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龟交易特训班序言_海龟交易特训班序言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金融 > 海龟交易特训班 > 序言

海龟交易特训班——序言

“我的确可以教会普通人从事交易,而且这件事进行得比我想象的还要顺利。即使我是唯一相信交易技巧可以被传授的人……但事实上,海龟实验的成功甚至令我自己也感到难以置信。” ——理查德•丹尼斯(Richard Dennis) 这个故事将告诉你:一群普普通通的学员是如何被培训成身价百万的杰出交易员的,他们中有很多人甚至对华尔街上每天都在重复上演的投资活动一无所知。就好像美国房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执导的选秀节目《学徒》(The Apprentice),完全发生在了现实世界中,节目中的金钱收益、雇佣学徒和开除学徒等全都是真实的。然而不同的是,丹尼斯的这些学员们几乎是立刻被抛入了困境之中,他们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用自己手中的100万美元筹码赚到尽可能多的钱。他们并不是要在纽约的街头卖冰激凌,他们手中操纵的是股票、债券、货币、石油以及其他各种各样能赚大钱的交易市场。 这个故事完全颠覆了当前大众文化小心翼翼描绘出的、传统的华尔街成功形象:极高的声望,广阔的人脉,而且从表面上来看,小人物根本不可能有机会打败市场(打败市场的也绝对不是小人物)。传奇投资人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总是说,分析家和基金管理人从整体而言不可能打败市场,因为从很大意义上说,他们本身就是市场。更有甚者,几十年以来学术界一直争论的有效市场学说也又一次暗示了投资人根本无法打败市场中的平均投资绩效。 然而,如果你不随波逐流,如果你能够摆脱传统的约束,赚大钱和打败市场都是有可能实现的。任何人都有机会在市场游戏中成为赢家,但前提是他们需要正确的游戏规则和态度,而且这些正确的规则和态度是与人性的根本相违背的。 如果当时我不是随手拿起一本1994年7月版的《金融世界》(Financial World)杂志,并看到了一篇标题尤其醒目的文章——《华尔街的顶尖交易员》,那么这一场现实世界中的学徒故事或许就不会发生了。在那本杂志的封面上,知名的资金管理人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正在下棋。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索罗斯从投资交易中获得了11亿美元的丰厚回报。那篇文章中列出了1993年华尔街上前100名收入最高的投资人,并大概介绍了他们的居住地、真实收入以及获得这些收入的方式。在这100名投资人中,索罗斯排在第1位,朱利安• 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凭借5亿美元的收入排在第2位,收入达2亿美元的布鲁斯•柯夫勒(Bruce Kovner)排在第5位,KKR公司的创始人亨利•克拉维斯(Henry Kravis)以5 600万美元的收入名列第11位,著名交易员路易斯•贝肯(Louis Bacon)和梦露•特伦特(Monroe Trout)也在名单之上。 这份排名(和收入)非常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当时在交易市场上赚大钱的都是哪些人物。毫无疑问,他们都是这场“游戏”中的顶级玩家。但你绝对想不到的是,这些传奇人物中有一位恰恰在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城外居住和工作,那里离我家只有两个小时的车程。 在收入榜上名列第25名的是奇瑟比克资本公司(Chesapeake Capital)的创始人杰瑞•帕克(Jerry Parker),他当年的收入达到了3 500万美元,但当时的帕克还不满40岁。那篇简短的文章中称他以前是理查德•丹尼斯(这个人是谁?)的学生,并提到他曾被训练成一只“海龟”(这是什么意思?)。根据文章中的信息,帕克25岁时曾是一名会计师,1983年他进入了丹尼斯创办的培训班,学习其所谓的“顺势投资系统”。其中还提到帕克也是马丁• 史威格(Martin Zweig)(这又是谁?)的门徒,马丁•史威格也被列入了这个排名,而且当时他才刚满33岁。在当时看来,“丹尼斯”和“史威格”这两个名字并不怎么令人瞩目,但是那篇文章的言下之意却是这两个人帮助帕克获得了巨额的财富。 对这份名单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之后,我发现帕克似乎是这100名富豪中唯一接受过“培训”的人。对于像我这样每天都在想方设法赚大钱的小人物来说,文章中对帕克的介绍立刻使我大受鼓舞,虽然其中并没有涵盖过多具体的细节。这个人吹嘘自己是“美国弗吉尼亚州郊区”的伟大产物,喜欢乡村音乐,宁愿远离华尔街。这听起来和普通的致富故事并不一样——至少和我以前听说过的故事不一样。 一般的观念大多认为,成功的唯一方法就是到纽约、伦敦、香港或迪拜这样的大城市中,在80层的办公大楼上忙忙碌碌,但这种观念很明显是错误的。帕克的办公室位于弗吉尼亚州距里士满城30英里远的马纳金萨伯特,这完全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放下杂志之后,我马上驱车赶到了那个地点,看着那间简陋的办公室,坐在停车场里的我不禁想道:“这一定是开玩笑吧!这就是他赚了那么多钱的地方吗?” 