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团队第四章 在泡沫中成长_第一团队第四章 在泡沫中成长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管理 > 第一团队 > 第四章 在泡沫中成长

第一团队——第四章 在泡沫中成长

第一轮融资 携程在1999年5月正式成立之后,业务于6月份开始启动。果然像季琦说的那样,“汽车刚刚启动时烧的汽油很多”,四个人最初投入的100万元很快就花光了。如果找不到风险投资,眼看着就要“无米下锅”。 虽然四个创始人中,沈南鹏有多年的投行工作经验,但他同风险投资接触并不多,因此携程寻找投资并非外界想象的那样简单。沈南鹏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在做携程的时候,有媒体说我以前做投行,所以融资比较容易,信手拈来,其实根本不是,哪有那么容易,一些大的投资银行看不上小企业生意,当时携程刚刚创立,我和IDG接触时,之前根本没有关系。” 与IDG的关系,季琦倒是有一些。 当年中化英华发生变故之时,季琦动过脑筋,想把中化英华的上海办事处收购过来。因为综合布线有预付款,如果再有人投一些钱进来,就足够买下公司。他找到了IDG的两位投资人,介绍了上海办事处的情况。对方说,如果这个公司真像你说的那么好,IDG可以考虑投点资。有了这句话,季琦才跑到北京去谈收购的事情。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是通过这件事情,他和IDG有了接触,对方也知道了季琦这么个人。 后来,IDG在南京投资的一家企业—中美合资南京拓普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出了一点问题,原来的经理人把钱卷走了,公司面临危险的局面。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也是系统集成,正是季琦熟悉的领域,于是章苏阳找到季琦,希望他能帮忙把公司稳住。IDG给了季琦一个执行董事的头衔。 季琦花了一段时间,将公司从悬崖上拉了回来,“没做得太好,只是没亏损”。把公司稳住之后,季琦就从南京拓普离开了。 这件事情过去之后,季琦跟章苏阳也没有太多的联系和接触。 现在携程的钱花得差不多了,急需找风险投资,季琦就想到了章苏阳。1999年八九月间,他约章苏阳见面,当时携程和协成共用的办公室在徐家汇教堂南侧,气象大楼17层,那里是徐汇软件基地的一个点。 谈到融资,章苏阳话不多,只是简单地问了一下情况。 “你现在做互联网啊?” “是啊。” “哦,你做的是旅游网站?” “对,做旅游。” “你们几个人在做啊?” “四个人,另外三个是甲骨文的梁建章,人很聪明,从小就是神童;德意志银行的沈南鹏,他是摩根建富的董事;还有大陆饭店的总经理范敏,他旅游业做了很多年了。” 季琦介绍的三个同伴中,有两位章苏阳已经认识:一次季琦请章苏阳吃饭,席间有尚在甲骨文工作的梁建章;认识沈南鹏,则是一次在静安宾馆吃饭的时候,当时互联网已经热遍了中国,几个从事投资的同行讨论投资互联网的事情。 听完季琦的介绍,章苏阳表示要考虑一下,就离开了。当时互联网最热门的是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和中华网在纳斯达克上市后的表现刺激着所有互联网从业者和投资人,很多人都希望沿着这些门户网站的路径抵达纳斯达克。看好旅游网站前景的人并不是很多。 听到章苏阳说要回去考虑,季琦暗想IDG可能不愿意投资,于是他请章苏阳介绍其他的风险投资给携程。可是章苏阳走了之后就没了回音,季琦心想,这下完了,没戏了。他只好一个劲催沈南鹏:“南鹏你赶紧找人啊,不融资我们撑不下去了。” 过了几个星期,章苏阳突然打来一个电话,说有两位IDG的同事想和携程的人见一见面。季琦大喜过望,问道:“怎么样,有戏吗?”章苏阳没有明确说会不会投资:“不知道,见见面吧,最好你们团队一起过来。” 于是季琦叫了梁建章,来到铜仁路一家家常菜餐馆的二楼包厢。章苏阳带来的两个人里,一个是技术投资基金总裁周全,另外一个是在IDG波士顿总部的技术分析专家。 让季琦和梁建章感到意外的是,这两位IDG的投资人没有问携程的商业模式,而是问了很多在他们看来莫名其妙的问题。比如,再过10年,如果携程做得很大了,创业团队的这些人准备干什么。 这个问题让季琦和梁建章很难回答,因为当时大家根本没有考虑这么长远的事情。在一次演讲中,季琦提到:“这个问题还没想过呢,大家都在做互联网,我们也做互联网。我觉得互联网能做大。”他和IDG的投资人讲起了在美国的故事,讲起在甲骨文总部第一次看到互联网时的震撼。 与IDG投资人的见面会,就在一堆莫名其妙的问题中结束了。又过了两个多星期,消息来了,IDG答应投资50万美元,占了携程20%多的股份。“当时我们觉得很划算,大家非常兴奋。” 事后,携程的这些创业者们才想明白为什么投资人会问那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第一是问为什么创业,第二是问团队核心成员各自的想法,准备做多大的事业。 旅游门户 1999年10月,IDG的50万美元投资到账。拿到这笔钱后,四个创始人带领三十多名员工大张旗鼓地把网站做了出来。 10月28日,携程旅行网正式上线。当时的《上海微型计算机》周刊这样报道携程网:“携程旅游网(Ctrip.com)是专门为旅游者、旅行团体及旅游相关行业提供在线旅游服务、旅游产品介绍的旅游门户。它涵盖了全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及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热线,包括旅行社、酒店、餐饮、娱乐、购物、交通等综合信息,提供网上预订(订票、订房、顶团、订餐等)。推出旅游新闻、热点推荐、社区论坛、俱乐部等全方位的客户服务内容。