克特介绍来到了巴黎,布洛克特也是位作家,是个特别的人,他觉察到了斯蒂芬的不同,于是刻意介绍了同类的朋友给斯蒂芬。这些都还没能给斯蒂芬带来什么巨变,真正的巨变是战争的到来。在大战面前人们不再歧视像斯蒂芬这样的女人,接受身体强壮的她们去为战争服务,从而,斯蒂芬遇到了真正爱她的女人——玛丽。玛丽主动对斯蒂芬告白说我的一生都是在等待,都是在等待遇到你。此时,真心希望两个彼此相爱的孤寂的灵魂可以永远相拥。然而,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唾弃,天生的残缺,使斯蒂芬为了玛丽,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一个人孤独,孤零零的离开这个世界,使玛丽获得其他男人正常的爱,当然前提是她发现,如果不存在她,玛丽是爱那个男人的。
在小说里,除了故事中的人物以及故事情节,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语言的魅力。当斯蒂芬学会了写作,她可以将之前自己感受到的自然之美写出来。山坡上金色的光芒;杜鹃的初次啼叫,那么神秘,具有特异的美丽;许多次狩猎和父亲一起骑马——光秃秃的犁沟,那些光秃秃搜包含的意思。多少种奇怪的向往和古怪的追求,奇怪的欢乐和甚至更加离奇的灰心丧气。忽然出现一片深不可测的黑暗,忽然出现一片空无一物、宽广无边的黑暗和虚无;忽然出现一种无可名状的恐惧的感觉。写作,如同上帝给的镇痛剂,就像地层深处流出的清泉,就像解除心灵的重担;随之而来的是某种解脱感,某种宽慰,写作的时候有许多事情可以写而不会觉得不好意思,不会觉得惭愧、害羞和愚蠢。
    语言与大自然,本身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记得有人说过,要充分掌握一种语言,要想不失去一种语言的语感,需要和普通的人交往,去接触牧场、树林、河川、大树、鸟儿的鸣叫和榛树丛下每一朵晃动着脑袋的小花。
    每个人一生中大概都会有所发现。这种有所发现的时刻是幸福的。斯蒂芬就有这样的时刻,她通过触觉、味觉和嗅觉,重新认识了很多词。过去这些词给予的只是一个一般的贫乏的形象。自从那以后,发现每一个这样的词中都蕴含着无数生动的形象。有了切身体验,所以这些形容的字眼就活了,扎实了,就充满了感染力。你就能透过每个这样的字眼,看到和感到你所要说的东西,而不是按照千篇一律的习惯机械地把这个字眼念出声来而已。所以这些即使是最普通、甚至老生常谈的字眼,也获得新意,以惊人的力量感染读者,使读者产生作家要传达给他们的那种思想、感情和心绪。
还有色彩。阅读完这本书,给人留下的感觉,如果用一种色彩来描绘的话,是灰色。
灰,不同于黑色,比黑更隐蔽一些,内敛一些,朦胧一些,低调一些,不像黑色那么硬,那么鲜明刺眼。斯蒂芬的一生就是这样的,她不可能成为理直气壮的黑色,无论她是否处于成功的时刻,她是在不停掩盖的。灰色更有弹性,它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它具有更潜在的力量。灰色是越来越深的埋藏了个性,埋藏了表情,甚至干脆没有了脸庞,你让你的脸长在了心里。灰色是尽管人生如梦不免悲观,不免凄凉,但是力求活着的时候与命运和解,你依然有快乐的勇气;灰色是面临大的不公平时,那些小的简直是恩赐。灰色的斯蒂芬,灰色的她的一生,如同苦咖啡一样。
谈到灰色,就又联想到了绘画,书里大块大块的有着自然场景的描写,还有在巴黎时的风物刻画。所以,会让我想到画面。记得也有这样一条真理:所有与散文相邻的艺术领域——诗歌、绘画、建筑、雕塑和音乐——的知识,能够大大丰富散文作家的内心世界,并赋予他的散文以特殊的感染力,使之充满绘画的光与色、诗歌语言所特有的新鲜性和容量、建筑的谐和对称、雕塑线条的清晰分明,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文章的附加色彩,仿佛是它的补色。
    美国作家、历史学家、政论家、艺术批评家约翰•罗斯金也曾说过,令人驻足赞叹的往往是对人的生活并无任何用处的东西,如触摸不着的倒影,无法播种的巉岩,天空奇妙的色彩。正如当我们观赏美的时候,心头会产生一种骚动感,这种骚动乃是渴求净化自己内心的前奏,仿佛雨、风、繁华似锦的大地、午夜的天空和爱的泪水,把荡涤一切污垢的清新之气渗入了我们知恩图报的心灵,从此永不离去了。就如同观看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越是观看的越久,心头那种莫名的激动就会越厉害。这种激动甚至会发展到让你热泪盈眶的地步。在这些油画中,精神的完美和天才的威力敦促我们也力求自己的思想趋于纯洁、坚定和高尚。
无怪海涅每次去罗浮宫博物馆,都要一连好几个小时坐在美洛斯顿维纳斯雕像前哭泣。那么,我也禁不住想为斯蒂芬哭泣,为一个人的个体悲哀孤独而流泪。记忆里又有这么一句话说是:人活在这世上其实孤独的很,在没能遇见真正的知己前,只好拼命寄情于事。然而,我又想到,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有生之年有此幸运遇到知己,那么在恰当的时刻遇到就更难了。还有人并不能真正的做到寄情于事,碌碌无为罢了。
斯蒂芬,以写作为寄托,希望精神上的表达、进步可以弥补、提升自己身体上的缺陷;也是活着所要追求的一种依托,是实现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方法。小时候她父亲说过的话:
“希望你学会和书做朋友,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需要他们——因为你可能会发现,生活并不是永远那么容易轻松的,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是那样,而书则是最好的朋友”。
是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里的世界给予我们人类精神的寄托。这是否又是另一种麻醉与解脱。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