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动幸福1.2 主观幸福感的构成_撬动幸福1.2 主观幸福感的构成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人际关系 > 撬动幸福 > 1.2 主观幸福感的构成

撬动幸福——1.2 主观幸福感的构成

主观幸福感的产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接下来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主观幸福感的组成,即主观幸福感的情感维度、认知维度和过程维度。xml version='1.0' encoding='%SOUP-ENCODING%'   主观幸福感的情感维度   主观幸福感首先是由人们的情感构成的。对于情感进行分类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将情感分为正向情感和负向情感。 如果你正在体验正向情感(例如喜悦、得意、满足、骄傲、快乐、狂喜等),那么你很可能正身处有利的环境,或者一切进展顺利。如果你正体验负向情感(例如悲伤、焦虑、愤怒、沮丧等),那么你很可能正身处不利的环境,或者遇到了困难。因此,许多学者认为人们对于环境的情感评价应该成为形成主观幸福感的基础。 这样看来,正向情感和负向情感似乎是同一维度的两个方向,但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将正向情感和负向情感视为两个独立的维度。 理由是,虽然在某一时刻正向情感和负向情感不能同时产生。但是,如果把时间跨度变长,我们就会发现两者是独立的。这也就是说,体验更多正向情感的人未必会体验更少的负向情感。比如,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某些人的情感波动非常剧烈,大悲大喜频繁更迭出现。也有些人情感麻木,无论碰到的是好事还是坏事,都不会产生强烈的情感。此外,也有研究发现正向情感和外倾特质相关,而负向情感与神经质特质更为相关,即外向的人往往更加快乐,神经质的人更加抑郁。 另外,两种情感的相关因素也有诸多不同。这些研究说明两种情感的产生机制并不相同。我们曾提到,人们在体验正向和负向情感时会激活不同的大脑活动区域。这一现象也佐证了这种观点。因此,如果需要分别研究正向情感和负向情感的具体作用和相关因素时,应该将两者视为独立维度。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从不体验负向情感的人就是最幸福的。因为无论是正向情感还是负向情感,它们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都具有独特的作用。正向情感往往表征环境有利,预示存在双赢的合作机会。因此,正向情感可以促使人们探索新的领域,鼓励人们玩耍以锻炼新的技能,或与他人交往以寻找新的合作机会。简言之,正向情感可以拓展人们的智力、生理和社交资源,进而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或抓住眼前的发展机遇。 而负向情感则是人们对于外界威胁的第一道防线,它会调动身体各种机能做好应战准备。恐惧意味着危险即将来临,悲伤意味着损失在所难免,愤怒意味着外敌就要入侵。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负向情感所预示的威胁往往是零和博弈的,赌注甚至是生死。所谓零和博弈,就是博弈双方或多方的得失之和为零的博弈,比如赌博,足球比赛(此处只考虑进失球数)。因此负向情感更多地关乎生存。负向情感能够让人们尽早做好准备,或逃或战,从而赢得更大的生存概率。所以,一个从不体验负向情感的人,虽然也能通过高级的认知过程来辨识不利的环境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但是由于情感的产生往往是自发的、迅速的,因此无法体验负向情感就等于丧失了一套灵敏的环境感应系统,进而导致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的下降。比如,一项研究显示,大脑情感区域受损的病人在赌博的时候,输很多次也未必能认识到某些特定牌局会导致他们输钱。但是,由于正常人输钱的时候产生了负向情感,因此,当类似情况再次出现的时候,负向情感的深刻记忆会立刻提醒他们情况危险,让他们采取措施避免因为犯同样的错误而再次输钱。 不过,长期体验严重的负向情绪会阻碍人类机能的正常运作。 综合说来,为了追求幸福,人们应该在保证情感对于环境能够做出敏锐反应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体验正向情感,尽可能少地体验负向情感,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体验更多的正向情感。 