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动幸福2.2 幸福学和经济学_撬动幸福2.2 幸福学和经济学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人际关系 > 撬动幸福 > 2.2 幸福学和经济学

撬动幸福——2.2 幸福学和经济学

虽然在名义上经济学拥有和幸福学相同的使命,但是实际上经济学并不是以最大化幸福作为目标的,其真正的目标是最大化财富。经济学的逻辑是这样的:对于完全理性的人来讲,如果财富越多,那么选择的自由也就越大,那么就更加可能获得最大化自己幸福所需的各种资源。但是人就真的能做到完全理性吗?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和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样明了欲壑难填的道理,许多诱惑恰恰是以追求幸福的名义将人们引入不幸的境地。人们做出最优选择的能力远没有我们自己想象的那样强。因此,虽然这一逻辑看似完美,但问题恰恰出在人可以做到完全理性这一前提假设上。此外,经济学之所以不直接研究人们的主观幸福,而希望通过最大化财富间接最大化幸福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经济学所采用的效用(utility)测量方法存在局限。xml version='1.0' encoding='%SOUP-ENCODING%'   虽然在理论上效用这一概念是用来解释选择的,即某人之所以选择A而不选择B是因为A对此人有更大的效用。但是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经济学家却是用选择来解释效用的,即因为某人选择A而不选择B,所以A对此人有更大的效用。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自此经济学家不再认为可以直接对人们的效用进行测量,而且他们也不再需要对其进行直接测量,因为只要有一套人们对于各种事物的偏好体系,他们就可以从中通过逻辑推演找到任何他们想要的答案。不过,为了保证人们的选择能够真实反映他们的效用,经济学家做出了如下假设: (1)在进行选择之前,人们要掌握有关选择对象的所有信息; (2)要明了自己都有哪些选项; (3)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情境中要保持选择的一致性,即在具有两个选项的选择中,如果你选择A而不选择B,选择B而不选择C,那么无论何时何地你都不可以选择C而不选择A。     如果只是为了指导人们如何做出最优决策,那么这些假设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想要描述人们行为的客观规律,那么根据这些假设所得出的结论就不免谬误百出。因为上述三个假设,无论哪一个在现实生活中都是难以达成的,就更不用提它们同时得到满足了。   幸福学则没有假设人是完全理性的。相反,人们在何种情况下会做出不能最大化幸福的决策这一问题恰恰是幸福学研究的一大重点。只有揭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客观行为规律,才能帮助人们真正找到提高幸福的方法。而且,正因为幸福学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人们的主观感受进行客观的测量,所以可以直接描绘各种因素对于幸福的影响。幸福学并不否认财富对于幸福的作用,而是将其纳入影响幸福的诸多因素之中并加以研究。除此以外,幸福学还涉及经济学并没有涉及的许多社会科学领域,进而可以更加全面地帮助人们了解各种与幸福相关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于幸福的影响。让我们借用本讲开头玩积木的例子再把经济学和幸福学的区别简要地总结一下:对于如何把积木玩得更加开心的这一个问题,经济学侧重于如何获取更多的积木,而幸福学则侧重于如何将现有种类和数量的积木进行有效组合,玩出更多的花样来。     2.3经济发展与幸福 如今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把经济的持续发展作为提高国民福祉的一个重要手段,并且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 等经济指标来作为制定政策和衡量施政质量的主要依据。 那么,国民的幸福水平就真的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同比提高吗?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国民的富有程度是否与其幸福水平的高低成正比。如图2–1所示(图中每一个点代表一个国家),富有的确能够带来更大的幸福。但是,如果我们再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财富和幸福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如果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 000美元以上的国家进行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两者的相关性非常微弱。 这说明对于贫穷的国家而言,发展经济的确可以明显提高国民幸福水平。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发展经济对于幸福的贡献就不那么大了。除此以外,富有的国家往往也是社会稳定、政府高效、医疗保障齐全的国家。当这些因素被控制以后,国家财富和国 民幸福之间的相关性就变得不那么显著了。 xml version='1.0' encoding='%SOUP-ENCODING%'   图2–1各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幸福水平分布图   来源:Veenhoven, R. (2007). States of Nations, World Database of Happiness网址: http://worlddatabaseofhappiness.eur.nl GDP和GNP都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两者数值相差不大。 