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Malcolm Gladwell)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在眨眼之间蕴含的财富或许会和几个月的理性分析所带来的回报一样可观。”在看到帕克如此简陋的乡间办公室时,我仿佛遭到了电击一般,从那之后我再也不会认同地点的重要性。但是在当时我对杰瑞•帕克并没有过多的了解,我知道的一切仅仅来自于1994年的那一期《金融世界》。是否还有更多像帕克这样的学员呢?他们是如何幸运地成为学员的呢?他们究竟学到了什么?曾向帕克以及其他学员传授赚钱之策的丹尼斯到底又是何许人呢? 理查德•丹尼斯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观念,他是一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芝加哥交易员,他并不受顾于任何一家大型投资银行或者“财富500强”企业。常驻芝加哥交易大厅的人们最喜欢说的是,丹尼斯在交易时总是会“押上他的全部身家”。1983年,也就是丹尼斯37岁的时候,他已经凭借着几百美元的本钱成功积累了几亿美元的财富。在不足15年的时间里,丹尼斯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他没有受过任何正规的训练,也没有经过任何人的指导。一旦看好某一项交易,丹尼斯就会倾其所有一赌输赢。在他的眼中,市场交易就是一场赌博。 丹尼斯很早就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思考并得到了现实世界中的盈利策略,几十年之后,瑞典皇家学会才将诺贝尔奖授予那些宣传这一理论的教授们。无论在何种类型的市场上,竞争者们都无法理解丹尼斯发现非理性市场行为的非凡能力。可以说,丹尼斯对概率和收益的准确理解是非常罕见的。 其实,丹尼斯只不过是不按照常理出牌而已。虽然新闻界对其财产净值多有猜测,但他仍然在公众面前三缄其口。丹尼斯曾说:“我认为公开财富并不是一件很得体的事情。”或许,丹尼斯之所以对自己的财产闭口不谈,是因为他真正想要证明的是他自己的盈利技巧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在他看来,只要提供正确的教导,任何人都可以学会如何成功地进行交易。 丹尼斯的搭档威廉•埃克哈特(William Eckhardt)并不同意这一观点,正是他们两人的争论促成了海龟实验的诞生。1983年到1984年间,他们招募了一群有意向成为交易员的学员,并开设了两门交易“课程”向他们传授交易技巧。那么“海龟”这个词又是从何而来呢?其实这只是丹尼斯称呼学员们的昵称。在此之前他曾经前往新加坡参观过一个养殖海龟的农场,回想起那一大缸爬来爬去的海龟,丹尼斯说:“我们要像新加坡人培育海龟那样培育我们的交易员。” 当丹尼斯和埃克哈特把那些能够带来百万盈利的交易技巧悉数传授给像杰瑞•帕克这样的新手,并结束了他们的培训“课程”之后,海龟实验才进行到最精彩的部分,那就是验证一个多年以来众人不断争论但却又无法找到事实证据的传说。1989年,《华尔街日报》用这样一个醒目的大标题报道了《国家调查者报》(National Enquirer)上登出的一则故事:“成功的交易技巧是任何人都能够学会的吗?还是只像第六感一样,只有少数幸运的人才能够天生拥有这种能力?” 毕竟,20世纪80年代距离我们已经非常遥远了,很多人都怀疑海龟实验的故事是否还能给如今的人们带来启示。但事实上,海龟故事对当今时代的意义之深远将会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看,丹尼斯传授给学员们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法则与如今很多掌握着亿万财富的杰出基金管理人所采用的交易策略是非常类似的。那些终日盯着财经频道CNBC,希望从中获得市场内部消息的人或许并没有听说过海龟实验,但是在华尔街上赚大钱的交易员们一定都对这个故事耳熟能详。 其实,直到现在也没有多少人完全了解有关海龟实验的详细内情,因为直到今天理查德•丹尼斯仍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而且自1983年以来,美国的华尔街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海龟实验结束之后,包括所有海龟以及两位老师在内的所有主角都踏上了各自的旅程,这项非凡的真人实验也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即便是在今天,这项实验的重要性依然不减当年。 2004年,继我的第一本书《趋势跟踪》出版之后,我应邀前往位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美盛集团(Legg Mason)总部参观,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决定去弄清整个海龟故事的愿望也越发强烈。参观的当天,我吃过午饭之后踱到了办公大楼顶层的一间教室里,发现讲台上站着一个人,那就是杰出的基金管理人比尔•米勒(Bill Miller),当时他为美盛集团管理着价值180亿美元的美盛价值信托资金(LMVTX)。连续15年将回报率维持在标准普尔500指数之上的出色表现使得比尔•米勒的势头丝毫不弱于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同丹尼斯一样,米勒在从事交易活动时也喜欢承担巨大的风险,而且他遵循的交易法则也是久经考验,屡试不爽。那天米勒正在上课,教室里坐满了如饥似渴的培训生。 