进入www.ctrip.com就如同进入了动态的多媒体中国旅游大全。” 旅游门户,是携程旅行网早期的定位。很少有人知道,携程网曾经短暂地使用过一个名字—“游狐”,显而易见,这个名字的含义是“旅游业的搜狐”。与搜狐这样的门户网站略有不同,携程也非常强调电子商务。 2000年1月季琦在接受《互联网周刊》采访时,详细介绍了当时携程旅行网的定位和发展思路。 携程旅行网提供的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自助旅游,强调“站—社—区—部”四个方面: 站——Ctrip.com一方面要立足国内,成为“中国人的旅游网站”,另一方面还要吸引大量的国外游客来华,成为“中国的旅游网站”。Ctrip将采用全方位立体型的的经营方式,与各综合或专业旅游网站、旅行社、酒店、宾馆及各种服务于旅游的行业展开广泛的合作交流。 社——Ctrip.com同时还是一个大型的电子商务网站,即虚拟的网上旅行社,可以在网上提供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的全方位产品。网民可以在网上直接选择预订1 000余家宾馆的客房,800多条旅游线路和30多家旅行社的服务,还可在网上直接预订机票。 区——在Ctrip的网上社区里,游客可以共享彼此所了解的旅游信息,交流旅程中的种种酸甜苦辣,对各个景点、宾馆发表自己的看法,更可以在网上唤友同游,其目的就在于让旅游成为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让志趣相投的人聚集到一起来。 部——携程网友俱乐部将成为旅游爱好者的沙龙和旅游发烧友的寄居处,俱乐部将连续不断地推出各项活动,领导旅游时尚。 旅游资讯+旅游电子商务,这样的模式不仅是携程的选择,当时所有的旅游网站,其商业模式都大同小异。在2000年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国内旅游网站之所以呈现出相同的特点,一方面有美国旅游网站成功案例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国内互联网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 第二轮融资 尽管从IDG获得50万美元投资的时候,季琦开玩笑说自己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但实际上在1999年的互联网热潮之中,50万美元只是“毛毛雨”。很快,携程就不得不寻找第二笔资金。 恰好,当时易趣到香港做路演,这让携程的创始人们大受启发:为什么我们不去做路演呢?于是他们做了一份商业计划书,大致介绍了携程的商业模式、发展前景和目前进行到何种程度。沈南鹏列出了一个香港所有风险投资公司的名单,四个人到了香港,准备按图索骥,一个一个去跑。 香港之行非常狼狈,季琦和范敏对香港并不熟悉。在沈南鹏忙着联系风险投资公司的时候,季琦和范敏拿着存有携程商业计划书的3.5英寸软盘,四处寻找提供打印和装订服务的小店。 携程在香港的“路演”最终无功而返,季琦后来分析其中的原因,一个是香港的风险投资家觉得大陆旅游市场虽然庞大,但是非常分散,很难做起来;另外相比门户和电子商务,旅游确实不是一个时髦的概念。不过,虽然香港之行失败了,携程却借这个机会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至少那些风险投资公司知道有一家名叫携程的网络公司,在做旅游网站。 携程的第二笔投资,依然是由IDG的章苏阳促成的。尽管携程功成名就之后,人们都觉得章苏阳慧眼识携程,但是在最初投资携程网的时候,IDG并没有预见到携程日后的发展,所以,IDG在投资携程的同时,也在北京投资了另外一家旅游网站。 在1999年年末2000年年初的时候,还没有人能知道哪家互联网公司将会胜出,哪家互联网公司将会被淘汰。风险投资通常都会在互联网的每一种商业模式中,选择几家可能有希望的公司投资,一方面不失去机会,另一方面也能规避风险。在中国市场,IDG基本上采取“广种薄收”的策略,在2000年,IDG在中国投资的互联网公司已经接近40家。通常,它在首轮投资时投入的资金都不多。 所以,尽管在携程的创始人们看来,“章苏阳投了第一笔钱之后,对这个团队很有信心”,IDG仍然遵循着它的投资策略。章苏阳和软银中国机构—软库中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代表石明春非常熟悉,于是帮助携程介绍了软银。 很快,携程的办公室里出现了石明春的身影,同IDG的投资人一样,他也是同携程的创始人们海阔天空地闲聊,询问几位创始人家是什么地方的,喜欢干什么。 软银的投资确定得很快。1999年年底,投资方案就已经确定下来,共有软银、上海实业、美国兰花基金和香港晨兴集团,以及IDG 5家投资公司进入,投资450万美元,所占股权不超过30%。2000年3月,第二轮投资到账。事后,石明春在谈到软银对携程的投资时说:“我们当初选择携程,一是因为这个行业比较适合上网,再就是这个公司的团队也不错。应该说这是综合选择的结果。携程其实并不是最早的,但它做事情最快。这一点跟它的定位和团队都很有关系。携程有技术、有品牌,它的价值在以后会显现出来。” 第二轮融资,携程得到了450万美元。有了这笔钱垫底,梁建章、沈南鹏和范敏就都陆续“下海”,全身心投入到携程的经营之中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第一团队》其他试读目录

• 序1
• 序2
• 自序
• 人物志
• 第一章 回到上海
• 第二章 携程团队
• 第三章 创业者季琦
• 第四章 在泡沫中成长 [当前]
• 第六章 携程模式
• 第十四章 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