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鱼的黄眼睛》在法国算得上是一本超级畅销书,中译本离开了故事的原生土壤,不妨碍有趣和有料,动人程度也并没有打掉多少折扣。因为同样的情节可发生在任何一国:约瑟芬年届四十,丈夫出轨离家,为了负担两个女儿,她不得不在历史研究工作之外四处兼差。她博学却迷糊,极度缺乏自信,甚至被十四岁的大女儿奥尔唐丝鄙视。约瑟芬的姐姐伊丽丝俨然是女性的另一极,她很美,拥有婚姻带来的财富,善于控制他人。伊丽丝的优雅背后是巨大的空虚,她不满足于太太的身份,向一位出版商谎称自己在写小说——而且是历史小说。最后谎言滚雪球般发展,约瑟芬被姐姐说动担任枪手,开始写作。
有一种小说最容易抓住读者的心,那就是主人公在开篇时头破血流,历经磨难终成正果。许多恋爱故事乃至武侠小说都是这一套路。且看约瑟芬,她有些胖,说话容易紧张,只有对星空祈祷时滔滔不绝。她早早结婚生子,习惯了让丈夫主外,自己据守厨房和史料,这个“厨房里的历史学家”如果没遭遇婚变,可能会一天天缩进愈发逼仄的壳里。她不乏爱心,甚至收留无家可归的邻居母子,让整个家陷入更大的混乱;她也有睿智,只是她的幽默多自嘲,惟有爱她的人才能读懂。这样一个约瑟芬,读者当然想看到她迎来咸鱼翻身的一天。
但这本书不仅是“一个女人的成长史”。作者卡特琳娜·班科尔显然熟谙人性的幽微,她塑造的人物各有特色,恰如法式甜点:尽管都是面粉、黄油、糖的化合物,口感和形态却千变万化。约瑟芬那个不懂得爱只知道获取的母亲大人;被她们母女三人称作“主管”的继父;她自己的丈夫安托万眼高手低,最终跑去非洲养鳄鱼;伊丽丝的丈夫菲利普看似冷漠,其实心思深沉如海。这一大家子各有各的成败得失,每个人的成熟度与年龄无关,例如母亲大人到最后都不知什么是温情和爱,安托万败给了自己的不切实际,染上酗酒恶习。故事徐徐展开,如一幅法国风情画,约瑟芬创作的故事作为“书中书”,映照出她周围的变动不居。十二世纪一名虔诚又命运多羁的法国女子,俨然成了约瑟芬寄托感情的出口,她让图书馆邂逅的忧郁男子化作书中的某人,却想不到文字之外的世界其实有着更多的分分合合——就在她埋首写作和照顾女儿的当口,一场场爱恋、背叛、希望和失望正在迭起,主人公包括她自己的姐姐、母亲和女儿,到最后,她自己也将成为另一场爱情故事的主角。
书中最揪人的还属约瑟芬和大女儿奥尔唐丝的拉锯。这对南辕北辙的母女让人看得心惊,奥尔唐丝无论是外貌还是个性都像极了姨妈伊丽丝,她对母亲的态度混合了鄙视与恨。少女的心总是势利的,她钦羡姨妈作为“畅销作家”横空出世的春风得意,并认为父亲的出走说到底该怪母亲拿不住他。奥尔唐丝的存在,让整个故事的家庭气息多了“现在时”的张力。约瑟芬和上一代的恩怨已湮没在记忆深处,但奥尔唐丝正在成长起来,她永远不可能是约瑟芬,那么会不会成为又一个伊丽丝?看完全书,答案自然浮现,情绪化的读者说不定还会洒下一些泪。说到底,这是一场以家庭为棋盘的棋局,开局是分手,中局是如何活下去并活得更好,残局仍待收拾。下棋的不是人也不是命运,或许该算是环境与性格,你我他作为读者,也免不了在另一盘类似的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