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懂财报会计操作基本技巧一_轻松读懂财报会计操作基本技巧一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轻松读懂财报 > 会计操作基本技巧一

轻松读懂财报——会计操作基本技巧一

由损益表入手,施展伎俩虚增获利的方法最为简单。我们首先就由此处入手进行讲解。 借助损益表虚增获利的会计操作方法之所以简单,与前面提及的权责发生基础制存在一定关联。即基于权责发生基础制,企业有时虽已将费用支出,却并未将其列入损益表的营业费用之中;而有时尚未收到资金,却可将其列入收入项。 只要略作思考,我们便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所谓借助损益表进行会计操作,即把原属于明年的营业额,挪至今年进行计算,而将原应今年认列的费用支出,推至明年再进行认列。换而言之,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提前认列获利或延迟认列支出费用,便可轻而易举地达到虚增获利的目的。 让我们再进行一下归纳、整理。简而言之,会计操作基本技巧①,关键就在于下述两点:  最大限度提前认列获利  最大限度延迟认列支出费用 最大限度提前认列获利 在各式各样的会计操作方法之中,最为简单的便是——将本属于下期营业额的订单,提前认列为本期营业额,借以提高营业收入。提前计算收益的方法同样五花八门,下面我将选取其中较为典型的三种为各位读者朋友作一下简单介绍。 寻求老客户帮助,央求其购买自家产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如果无法保证营业额度,自然也就谈不上“获利”二字。因此,为了创造更多利润空间,企业首先便会想到“增加营业额度”。当然,如果在虚增营业额时提升过度,便会成为虚构利润或虚报利润。不过,在并未构成“会计做假”的情况下,企业依然可将下期营业额挪至本期进行计算。因何如此呢? 在日本,货物一旦出仓,即便客户尚未点验,依然可将其纳入营业额之列(称为出货基准)。也就是说,企业可以请求熟识的批发商或零售商帮助,采购自家产品——“我们这一期的营业额有缺口,你先帮我订一些货,下一期你再将货退回来。”只要货一出手,营业额自然便会生成,企业借助这种方法,四处寻求老客户帮忙,借以增加本期交易量,如此一来便可轻松达到“虚增损益表上营业额度”的目的了。 不过,此法亦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客户在尚未完成货物验收时,不存在支付货款的义务。也就是说,已经出售的货物极有可能因出现不良状况,而无法回收货款;又或客户确实认为“这些产品对于我们而言没有意义”,在下一期将产品如数退回。 此外,另有一种方法——给予客户折扣价,或为其提供更为优异的放账条件(货物先出,延后收款),借以打动顾客,使其愿意帮助自己将本应列入下期的营业额提前拉入本期。使用此法,虽然同样能够提升本期营业额,但由于产品乃是以“非正常价”售出的,极有可能再次导致营业额不足的情况发生,如此一来,企业必须重复使用上述方法。 将尚未提供服务的既得款项拉入本期营业额——通过这种方法同样可以虚增营业额,我们以系统维修服务为例进行说明。假如某维修公司与客户签订了一项服务合同,合同规定“5年1 000万日元,提供全套系统维修服务”。 在签约之时,客户已将1 000万日元的服务费用一次性付清,这属于该系统维修公司今后5年为其提供服务的价值。此资金囊括了“未完成服务”的价值,因此,应以“1 000万日元划定本期及剩余各期的服务价值”为依据进行分配。 但是,合同中对此的规定却十分模糊,很难区分在这笔资金中,究竟哪一部分属于本期服务价值,而哪些部分又属于此后几期。这样一来,如果希望本期营业额更高一点,便可将大部分资金当作客户为首期服务支付的费用,或是巧设各类维修费用项目,以便将原属于下期的营业额拉入本期(图3-1)。 除系统维修公司外,大厦维修公司、英语教育机构、美容沙龙等,在签订全套服务合同后,都经常使用此法虚增获利。 出现困难时,营业额也可以“你来我往”——关系较为密切的生意伙伴间,营业额不足时彼此相互周济的现象,亦不在少数。如相互购买剩余库存品,又或央求相熟的商贸公司暂时购下己方产品,待下期再将剩余货品退回。使用这种方法时,由于产品与资金均在实际流动,因此注册会计师很难辨别这种交易究竟是互助性的,还是正常的。企业在采取这种循环性交易虚增营业额后,便会如同沾染了毒品一般,其互助交易活动一定会越来越频繁。 日积月累,这种交易模式的不断重复,必然会使企业财务变作一团乱麻,无法理清,最终转变为不良债券。佳丽宝(2005年)与加卜吉(2007年)公司的会计造假事件,便是其中的典型事例。 提前认列收益,财务报表将会发生何种变化? 那么,营业额增加以后,财务报表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前面提到“营业额=利润+费用”,因此我们可将损益表绘制成图3-2中左图样式,然后再参照图表加以说明。