Frey & Stutzer,xml version='1.0' encoding='%SOUP-ENCODING%'2002a; Helliwell, 2003生活满意度(0~10分)     表2–1各国国民平均幸福水平 (生活满意度0~10分)   生活满意度 年份   非洲前苏联国家 尼日利亚6.82 1995 阿塞拜疆5.39 1996 南非6.08 1996 爱沙尼亚5.00 1996 立陶宛4.99 1996 中美洲和南美洲拉脱维亚4.90 1996 阿根廷7.78 1995 格鲁吉亚4.65 1996 墨西哥7.69 1996 俄罗斯4.45 1995 巴西7.15 1997 白俄罗斯4.35 1996 乌拉圭7.13 1996 亚美尼亚4.32 1997 智利6.92 1996 乌克兰3.95 1996 委内瑞拉6.72 1996 秘鲁6.36 1996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丹麦8.16 1990 亚洲瑞士8.02 1989 菲律宾6.84 1996 加拿大7.89 1990 37 中国6.83 1995 韩国6.69 1996 爱尔兰7.88 1990 瑞典7.77 1996 印度6.53 1996 荷兰7.77 1990 孟加拉国6.41 1996 芬兰7.68 1996 美国7.67 1995 中欧挪威7.66 1996 斯洛文尼亚6.46 1995 波兰6.42 1997 比利时7.60 1990 澳大利亚7.58 1995 捷克共和国6.37 1990 英国7.46 1998 土耳其6.18 1997 斯洛伐克6.15 1990 意大利7.30 1990 西班牙7.15 1995 匈牙利6.03 1990 德国7.12 1997 罗马尼亚5.88 1993 保加利亚4.66 1997 葡萄牙7.07 1990 冰岛6.93 1990 法国6.78 1990 日本6.61 1995 奥地利6.51 1990   来源:Frey, B.S., & Stutzer A. (2002a). Happiness and economics: How the economy and institutions affect human well-being.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让我们再以时间作为坐标轴的横轴,看看对于一个国家而言, 经济发展是否能够提高国民的幸福水平。如图2–2所示,在过去的50 年间,美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是国民的幸福水平却几乎没有提高。   图2–2美国GNP和国民幸福水平时间分布图   来源:Veenhoven, R. (2007). Trend in Nations, World Database of Happiness网址: http://worlddatabaseofhappiness.eur.nl   要说起财富增长对于幸福的作用来,自改革开放以来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可能最有发言权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的确让原本贫困的老百姓吃饱穿暖过上了小康生活,但似乎成倍增长的GDP并没有给人们的幸福带来成倍的增加。曾几何时我们梦想天天过年,可是当我们真的能够每天品尝美味佳肴的时候又开始觉得这些都稀松平常;曾几何时,我们把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彩电视为珍宝,可是现在我们的眼光已经盯上了汽车、别墅和高清等离子电视。以前的孩子虽然没有什么玩具可以玩,但一样玩得很开心。男孩子打弹子、拍香烟牌、滚铁圈,女孩子则跳皮筋、过家家。现在的孩子不曾见识过这些古董玩艺儿,虽然他们怀揣着昂贵的机器人、电子游戏机和芭比娃娃,却总是玩了不久就吵吵嚷嚷要买新的。虽然中国2006年的人均GDP还只有1 800美元,但是部分发达地区,如上海已经超过了7 000美元。 经济增长对于国民幸福增长的影响正在逐步降低。这一时刻的中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系统考察经济的继续发展对于幸福的作用。无论思考的结果如何,至少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那就是单一依靠传统经济指标来指引社会的发展是行不通的,因为现行的经济指标不能如实地反映国民幸福水平的变化。   经济指标,特别是被广泛使用的GDP之所以不能如实反映国民幸福水平,主要是因为其本身存在的一系列缺陷: 第一,一些对于人们幸福至关重要的因素以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非经济方面的负面影响并未被GDP指标体系所记录。罗伯特·肯尼迪在1968年发表总统竞选演说时曾经说过:“GDP既没有衡量我们的智慧,也没有衡量我们的勇气;既没有衡量我们的同情怜悯之心,也没有衡量我们对于祖国的热爱。简言之,GDP衡量了一切,但就是没有包括那些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意义的东西。” 我们于2005年对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指数进行了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上海、北京和广州这三个城市,恰恰也是被调查的十大城市中人情最为淡漠的城市,而对于数据的分析结果却显示在影响城市幸福感的各种因素之中,城市是否有人情味远比赚钱机会的多少要重要得多。 但你见过哪个国家的经济指标体系将人情纳入统计范围内的吗?不仅如此,人情的培养需要人群的相对稳定,但是经济发展却要求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各种要素自由流动。当你总是看到陌生面孔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很可能变得冷漠。 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不仅体现在生活中,而且还体现在工作中。工作收入虽然可以用来购买各种能够提高幸福水平的商品和服务,但是工作不只是换取经济回报的手段,其本身就是幸福的一大来源。