另一种对情感进行分类的方法是将情感分为瞬时情感和整体情感。之所以要如此分类的原因是在某些情况下,分别用瞬时情感和整体情感对某一段时间内的主观体验进行测量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比如,在一项研究中,有两组病人分别接受两种痛苦的结肠镜检查。 第一种检查在病人感到最痛苦的时候戛然而止,而第二种检查的前半部分与第一种检查完全一样,但是在病人感到最痛苦以后还要进行一段痛苦程度相对较轻的检查。如果按照瞬时情感来衡量两组病人体验的负向情感,以时间作为自变量对于负向情感求积分,即求检查时间内,病人所体会到的负向情感的总合,那么第一组病人感受到的痛苦更少些。但有趣的是,第二组病人对于治疗整体情感的评分却比第一组病人的评分要高。 这说明一段时间内的瞬时情感总合未必一定与人们对于这段时间所体验情感的整体评价相一致。 情感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体验更多正向情感的人往往更加幸福,但是追求幸福的人并非无条件地一味向往体验更多的正向情感。不妨让我们来想象一下,比如有这么一台快乐机器,只要接上你的大脑,它就可以让你体验世上一切乐事所带给你的愉悦感受。这些乐事包括与朋友把酒言欢、与爱人卿卿我我、享受美味盛宴、在美丽的热带沙滩上沐浴阳光、驾驶赛车风驰电掣、撰写有趣的科幻小说等等。简言之,它可以让你体验到比实际生活中多得多的快乐,那么你是否愿意把自己的余生都驳接到这样一个美丽的虚幻世界呢?这一假想场景来自于诺奇克(Nozick)的一次调查,他让大学生比较这些虚幻的快乐和其他真实的快乐,结果发现除了愉悦、真实对于幸福同样重要,人并不喜欢无来由的快乐。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人们愿意为了实现他们所在乎的目标而放弃即时的快乐。比如,金·布里托(Kim-Prieto)发现亚洲或美籍亚裔的学生更喜欢选择能够遵从其父母意愿的,或者能够带来成就感的任务,而并不那么在意能够带来许多愉悦感受的任务。   主观幸福感的认知维度   情感是人们对于生活幸福与否的实时主观评价,但这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方式。人们同样可以通过高级的认知过程,例如将现状与目标相比较,来判断生活状况的好坏,进而形成自己对于生活幸福与否的整体评价,即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由于这样的判断涉及复杂的高级认知过程,由此得来的评价被视为主观幸福感的认知维度。 由于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不可能对生活诸多方面的各种信息做出全面的评价,人们在判断生活是否令人满意的时候就需要借助许多捷径,特别是那些在做判断时非常显著的信息往往对生活满意度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比如,那些个人十分看重的方面的现状对生活满意度的形成就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他方面的信息则相对不那么重要。 此外,虽然大脑进行高级认知活动的过程与产生情感的过程不同,但是情感本身也是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会对人们有关生活状态的判断产生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一些与判断对象并不相关的因素所导致的情感也会对幸福评价产生作用。比如,有研究发现,在人们对生活满意与否进行判断的时候,天气好坏所造成的情感波动会对人们的判断产生显著影响。 然而,天气的随机变化理应与人们的整体幸福无关。这项研究的结果说明主观幸福感的情感维度和认知维度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部分相关的。 但是情感在生活满意度形成的过程中到底占有多大的权重却存在着文化差异,身处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更仰赖于自己的情感,而身处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则更依赖于生活中重要之人对其生活的评价。 在对自己做出幸福判断的时候,人们并不是简单地从生活的一些重要方面抽取信息来判断自己是否幸福,而是将这些信息与一些重要的标准进行比较,比如生活是否有意义、事业是否成功、是否自我实现、与他人相比境遇如何等等。 这些认知过程同样会对个人情感产生影响。虽然有些情感的产生是自发的,不需要高级的认知过程,比如恐惧,但是认知评价会影响人们对于外部环境或事件的情感评价。比如,一个人若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个人的天分和努力,那么可能会比将成功归因于幸运而感到更加高兴。