没有想到的是,米勒居然邀请我到讲台上讲几句话并回答学生们的一些问题,更没有想到的是,第一个问题竟然是米勒和迈克尔•莫布森(Michael Mauboussin)(美盛集团的首席投资分析师)提出的:“您能不能跟我们讲讲理查德•丹尼斯和海龟们的故事?”在那一刻,我意识到如果连这两位华尔街的专业投资者都希望了解更多有关丹尼斯和他的实验以及海龟们的情况,那么肯定还有更多的人想听听这个故事。 然而,我并没有亲历1983年海龟实验的现场,因此要从客观角度完整地讲述这样一个传奇性的故事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其中还有那么多精彩的角色,那么多不可忽略的内容和细节。怎样才能以最真实、最生动的方式表达这个故事呢?我想,唯一的办法就是请当事人讲出他们的真实经历,并把所有的细节和线索周密地组织在一起。不过,由于海龟们当时都在千方百计地阻止这本书的出版,因此要让他们说出这一故事的幕后真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对这样一个传奇性的故事,最大的问题仍然是现实中的大多数人都不愿真正地去了解那些名副其实的顶级玩家是如何赚大钱的。他们总奢望通往财富的道路坦荡如砥。不信你可以看看如今的公众对吉姆•克莱默的追捧和痴迷——这个人与理查德•丹尼斯和杰瑞• 帕克持有完全不同的观点。毫无疑问,克莱默也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但是观看他主持的流行节目《疯狂金钱》就像是置身于一场交通事故的现场一样,场内的观众对克莱默拼命鼓吹的买进信号和滑稽无比的动作姿势不停地高声呐喊,如此歇斯底里的场面只会让人产生一个想法: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尽管如此,我们身边仍然有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相信克莱默推崇的方法才是真正的致富之策。普通大众根本不会从统计学的角度思考市场决策,他们仅仅凭着纯属一时冲动的“直觉”进行投资,并听任这种感觉上的偏差来支配他们的生活。然而最终这种做法只会让他们苦不堪言,因为人们在面对收益时总是持有规避风险的态度,但在损失面前却愿意孤注一掷。在这个问题面前,他们进退两难。 一般的投资新手为获得成功而采取的策略通常并不高明。他们之所以涉足这一行,很有可能只是因为身边的朋友都在这么做。随后新闻上也不时地播出一些小人物在牛市中大显身手的故事。于是,这些不抵诱惑的新手们也开始了自己的“投资”事业,第一步就是买进一些“低价”股票。看着市场按照自己的意愿不停上涨时,他们或许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买进的股票会跌(“所有的资金都投在这里,它不可能会跌的!”)他们根本没有发现危险正一步一步地逼近,尽管他们面对的市场泡沫与以往不存在任何差别,但沉浸在幸福之中而又缺乏经验的他们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据媒体表示,如今的普通投资者似乎都已经理解了风险的涵义,但同时流行于这一群体之中的一个趋势却是,一边担心不利的后果可能会发生,一边又在忽略不利后果发生的可能性。人们总是会因为一些荒唐的直觉而将手中的筹码拱手送人,或者是在本该弃牌的时候双倍下注,但最后却输得更惨。或许直到这一生就快要走到尽头的时候,他们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成为赌桌上的常胜将军。但是不管在什么时候,总有少数几个特别的人能够在众多平庸者之中脱颖而出,他们似乎掌握着某种神秘的诀窍,他们知道何时买进何时卖出,他们也知道如何正确地评估风险。 刚满20岁的理查德•丹尼斯似乎就掌握了这种神秘的诀窍。与那些只依赖“感觉”做出决策的普通投资者不同,丹尼斯善于利用精确的数学工具来计量风险,这一点也成为了丹尼斯成功的一大优势。他掌握的以及他传授给海龟们的交易法则和交易技巧与吉姆•克莱默所宣扬的内部信息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丹尼斯证实了他之所以能够在交易市场中游刃有余,好运气并不是真正的原因。他培训的海龟学员开始时几乎都是新手,但最终却为丹尼斯以及他们自己赢得了数百万美元的回报。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海龟们又是如何学到高超的本领?丹尼斯他们传授的神奇交易法则到底是什么?如今的普通交易员或投资者又该如何将这些法则应用于自己的投资组合?在海龟实验结束之后的这许多年中,这个故事的主角都做了些什么?自从1994年开始,无论是否能够争取到丹尼斯以及众海龟们的合作,巨大的好奇心都已经驱使着我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当然,我并不是唯一对这个故事感兴趣的人。正如作家史蒂夫•加百利(Steve Gabriel)在雅虎财经网站上所写的一样:“丹尼斯他们完成的这项实验表明,只要愿意,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够掌握出色的交易技巧并为自己争取到丰厚的回报。这就是‘海龟’如此闻名的原因所在。”海龟实验回答了“先天还是后天”这样一个存在已久的问题,丹尼斯创办的这所闻名天下的华尔街赚钱学校也给了我们一个最真实的答案。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海龟交易特训班》其他试读目录

• 目 录
• 序言 [当前]
• 第1章 先天 还是后天
• 第4章 海龟哲学