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图3-2中的损益表。企业将下期营业额提前拉入本期,因此本期收益(获利)增加部分会与提前认列的那部分营业额相等。 而资产负债表又会发生何种变化呢?由于企业是以赊账方式或以下期我方购回为条件将产品卖给老客户,才得以将营业额提前认列至本期之中的,因此到期末时,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一项会突然增长,资产栏中也会增加等量资产(图3-2)。 读者朋友请注意,下面我要讲述的内容可以说是本章的一大重点。企业的营业额或营业净利润虽然有所增加,但由于增加部分属“应收账款”范畴,因此现金流量表上的营业现金流量不会呈现出增长状态。而在计算税后纯益时,又必须加减各项费用(营业收入-费用=营业净利润,如图2-12),这会使应收账款的增加变得异常显眼,于是,税后纯益便成为现金流中必须扣除的一大笔资金。 因此,当我们阅读企业财务报表时,若发现该企业所持现金流量未随营业额的增加出现相应增长,则必须格外加以注意了。 提前认列获利的具体方法 ◎ 在客户尚未具备付款义务时(货物已出,但顾客尚未完成验收等),提前认列收益 ◎ 就多年服务事项与客户签订合同,将原须分数年认列的营业额提前认列 ◎ 请求关系密切的生意伙伴购买己方产品,我方下期再予以购回 最大限度延迟认列支出费用 借助损益表进行会计操作的另一种方法称为“递延认列费用”。此技巧与上述“提前认列收益”恰好相反。本期中费用减少越多,净利润增加越多。 绝大多数企业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削减本期费用:  •递延认列当前费用  •递延本应认列的费用 也许很多人会问:“难道递延认列竟然如此简单?”其实,正如我在本书第二章中所介绍的那样,费用与收益各不相同,企业可以通过一种称为“资本化”的方法,轻易递延认列费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费用递延认列(或根本不认列)的技巧。 以人工费用充当资产,递延支出——假如在某企业的计提费用之中,人工费用支出占据了很大比例,站在经营者的角度上考虑,他们当然不希望需要认列的人工费用过多。特别是在企业运营状况不佳时,本着期待下期业绩能够有所回升的态度,经营者必然希望尽力将人工费用递延至下一期再进行认列。 对此,企业经营者又会采取怎样的方法呢?他们只要将本属损益表中本期销售管理费用范畴的人工费用,改列在资产负债表所辖的资产栏中即可。具体就是,以无形资产中的“软件”、“在建工程”、“在建软件”,及递延资产中的“研发费用”等项目为名义,将人工费用进行资本化。 此法无须借助其他企业之力,只须将认列方式加以改变,便可轻松减少账面上的费用支出。对于准备虚增获利的企业而言,这无疑是最为简单实用的方法。因此,在商界,使用此法者可谓大有人在。 不过读者朋友们请不要忘记,此法所资本化的项目,绝非“资产”,它只是递延费用的记录册而已。 竭力延缓费用支出——即便企业已将某些项目资本化,但尚未认列的费用终有一天还是需要补齐的。我在前文曾经有所提及,在会计准则中,并未明确规定“某部分费用应该在哪段时间加以摊提”,因此经营者只要采取逆向操作,尽力将本期费用拖至下期再进行认列,便意味着为本期填充了诸多净利润。 企业在进行资产折旧摊提时,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我在第二章中曾作出过解释,资产负债表资产栏中所列的固定资产,终究是要被费用化的(除土地外),但企业只须尽量延缓折旧摊提的时间,便可将费用延期认列。 税法就各种资产的折旧摊提期限作出了详细规定。如“由钢筋水泥构建的办公室必须以50年为限完成折旧摊提”、“金属办公桌的折旧摊提期限为15年”,等等。不过,这也只是税法上的规定而已,在会计操作方面无须一丝不苟地遵守(只要未脱离税法规定范畴,年限可由企业依据实际情况自行评估,因此企业可对此加以利用)。如果具有合理依据,认定办公桌的使用年限根本不足以达到15年,那么可将其折旧摊提期定为5年;相反,企业若想延期认列费用,亦可在税法规定的范畴内,尽力延长摊提期。 其中,较为典型的便是无形资产——“商誉”的摊提期限。商誉是指在同等条件下,出于企业所处地理位置优势,或由于其经营效率高、历史悠久、人员素质高等多种原因,进而获取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率所形成的价值(如某公司市值只有100万元,但另外一家公司却甘愿花费120万元收购它,那么,此间相差的20万元便被认列为商誉)。此差额会被列入无形资产范畴,定为日后的偿还资产。日本会计准则规定,商誉必须以2~5年为限,定期进行摊提。多数情况下,采用保守型获利调整(隐藏获利)的企业会在2~5年内完成摊提;而采用激进型获利调整(虚增获利)的企业,则会将整整20年的时间全部用尽。 