如果这一成功是其更加宏伟计划的重要一步,他的高兴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但是,如果其所处文化鼓励将成功归因于集体而非个人,并且认为个人因为成功而沾沾自喜是骄傲自大的表现,那么个人可能就不会因为成功而觉得非常高兴。这也再次说明,虽然情感维度和认知维度是主观幸福感的两个相对独立的方面,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因此两者是部分相关的。     主观幸福感的过程维度     幸福既然是一种主观感受,那么就必然与产生这一感受的“自我”密不可分。但有趣的是,那些经常全情忘“我”投入某项事业或活动的人在有暇回想自己生活的时候却往往比其他人感到更加幸福。这些人中有正在捕捉创作灵感的艺术家、有总是埋头实验的科学家、有经常进行高难度手术的外科医生、有正在和水平相当的对手进行比赛的运动员、有陶醉于美妙旋律之中的音乐家,还有沉浸在深邃冥想之中的高僧等等。曾经是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心理学系教授的奇克森特米海伊(Csikszentmihalyi)把这些人所经历的忘我体验叫做“流”,这时人们完全投入到所从事的活动中去,以至于除了活动本身,没有其他的东西更为重要,同时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判断自己当时是否幸福。只是当流体验结束,回想起来的时候他们才会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幸福。这种体验如此吸引人,以至于人们愿意付出昂贵的代价来经历这些体验。虽然这些体验经常会产生一些良好的后果,比如名利、成就等等,但是这些体验本身就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而非这些体验可能带来的良性后果。有人也许会问:这些体验所带来的快乐与一般欲望得到满足时所感受到的快乐有什么区别呢?两者的区别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 第一,持续时间长短不同。前者可以伴随流体验活动的进行而持续产生;而后者只有当欲求得到满足的那一瞬可以体验到。你会为一盘好棋废寝忘食,沉醉其中。但是,即便你已经饿了三天三夜,一旦酒足饭饱,进食带来的愉悦也就随风而去了。xml version='1.0' encoding='%SOUP-ENCODING%'钱钟书先生曾有一句名言:“快乐的一个‘快’字,便预示着世间一切乐事的飘瞥难留。”他所指的快乐很可能就是欲望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 第二,控制意识的强弱程度不同。前者需要个人控制意识,并将注意力全部投注于所从事的活动中,即便有些活动能自发地产生流体验,但事前往往也需要个人集中精力,有意识地去锻炼能够顺利进行这些活动的技能;而后者往往是自发的生理反射,不太需要意识的积极干预。比如,即便是莫扎特这样的天才,也需要集中精力才能创作出行云流水般的乐曲。而果腹充饥的过程是自发的,不需要意识过多干预。 第三,所需技能的复杂性不同。前者往往需要复杂的技能而后者则不需要。欣赏流行音乐并不难,但是要想听懂古典音乐就没那么容易了。做到填饱肚子并不难,难的是能够成为可以辨别味觉细微差别的美食家。满足性欲并不难,难的是能够创造出让人永世难忘的浪漫情调。 第四,对于人生价值的贡献不同。前者往往能让人感觉生活富有意义,而后者则没有这样的作用。你很少会因为能够吃饱喝足、尽情纵欲而感到骄傲,但会因为能够成为技艺高超的外科医生、艺术家、科学家而感到无比自豪。因此流体验不但能够让人频繁持久地体验正向情感,而且能够让人更有可能实现自我,获得成功并能够赋予人生以价值和意义。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流体验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情感维度和认知维度的贡献只是其副产品,它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意识状态,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撬动幸福》其他试读目录

• 1.1 幸福的定义
• 1.2 主观幸福感的构成 [当前]
• 1.3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 2.1 幸福学
• 2.2 幸福学和经济学
• 3.1 情感适应
• 3.2 情感适应的原因
• 3.3 情感适应与幸福
• 4.1 效用函数
• 4.2 前景理论的感受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