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我的天才女友》和《新名字的故事》。
最初买下《我的天才女友》纯属意外:我记得几年前看见过这本书,一直没买,现在赫然出现,好像冥冥中注定了的一样。所以当机立断放进购物车,结账付款。当然,满减活动也是一部分原因。不过这个原因太现实,没有宿命命定这类理由来得玄妙。买完之后发现,这是今年刚出的新书,除非穿越了,否则我没法见过这本书。这样一来,命中注定这个理由就更能自圆其说了,所以我决定,即便只是为充满宿命感这一条,也要写一篇绝妙的读后感出来。要从意象、人物塑造、情节方方面面全面分析,假装自己是一个严谨的文学评论家。
然而,这种时候一定是需要转折的,直到读完快2周了,我仍然什么都写不出来。我想了半天,只能责怪埃莱娜太过天才。她对女性内心——从小到大——有着深刻细腻的领会。用“我”的视角描绘场景,并细致的描绘“我”的内心世界。我怪她天才,就是因为如此一来代入感太深,读完之后就成了我自己经历这些事情——此“我”即是彼我。我本以为中国与意大利的文化差异,人种的不同会造成巨大的隔阂,甚至读这种书只是一种猎奇,可是没想到成长这件事,跨越了山川湖泊、海洋星辰,引起我内心如此共鸣,我甚至觉得她偷走了我的成长。
“成长”是个烂俗的词,从小到大,所有人都会祝小孩子健康成长。大人们更多关心的是身体上的成长而非内心,原因无非是内心太过隐秘,被层层的表象包裹,他们也许关心着,不过总有隔靴搔痒之嫌。渐渐的我也变成了一个“大人”,我发现,原来人每时每刻都要与自己的内心调和,“成长”更应侧重心理方面,这比身体健康要难多了。无怪孩子们总感觉被大人忽视内心,原来大人们自顾不暇的关心着自我的成长。而且,少年的内心并非如他们所认为的那样独一无二,有个词叫”过来人“,大概能很好的说明这种非独特性。过来人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有更好的方法,他们只是经历的更早些而已。所谓的与内心握手言和,只是也终将永远是一个孤独无依的过程。也许正是如此,才让每个人都变成了独特的自己。
埃莱娜笔下两个女孩,各自孤独地与内心斡旋着,走上不同的人生轨迹。嫉妒总与她们纠缠在一起,使两人亲密又疏离。书简介说,这是两个女人长达半生的友谊与战争。
嫉妒,一直被认为是道德的缺失,是人性的弱点。我们被要求克服它,改正它。圣人是不会嫉妒的,然而女人却善妒。
小时候曾经与两个小玩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三角关系,我们三人从不一起玩,总是两人一起,把另一个人孤立出去。被孤立的一方会很受伤难过,会羡慕的发狂,于是开始使用她自认为聪明的办法,比如写小纸条之类的挽回两人中的一个,或者用另一个方式说,是破坏两人的关系。我不明白这种情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只记得当时写小纸条时想的是我要一个好朋友,最好最好的朋友,另一个人真坏,她抢走了我的好朋友,我不要她们好。一个人无论年纪大小,她对关系亲疏远近的判断是不会错的,会不惜一切,去挽回或者破坏一段关系。我被自己的嫉妒吓到了。可我没办法克服改正它,它来自于内心的不安,来自于对亲密关系的诉求,如果无法满足这些,它将会永远存在。
拿它怎么办呢?也许可以努力将自己变得和嫉妒的人一样,也许还可以破坏、抢夺。
埃莱娜嫉妒莉拉的聪慧,所以她努力扮演学霸的角色,用功读书,凌晨起来做作业,她渴望像她们小时候说的那样,写小说,赚好多的钱。那时财富对于他们来说还只是装在箱子里的金币,没有物化成为带有浴缸的公寓、电视和洗衣机。而莉拉则是在海滩上抢走了尼诺,用她的美丽与聪慧。莉拉能轻易得到她想要的,她也无所顾及。这样的人生是绚烂的,却总给别人带来伤害。埃莱娜因为这次伤害在海边放逐了自己,她任由尼诺的爸爸夺走她的第一次,那个处处留情的猥琐诗人。
在所谓最正常的三观下,两人似乎应该友尽了。可是,埃莱娜却为此找到了借口,她想,也许是她自己并没有承认对尼诺的喜欢。埃莱娜清楚的知道,莉拉深深的嫉妒着她,她正过着莉拉应该轻易获得的人生——念大学、写作天赋、出书……
也许,两人的关系中,是非已经不重要了,她们各自成长,却始终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