除延长折旧摊提期外,企业在递延折旧费用时,尚可对折旧摊提的方法加以选择。 “折旧摊提”包括两种方式——直线折旧法与加速折旧法。如,花费30万日元购买办公用品,此费用分5年摊提,每年认列6万日元,这便是直线折旧法。而在首期便认列10万日元费用,借以拉低此后几年摊提金额的方法,则叫做加速折旧法。 讲到此处,我想各位读者一定已经十分明了,较之直线折旧法,加速折旧法认列费用的完成速度要更为迅速。因此,希望尽可能多保留一点获利额度的企业,大多会选择采用直线折旧法。各位读者在解读财务报表之时,请务必对此多加注意。 本应认列的费用并不加以计提——下面,我向大家介绍的是,企业如何递延本应认列的费用。 当前会计准则规定:已认列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如果将来能够转换的现金低于此时所计提的价值,则必须对贬值资产进行重新评估(亦称减损,如电子产品、流行服饰等物库存期若超过半年,其价值便会所剩无几)。而评估后所得出的资产缩减部分,便会成为须认列的费用。 如果企业能够尽量避免资产减损,便不会产生相应费用。企业之所以能够规避“资产减损”,是因为减损费用大多依据经营者的评估或报价进行计算,因此即便会计师产生质疑——“此项经营或投资,将来确实能够收回成本吗”,但是只要经营者强调“我们准备推行××事业计划,不久后必然能够回收成本”,会计师也就无法再坚持己见了。 此外,在评估减损时,亦要考虑如何将减损资产进行分类,而后再依据类别对其金额加以计算。例如,某企业同时下辖数家分公司,以各分公司为单位、以地区为单位或以事业类别为单位,进行减损评估,其所得减损金额均会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分类越细,按减损准则划入减损项目的资产便会越多;反之,分类越粗糙,划入减损项目的资产也会越少。 但是,企业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具备充分借口,不断向会计师强调“减损资产仍具有一定价值,不应入列资产减损项”。于是累积到某一时刻,这一问题就会一次性全面爆发,企业此时则必须提列极高额度的资产减损。 不认列足额准备金——此外,还有一种在准备金上动手脚的缩减支出费用之法。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即便是将来才会出现的费用支出问题,只要其问题原因出在本期,而且可以以合理方式大致计算出相应金额,就必须另立准备金项目,计入本期费用之中。 比如企业的一部分应收账款有成为呆账的可能,则必须对“将来或许会成为呆账”的部分进行评估,估算呆账损失金额,而后另立项目(呆账准备金),提前将其列入费用之项。 另外,其他准备金项目包括:为产品售后维修预作准备的“产品品质保证准备金”;赠送红利集点时,为红利支出预作准备的“红利集点准备金”;为退货预作准备的“退货准备金”;为日后所需维修费用预作准备的“维修准备金”等等,可谓举不胜举。 原则上,企业应依据预估比率对这些准备金进行认列,但如果认列金额低于原预估值,那么企业财务报表本期费用一项上的数字便会有所减少。 不过,如果准备金计入不足,相对则会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潜在风险。试想,虽然企业本期费用得以减少,可一旦应收账款变为呆账,或是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且必须支付的金额又高于本期认列的准备金,那么企业下期的费用支出必然会猛增。因此,当我们发现某企业营业额或获利有所增加,而准备金却相对递减时,便可推断该企业运营状况或许不容乐观。 延迟认列费用后,财务报表将会发生何种变化? 下面,我们再就企业使用前面介绍的延迟认列费用方法时,财务报表所发生的变化作一下归纳总结。 在损益表中,“费用”由本期拖延至下期认列,本期获利将所有增加。 延迟认列费用意味着——在资产负债表之中,资产栏所辖“必须认列费用项目”并未减少。而损益表上中所增获利,将相应增加资产负债表中“股东权益”,但下期获利亦将因此相对减少(图3-3)。 而且,此方法并不会使现金流量表发生变化,原因在于税后纯益之所以增加,完全是由应收账款增加所致。企业采用这种方式虚增营业额,会导致权责发生额亦随之出现增长。 提前认列收益的具体方法 ◎ 将费用资产化 ◎ 最大限度推迟摊提 ◎ 最大限度延长摊提期 ◎ 用直线折旧法取代加速折旧法 ◎ 拖延减损资产的重估或摊提时间 ◎ 不认列足额准备金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轻松读懂财报》其他试读目录

• 前 言
• 会计操作方式看似种类繁多,归纳起来只有三种类型。
• 会计操作基本技巧一 [当前]
• 会计操作基本技巧二
• 会计操作基本技巧三
• 分析财务报表时的预备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