许多人废寝忘食地工作并不只是因为钱,更因为工作能够给他们带来无限乐趣,但效率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效率的提高离不开劳动分工,劳动分工过细却势必造成工作的过度简单化,从而使其变得极度乏味无聊。请不要忘记,我们是消费者,但同时也是生产者。 我们在市场上购买优质产品所支出费用的降低是以自己工作趣味性的整体下降作为代价的。经济发展的另一大负面效应便是激发起人们的无限欲望,以至于收入水平提高所带来的快乐很快就会被欲望膨胀所带来的焦虑和不满所抵消。而且人们会变得越来越注重物质。而过分注重物质的人相较于不太注重物质的人更为自恋,更喜欢与他人比较,更不具有同情心,更有可能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 经济发展对于人们心理健康的侵蚀还不只于此。一项跨国研究调查了美国、波多黎各、德国、法国、意大利、黎巴嫩、新西兰和中国台湾地区的40 000名被访者,结果发现虽然这些国家和地区经历了大幅度的经济增长,但增长更为凶猛的是其国民身患抑郁症的风险。   第二,外部不经济(external diseconomies)没有被GDP指标完整记录。外部不经济是指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给其他人造成损失,但并没有加以补偿的情况。 比如,造纸厂将产品卖给顾客,双方得益,但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却污染了附近的水源,使得村民得病,养殖的鱼虾大量死亡。如果这些损失未得到补偿,那么这种情况就叫做外部不经济。有关环境污染的相关问题已经引起大家的重视,但是对另一类严重的心理污染大家却鲜有关注。就拿奢侈品消费来说吧,买一辆高档宝马跑车在城市里兜风不但鼓了汽车厂的腰包,而且让买车者备感惬意风光。沿途的看客在刚见到此车的时候也许会兴奋不已,但随之而来的却可能是对于自己经济状况的不满,是欲望的唤起和备受其啃啮的煎熬,甚至是自卑。但又有谁为这些苦恼和不快埋单呢?买车者所缴纳的那一点点奢侈消费税只能是杯水车薪。更有甚者,现在的大众媒体上充斥着各种以美女为主角的广告。无论在电视上还是网络上,哪怕坐车上街都随时会看到各种广告声称用了某某产品就能像广告中的美女一样拥有白皙的皮肤、姣好的脸蛋儿和曼妙的身材。人的相貌本来服从正态分布,美女在整个女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因此,如果没有媒体的话,你平时想要碰到美女都不那么容易。但现在可好,美女频频曝光,无处不在,时刻提醒着一般女性自己有多黑、多丑、多胖。即便是原来姿色尚佳的女孩都会唉声叹气,自叹弗如。人们对于美丽标准的大幅度提高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对自己相貌不满的人群比例随之大幅度增加。买宝马的兄弟好赖还交了点额外的钱补偿他人的精神损失,但做广告的厂商可不会为其给众人造成的负面心理影响而多掏一个子儿。相反,不少女性还要乖乖地给他们送上大把大把的银子,希冀这些厂商能够帮助她们完成那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第三,非市场经济活动并未被纳入GDP的计算,从而夸大了经济增长对于幸福水平提高的贡献。GDP这一指标只记录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总价,但是还有相当规模的产品和服务交换并不是发生在市场上的。就拿家务来说,虽然人们可以下馆子吃饭,可以请保姆干活,但是还是有大量家庭自己完成烹饪、清扫、缝衣补袜、照料小孩等家务。据统计,这些活动的市场价值相当于家庭收入的一半,或家庭支出的三分之二。 但当收入增多,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后,原本由家庭成员自己完成的家务被市场服务所替代。换言之,非市场经济活动这块蛋糕切下一块补给市场经济活动,两块蛋糕的总量未必会增加。这会导致GDP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的总体幸福水平就有相应的提高。   第四,一些与国民幸福关系并不清晰甚至是体现国民幸福水平下降的经济增长被纳入GDP的计算。就拿医疗费用来说吧,用于预防各种疾病的费用有所增长的确可以说明国民的健康得到了更为有效的保障。但是,如果治疗各种疾病的开销大幅度增长又说明什么呢?这也许说明有更多的病人得到了更为妥善的救治,但也许说明患病人数有所增加,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在下降。导致健康水平下降的元凶之中肯定不乏烟草、油炸快餐等这些为GDP增长做出贡献的行业。再让我们来看一看其他一些服务,军队、警察、安保等防务开销的增加是否就意味着国民的安全更加有保障呢?恰恰相反,这更可能意味着社会动荡或者国民受到恐怖主义的严重威胁。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我们并不想否认财富对于幸福的重要性,而只是提醒大家不应该过分强调其重要性。幸福学的主旨就是要揭示包括财富在内的各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于幸福产生影响的客观规律,为个人最大化幸福,为国家制定旨在最大化国民整体幸福的公共政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本讲小结 .幸福学是一门旨在最大化个人和社会整体幸福的新兴学科。 .追求幸福就像玩积木一样,既要想法子如何增加手中的积木,更 要想办法如何有效地组合手中现有的积木,构造出更加幸福美好 的生活。 .幸福学并不应该成为经济学的替代品,而应该成为经济学的有益 补充。 .经济增长虽然与国民幸福的增加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是两者并不 等价。一味以传统经济指标体系来指导社会发展会将人们引入 歧途。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撬动幸福》其他试读目录

• 1.1 幸福的定义
• 1.2 主观幸福感的构成
• 1.3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 2.1 幸福学
• 2.2 幸福学和经济学 [当前]
• 3.1 情感适应
• 3.2 情感适应的原因
• 3.3 情感适应与幸福
• 4.1 效用函数
• 4.2 前景理论的感受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