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经济学宏观经济波动_大众经济学宏观经济波动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大众经济学 > 宏观经济波动

大众经济学——宏观经济波动

市场远非理想的第三个原因与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一个事实有关:只有在交易是可认定的情况下,市场才可以对交易起支持作用。例如,只有在质量可认定的情况下,包含各种质量的某种商品的市场才能够形成。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对市场的形成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期货市场和应急市场在我们所了解的这个世界中很少存在。家庭和企业必须要以以下这些为基础进行决策:其资产的当前价值,他们所面对的商品和服务的现货价格,以及当现货市场在未来形成时,他们对自己将面对的价格(包括工资)所抱有的期望。由于这些期望可以自我捆绑起来,因此在短期内,可能有多于一组的自我强化的期望集合存在。其中有些能够使得经济体中的生产能力得到合理利用,而有些则会带来经济衰退。 对于经济衰退的分析乃是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宏观经济学是在综合考虑(全国的)经济的基础上而进行的研究(第一章)。然而从历史上来看,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被设计出来用于研究综合经济活动中的短期波动的。这些活动是以产出(GDP)、就业、价格水平(这是商品价格水平在综合意义上的货币表示)等指数来量度的。 这些波动究竟是什么呢?来考虑一下,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贝基的世界已经在生活水准方面,享受到了不间断的发展(第一章)。然而,也有GDP周期性地低于潜在GDP的情况存在。潜在GDP指的是,在所有已安装的机器设备和当时所有的可雇佣劳动力都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够生产的总产出。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期间,欧洲和美国的经济衰退都非常严重,以至于不仅工厂和设备都被闲置起来,而且大约有25%到30%的劳动力无法在就业市场上找到工作岗位。藏在这些衰退以及与之共生的劳动力失业背后的解释,又是什么呢? 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很多解释。这些解释常常被看作是反映了不同学派的思想:凯恩斯主义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古典主义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学派,等等。这是合乎情理的,因为如果所有的衰退都是一模一样的话,那可是再奇怪不过了。整个20世纪90年代,曾被誉为“战后经济奇迹”的日本,经历了一场到现在才刚刚显出结束迹象的经济衰退。在过去的10年中,官方公布的法国以及德国(另一个“战后经济奇迹”)的失业率高达10%左右,而在英国这个数字则是在4%至5%之间。这几年来,美国的失业率一直在6%上下徘徊。正如你可能预料到的,这些国家在劳动法、税收、失业救济、社会保障方面都是不同的;而德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刚刚统一。贝基世界中的各个国家在登记失业人口的标准方面,也是互不相同的,而这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如果一种叙述能够解释所有的经济衰退现象,那我们恐怕倒要大吃一惊了。篇幅有限,不容许我们过多地讨论宏观经济波动,以及政府要在高度的经济活动中消除这些波动的潜在职能。这个话题值得写另一本“超简介”了。然而,描绘一个模型,来证明这种普遍的心理状态——预期——如何能够在市场的经济衰退过程中起作用,还是很有意义的。 那么我们来考虑这样一种情形:出于某种原因(也许是因为流言蜚语,参见第二章)生产者们认为,对他们产品的需求将会很低。那么,削减生产、清空存货、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就将是符合每个生产者利益的行为。如果劳动力的供给保持不变,那么在市场上将会出现劳动力过剩。如果调整进行得很快,那么工资水平将会下跌。但如果工资下跌,那么收入也会下跌,这将会导致在我们开始讨论时的价格水平上,对商品和服务需求的下降。这种下降反过来会使价格水平下跌。较低的价格水平会使雇主们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这样一来,就雇主们而言,最初的短期预期就得到了证实。换一种说法来讲,当生产者们预期价格和工资同方向运动时,总产量并不会对价格水平变动做出什么反应。每个生产者都会因为他在(短期)经济预期中没有犯错误而长舒一口气,但也很正常地会因为“年景不好”而感到忧虑。 相反来假设一下,出于某种原因,生产者们认为对他们产品的需求将会很高。那么,保持产量、增加存货就将是符合每个生产者利益的行为。一段类似的推理表明,这种信念在短期内将是自我强化的。每个生产者都会因为他在(短期)经济预期中没有犯错误而长舒一口气,同时也很正常地会因为“年景不错”而沾沾自喜。 如果价格和工资是黏性的,那么问题就被严重化了。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已经证明了,存在于劳动力市场上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会使得价格在下降过程中变为刚性。如果某一种工作的真实工资在下降过程中是刚性的,而且在这一工资水平下,对劳动者的需求小于供给,那么显然会有一些工人无法被雇佣。那些幸运的被雇佣者比起那些被拒之门外的人们,日子要好过一些。经济学家们将这?情形称为非自愿失业,来区别于下面的情形:例如,有个人暂时性地处于失业状态,这是因为他正在寻找比上一个职位更好的职位。如果生产者们在较高预期的鼓舞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那么这种价格刚性并不会带来害处。因此旺盛的预期能够自发地将经济拉升到充分就业的状态。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米哈尔-卡莱斯基和伯蒂尔-俄林是20世纪30年代建议政府积极介入以从萧条经济中恢复的经济学家当中杰出的三位。他们的观点被詹姆斯-米德、保罗-萨缪尔森及詹姆斯-托宾等经济学家大大拓展了。在严重经济衰退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税收和补贴、政府投资、利率、信贷服务)之所以必要,一种解释是:它们有助于改变人们对未来抱有的预期。但寻找到正确的公共政策组合,可绝非易事:不同的经济衰退需要不同的缓和良方,这正是为什么宏观经济稳定的问题依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众经济学》其他试读目录

• 序言
• Foreword
• 前言
• 引言
• 1
• 以GDP为量杆
• 贝基和德丝塔间的差异背后最有可能的原因
• 制度
• 2
• 相互之间的感情
• 亲社会倾向
• 法律和规范
• 外部的强制执行
• 共同的强制执行
• 社区和市场
• 产权
• 商品和服务:分类
• 私人品、公共品与外部性
• 货币
• 文化
• 社会性影响行为
• 捆绑的约定
• 人际网络
• 弱关系
• 强关系
• 理想市场
• 单一市场
• 相互依赖的市场
• 理想市场的效率
• 市场失灵
• 垄断
• 宏观经济波动 [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